4O3kzrsyYMa作者:丁刚opinion.huanqiu.comarticle丁刚:华盛顿街头帐篷里藏着“美国难题”/e3pmub6h5/e3pr9baf6两周前,美国政府动用联邦执法力量,驱逐首都华盛顿特区街头的无家可归者,并开始了打击犯罪的行动。据美国媒体报道,约2000名国民警卫队士兵已部署到华盛顿特区。特朗普近日还表示,可能将这种“华盛顿模式”推广到芝加哥、纽约等其他民主党“票仓”城市。这一系列举措在美国国内引发强烈反应,也让全世界的围观者产生了疑问:在世界最富有国家的大城市里,为何会有成千上万人住在帐篷里? 第一个疑问是,帐篷里住的是谁? 根据相关调查,他们并非抽象的“懒人”或“失败者”,更多是被生存系统推到边缘的人。根据美国“社区伙伴关系”组织的数据,华盛顿特区约有3782人无家可归,其中约800人露宿街头。有的是退伍军人,背着战场上带回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风餐露宿;有的是没钱租房的单亲母亲,带着孩子流浪街头;还有的是遭遇大病,医院把命救了,债务却把生活击穿,出院之后没有“去处”……总而言之,他们都处于贫穷状态,故事各异,轨迹相似。他们不是个人努力不够,而是因制度化的“最后一公里”断路,才被迫露宿街头。 于是,第二个疑问便浮出水面:这“最后一公里”为何会断了? 如果把安置流程比作一条流水线,每一环都可能因缺失零件或锈蚀而停转。申请需要身份证明、社保号等,对没有稳定住所的人是极大难题。即便闯过文书关,等候安置还要遇到房源关、补贴关等等。这些救济政策在纸面上成立,落到地面就很粗疏,既不可能做到精准,也不可能为被救济者提供脱贫之道。 第三个疑问紧跟而来,他们为什么会没钱买(租)房子? 答案藏在贫富差距的裂谷里。华盛顿特区是全美收入不平等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基尼系数约为0.54,居全美各州和特区前列;白人家庭的财富是黑人家庭的81倍,净资产中位数差距更大。而放眼全美,根据美联储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6月底,财富排名前10%的家庭拥有美国家庭总财富的67%,而财富排名后50%的家庭只拥有美国家庭总财富的2.5%,前者的平均财富拥有量是后者的1353倍。当家庭几乎没有储蓄缓冲时,一场病、一份工的丢失,就可能触发住房资金链的断裂。贫富差距当然早就不是新闻,但在房价高企、信用筛查严苛的租赁市场里,它早就变成了一扇厚重的门——里面很热闹,门外的人只能在寒风中站立。 华盛顿的困境并非孤例。根据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2024年的最新年度报告,全美无家可归者人数达到77.18万人,相当于每1万人中有23人无家可归,这一数字比2023年增长18.1%。当前,高通胀加剧贫富鸿沟,中低收入家庭遭受灾难性冲击,美国无家可归者人数再创新高,这个问题遍及全美。从西海岸的洛杉矶、旧金山,到东部的纽约、费城,再到南方的新奥尔良、亚特兰大,在很多大城市中都能看到帐篷营地大量存在。无家可归不再是个别地区的特殊现象,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全国问题。 然而,当华盛顿街头出现联邦检查站,国民警卫队开进了城,镜头里的秩序感确实更强了,帐篷也少了。但是这类“治标不治本”的行动,根本无法解决贫富差距悬殊这样的痼疾。减贫不是一个可以通过“军事行动”解决的问题。 消除贫困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基本要素之一。无家可归问题显示了美国在治理贫困方面仍缺乏有效手段,整个体制设计也未能如政治家们所宣称的那样“为实现社会公平服务”。看来美国在这方面还要走一段很长的路。 悬殊的贫富差距是美国政治、经济发展模式的产物,反过来也影响着这些体系的演进,制约了美国在国际社会的软实力和影响力。一个连首都街头的帐篷都无法妥善解决的国家,是很难向世界提供可信的发展经验和治理方案的。 当今世界最需要的是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治理经验。许多发展中国家仍在脱贫减贫的道路上努力前行,它们需要的不是如何部署更多军警驱逐无家可归者的“经验”,而是如何让住房成为基本保障而非奢侈品,如何在接受医疗服务后不至于倾家荡产,如何让教育机会不因出身而天差地别。在这些关键问题上,美国模式显然无法提供令人信服的答案。(作者是人民日报高级记者)1756147417895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5616239049011[]{"email":"liyutong@huanqiu.com","name":"李雨童"}
