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4ZNQHac7X作者:陈弘opinion.huanqiu.comarticle陈弘:澳大利亚打“稀土牌”前算算得失/e3pmub6h5/e3pr9baf6澳大利亚前总理、现任澳驻美大使陆克文近日在参加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的一场活动时建议:澳大利亚愿与美国一道,减少对中国关键矿产的依赖。陆克文称,澳大利亚的地质条件优越,加上资本市场和政府的决心,完全可以帮助美国“实现供应链多元化”。换言之,他的话可以被理解为:澳大利亚这张“稀土牌”,足以成为递给美国的“投名状”。 在当今地缘政治舞台上,稀土被炒得比黄金还耀眼。稀土广泛用于半导体、军工等关键行业产品的生产,被冠以“战略资源”的光环,也成为一些西方政客眼中用于战略竞争的筹码。矿产丰富的澳大利亚也因此被推到前沿,成了美国在稀土供应方面的潜在“救火队员”。一些澳大利亚战略界人士认为:既然美国需要稀土,那就把矿产优势奉上,这样就能换取来自美国更多的“庇护”。这种逻辑似乎顺理成章:美国需要资源,澳大利亚需要靠山,双方各取所需。但这样的想法更像是澳方某些人的一厢情愿。稀土不是万能钥匙,更不是外交护身符。 事实上,稀土本身并不“稀”,“稀”的是完整的稀土加工体系。这意味着,稀土产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不仅在于稀土储量,更在于完整、先进的稀土冶炼和应用技术。没有足够的技术和产业支撑,澳方又凭什么能够将稀土“当牌打”?难道靠几家矿业公司,就能在短时间内替美国补上整个产业链的缺口吗?与其说“稀土牌”是一个战略选择,不如说像是对澳方某些人的“安慰剂”。更何况,稀土“地缘政治化”对澳大利亚的风险难以估量。资源是澳大利亚的经济命脉,轻率地将矿产武器化等于自毁根基。建立完整的加工链需要几十年的投资和研发,烧钱无数,更别提变幻莫测的市场前景。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实施这样的战略,最终由谁买单?以本届美国政府对待盟友的一贯态度来看,最终这一任务可能仍会落到澳纳税人的头上,并且不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澳大利亚是一个矿产大国,其与外界的铁矿石、天然气、煤炭、锂矿等矿产品贸易撑起了澳大利亚今日的繁荣。在互利的事实面前,却依然有人硬要把合作描绘成“风险”。这种行为的背后,是澳方某些人的战略摇摆心态:既想吃矿产的红利,又不敢得罪美国;既想要美国的安全承诺,又怕失去矿业带来的优势。于是,“用稀土换取保护”就被他们当成了现实选择。殊不知,美国对澳大利亚的兴趣从来就不是因为稀土,而是因为澳大利亚可以充当美国在南太的战略棋子。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将资源当作政治筹码、迎合华盛顿的霸权战略,都不应该是陆克文等澳战略界人士提出的明智之选。奉上澳大利亚稀土资源就可以“结美国之欢心”的想法,不仅体现出澳某些人根深蒂固的冷战思维,更展现出其战略判断能力的缺失。拿稀土做“投名状”,并不会让澳美关系更紧密,反而可能绑架澳大利亚的外交自主性。“投名状”换来的也从来不是尊重,而是更深的蔑视和更多的索取。澳战略界人士需要想清楚,澳大利亚的核心利益在哪里,然后作出符合国家发展道路的理性决策。 总而言之,稀土对澳大利亚来说确实重要,但独立自主的战略判断与决策能力比稀土更重要。澳大利亚若真的拿稀土当“投名状”,丢掉的恐怕不仅是产业未来,更是国家的主动权。澳方某些人的想法看似是一份可行的战略蓝图,实则就是一场取悦华盛顿的“公关秀”:这不是政治家的远见,而是一记昏招。真正明智的选择,是认清澳大利亚在地区和全球发展大环境下的定位,而不是被“稀土幻觉”牵着鼻子走。讨好美国,换来的也许只是几句空洞的赞许,但付出的代价却可能是整个国家的未来。(作者是华东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1756232017643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5624918888711[]{"email":"wangyatian@huanqiu.com","name":"王亚天"}