两周前,美国政府动用联邦执法力量,驱逐首都华盛顿特区街头的无家可归者,并开始了打击犯罪的行动。据美国媒体报道,约2000名国民警卫队士兵已部署到华盛顿特区。特朗普近日还表示,可能将这种“华盛顿模式”推广到芝加哥、纽约等其他民主党“票仓”城市。这一系列举措在美国国内引发强烈反应,也让全世界的围观者产生了疑问:在世界最富有国家的大城市里,为何会有成千上万人住在帐篷里? 第一个疑问是,帐篷里住的是谁? 根据相关调查,他们并非抽象的“懒人”或“失败者”,更多是被生存系统推到边缘的人。根据美国“社区伙伴关系”组织的数据,华盛顿特区约有3782人无家可归,其中约800人露宿街头。有的是退伍军人,背着战场上带回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风餐露宿;有的是没钱租房的单亲母亲,带着孩子流浪街头;还有的是遭遇大病,医院把命救了,债务却把生活击穿,出院之后没有“去处”……总而言之,他们都处于贫穷状态,故事各异,轨迹相似。他们不是个人努力不够,而是因制度化的“最后一公里”断路,才被迫露宿街头。 于是,第二个疑问便浮出水面:这“最后一公里”为何会断了? 如果把安置流程比作一条流水线,每一环都可能因缺失零件或锈蚀而停转。申请需要身份证明、社保号等,对没有稳定住所的人是极大难题。即便闯过文书关,等候安置还要遇到房源关、补贴关等等。这些救济政策在纸面上成立,落到地面就很粗疏,既不可能做到精准,也不可能为被救济者提供脱贫之道。 第三个疑问紧跟而来,他们为什么会没钱买(租)房子? 答案藏在贫富差距的裂谷里。华盛顿特区是全美收入不平等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基尼系数约为0.54,居全美各州和特区前列;白人家庭的财富是黑人家庭的81倍,净资产中位数差距更大。而放眼全美,根据美联储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6月底,财富排名前10%的家庭拥有美国家庭总财富的67%,而财富排名后50%的家庭只拥有美国家庭总财富的2.5%,前者的平均财富拥有量是后者的1353倍。当家庭几乎没有储蓄缓冲时,一场病、一份工的丢失,就可能触发住房资金链的断裂。贫富差距当然早就不是新闻,但在房价高企、信用筛查严苛的租赁市场里,它早就变成了一扇厚重的门——里面很热闹,门外的人只能在寒风中站立。 华盛顿的困境并非孤例。根据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2024年的最新年度报告,全美无家可归者人数达到77.18万人,相当于每1万人中有23人无家可归,这一数字比2023年增长18.1%。当前,高通胀加剧贫富鸿沟,中低收入家庭遭受灾难性冲击,美国无家可归者人数再创新高,这个问题遍及全美。从西海岸的洛杉矶、旧金山,到东部的纽约、费城,再到南方的新奥尔良、亚特兰大,在很多大城市中都能看到帐篷营地大量存在。无家可归不再是个别地区的特殊现象,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全国问题。 然而,当华盛顿街头出现联邦检查站,国民警卫队开进了城,镜头里的秩序感确实更强了,帐篷也少了。但是这类“治标不治本”的行动,根本无法解决贫富差距悬殊这样的痼疾。减贫不是一个可以通过“军事行动”解决的问题。 消除贫困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基本要素之一。无家可归问题显示了美国在治理贫困方面仍缺乏有效手段,整个体制设计也未能如政治家们所宣称的那样“为实现社会公平服务”。看来美国在这方面还要走一段很长的路。 悬殊的贫富差距是美国政治、经济发展模式的产物,反过来也影响着这些体系的演进,制约了美国在国际社会的软实力和影响力。一个连首都街头的帐篷都无法妥善解决的国家,是很难向世界提供可信的发展经验和治理方案的。 当今世界最需要的是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治理经验。许多发展中国家仍在脱贫减贫的道路上努力前行,它们需要的不是如何部署更多军警驱逐无家可归者的“经验”,而是如何让住房成为基本保障而非奢侈品,如何在接受医疗服务后不至于倾家荡产,如何让教育机会不因出身而天差地别。在这些关键问题上,美国模式显然无法提供令人信服的答案。(作者是人民日报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