澳大利亚前总理、现任澳驻美大使陆克文近日在参加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的一场活动时建议:澳大利亚愿与美国一道,减少对中国关键矿产的依赖。陆克文称,澳大利亚的地质条件优越,加上资本市场和政府的决心,完全可以帮助美国“实现供应链多元化”。换言之,他的话可以被理解为:澳大利亚这张“稀土牌”,足以成为递给美国的“投名状”。 在当今地缘政治舞台上,稀土被炒得比黄金还耀眼。稀土广泛用于半导体、军工等关键行业产品的生产,被冠以“战略资源”的光环,也成为一些西方政客眼中用于战略竞争的筹码。矿产丰富的澳大利亚也因此被推到前沿,成了美国在稀土供应方面的潜在“救火队员”。一些澳大利亚战略界人士认为:既然美国需要稀土,那就把矿产优势奉上,这样就能换取来自美国更多的“庇护”。这种逻辑似乎顺理成章:美国需要资源,澳大利亚需要靠山,双方各取所需。但这样的想法更像是澳方某些人的一厢情愿。稀土不是万能钥匙,更不是外交护身符。 事实上,稀土本身并不“稀”,“稀”的是完整的稀土加工体系。这意味着,稀土产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不仅在于稀土储量,更在于完整、先进的稀土冶炼和应用技术。没有足够的技术和产业支撑,澳方又凭什么能够将稀土“当牌打”?难道靠几家矿业公司,就能在短时间内替美国补上整个产业链的缺口吗?与其说“稀土牌”是一个战略选择,不如说像是对澳方某些人的“安慰剂”。更何况,稀土“地缘政治化”对澳大利亚的风险难以估量。资源是澳大利亚的经济命脉,轻率地将矿产武器化等于自毁根基。建立完整的加工链需要几十年的投资和研发,烧钱无数,更别提变幻莫测的市场前景。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实施这样的战略,最终由谁买单?以本届美国政府对待盟友的一贯态度来看,最终这一任务可能仍会落到澳纳税人的头上,并且不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澳大利亚是一个矿产大国,其与外界的铁矿石、天然气、煤炭、锂矿等矿产品贸易撑起了澳大利亚今日的繁荣。在互利的事实面前,却依然有人硬要把合作描绘成“风险”。这种行为的背后,是澳方某些人的战略摇摆心态:既想吃矿产的红利,又不敢得罪美国;既想要美国的安全承诺,又怕失去矿业带来的优势。于是,“用稀土换取保护”就被他们当成了现实选择。殊不知,美国对澳大利亚的兴趣从来就不是因为稀土,而是因为澳大利亚可以充当美国在南太的战略棋子。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将资源当作政治筹码、迎合华盛顿的霸权战略,都不应该是陆克文等澳战略界人士提出的明智之选。奉上澳大利亚稀土资源就可以“结美国之欢心”的想法,不仅体现出澳某些人根深蒂固的冷战思维,更展现出其战略判断能力的缺失。拿稀土做“投名状”,并不会让澳美关系更紧密,反而可能绑架澳大利亚的外交自主性。“投名状”换来的也从来不是尊重,而是更深的蔑视和更多的索取。澳战略界人士需要想清楚,澳大利亚的核心利益在哪里,然后作出符合国家发展道路的理性决策。 总而言之,稀土对澳大利亚来说确实重要,但独立自主的战略判断与决策能力比稀土更重要。澳大利亚若真的拿稀土当“投名状”,丢掉的恐怕不仅是产业未来,更是国家的主动权。澳方某些人的想法看似是一份可行的战略蓝图,实则就是一场取悦华盛顿的“公关秀”:这不是政治家的远见,而是一记昏招。真正明智的选择,是认清澳大利亚在地区和全球发展大环境下的定位,而不是被“稀土幻觉”牵着鼻子走。讨好美国,换来的也许只是几句空洞的赞许,但付出的代价却可能是整个国家的未来。(作者是华东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