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4ZTHNZ2nt作者:刘相平opinion.huanqiu.comarticle刘相平:完封“大罢免”反映岛内主流民意清醒认知/e3pmub6h5/e3pr9baf68月23日,台湾地区第二轮“大罢免”投票结束,针对7名国民党“立委”的罢免案均未获通过,赖清德民进党继7月26日惨吞25∶0败绩后,再遭岛内民意痛击。这再次说明台湾民众对赖清德之流打压异己、撕裂社会的恶斗闹剧说“不”,也充分表明,任何“台独”分裂和政治操弄都不得人心,必然失败。 赖清德民进党推动“大罢免”必然失败有多重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大罢免”严重缺乏正当性。被罢免的对象多是在2024年1月选举中当选的“立委”,刚开始任期,没有严重失职、贪腐等行为。只因属于国民党,赖清德民进党即发起“无差别攻击”,一意孤行强推罢免,自然让民众质疑其党同伐异、践踏民主。加之岛内舆论普遍认为,此举并非对民意负责,而是赤裸裸的政治斗争,民众参与意愿冷淡甚至反感,也就不足为奇了。 近几年来,岛内“缺水、缺电、缺工、缺人才、缺技术、缺鸡蛋”等经济民生问题日益严重。但赖清德上台后,非但未将精力集中于解决这些经济民生问题,反而热衷于党派斗争,通过不断在党内排除异己,打压在野力量,来制造政治对立和紧张局势。例如,民进党内部派系斗争中,赖清德动用司法手段对其他派系要员下手;对外拘押民众党主席,对国民党进行抄家灭门式追杀;在岛内制造“绿色恐怖”,以身份认同撕裂社会,甚至在公开讲话中发出“清除杂质”这种法西斯性质的言论。这些做法在岛内营造了人人自危的氛围,也直接削弱了“大罢免”的社会动员基础。 在涉外经济政策上,赖清德当局的一系列荒唐做法同样令岛内民众失望。尽管赖清德长期自诩其上台后“台美关系史上最好”,但在美国推行高关税政策、强迫台积电赴美巨额投资、抽空台湾半导体核心产能等问题上,赖清德当局妥协退让,在“舔美”路线上一跪再跪。这种做法不仅削弱了台湾的经济发展后劲,也损害了民众切身利益。岛内民众清楚地认识到,当局若不捍卫经济命脉,不仅当前利益受损,台湾未来的发展前景也将蒙上阴影。同时,赖清德本身的政治能力与形象问题,也在“大罢免”过程中被进一步放大。在7月底所谓“团结十讲”中,他的讲话被岛内舆论批评为错漏百出、逻辑混乱,迅速成为舆论笑柄。其不听劝告、刚愎自用的风格,更加深了外界对其“不配担任领导人”的印象,“大罢免”自然难逃失败结局。 更为重要的是,赖清德上台后大肆鼓吹“新两国论”,抛出多项挑衅大陆的政治主张,持续煽动“抗中保台”,种种疯狂举动让两岸关系不断恶化,岛内安全忧虑不断加深。岛内主流民意非常清楚,“台独”意味着战争,一旦擦枪走火,首当其冲的将是台湾社会。赖清德疯狂推动的这一路线不仅使台海局势陷入紧张,也让岛内主张和平发展的民众感到害怕和恐惧,已实质上构成了对岛内民众的压迫。而赖当局罔顾民意,执意进行谋“独”挑衅,促使更多民众在投票中用行动表达反对。 国际舆论反应也很能说明一些问题。美国舆论对“大罢免”多有批评,一方面是因为该操作与所谓“民主机制”格格不入;另一方面,特朗普政府正寻求与中国大陆谈判,不希望赖当局不断跳脚制造新的麻烦。日本媒体的看法差不多,《产经新闻》称,这场台湾史上最大的罢免运动,由民进党当局提供后援,因此投票结果无可避免地将导致赖清德当局支持度下滑。报道分析认为,投票结果可以看作民进党“抗中保台”路线被否定。还有日本学者直言,罢免全败对赖当局而言是一次严重警示,象征民进党自2016年起所维持的“十年相对优势”已落幕。 需要警惕的是,“大罢免”大失败后,赖清德面临两条路:与蓝白妥协,或者继续对抗。以其顽固性格与施政风格来看,选择妥协的可能性不大。赖清德很可能通过发动街头运动、利用司法机构打击在野阵营等方式,继续在岛内制造社会对立与政治斗争,加剧岛内撕裂,进一步拖累经济与社会发展。 “台独”是绝路,统一是大势。赖清德竭力推动的“大罢免”遭遇惨败,本质上反映了岛内主流民意对“台独”路线危险性、破坏性的清醒认知。无论是从民生、经济、安全还是国际格局看,“台独”分裂行径都得不到岛内多数民众的支持,更无法改变祖国必然统一的历史大势。赖清德若继续逆民意而行,只会加速政治信誉与施政基础的崩塌。两岸和平统一才是台湾光明未来的唯一正确道路,才能让台湾民众真正受益。(作者是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1756232176287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5624920359511[]{"email":"wangyatian@huanqiu.com","name":"王亚天"}
8月23日,台湾地区第二轮“大罢免”投票结束,针对7名国民党“立委”的罢免案均未获通过,赖清德民进党继7月26日惨吞25∶0败绩后,再遭岛内民意痛击。这再次说明台湾民众对赖清德之流打压异己、撕裂社会的恶斗闹剧说“不”,也充分表明,任何“台独”分裂和政治操弄都不得人心,必然失败。 赖清德民进党推动“大罢免”必然失败有多重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大罢免”严重缺乏正当性。被罢免的对象多是在2024年1月选举中当选的“立委”,刚开始任期,没有严重失职、贪腐等行为。只因属于国民党,赖清德民进党即发起“无差别攻击”,一意孤行强推罢免,自然让民众质疑其党同伐异、践踏民主。加之岛内舆论普遍认为,此举并非对民意负责,而是赤裸裸的政治斗争,民众参与意愿冷淡甚至反感,也就不足为奇了。 近几年来,岛内“缺水、缺电、缺工、缺人才、缺技术、缺鸡蛋”等经济民生问题日益严重。但赖清德上台后,非但未将精力集中于解决这些经济民生问题,反而热衷于党派斗争,通过不断在党内排除异己,打压在野力量,来制造政治对立和紧张局势。例如,民进党内部派系斗争中,赖清德动用司法手段对其他派系要员下手;对外拘押民众党主席,对国民党进行抄家灭门式追杀;在岛内制造“绿色恐怖”,以身份认同撕裂社会,甚至在公开讲话中发出“清除杂质”这种法西斯性质的言论。这些做法在岛内营造了人人自危的氛围,也直接削弱了“大罢免”的社会动员基础。 在涉外经济政策上,赖清德当局的一系列荒唐做法同样令岛内民众失望。尽管赖清德长期自诩其上台后“台美关系史上最好”,但在美国推行高关税政策、强迫台积电赴美巨额投资、抽空台湾半导体核心产能等问题上,赖清德当局妥协退让,在“舔美”路线上一跪再跪。这种做法不仅削弱了台湾的经济发展后劲,也损害了民众切身利益。岛内民众清楚地认识到,当局若不捍卫经济命脉,不仅当前利益受损,台湾未来的发展前景也将蒙上阴影。同时,赖清德本身的政治能力与形象问题,也在“大罢免”过程中被进一步放大。在7月底所谓“团结十讲”中,他的讲话被岛内舆论批评为错漏百出、逻辑混乱,迅速成为舆论笑柄。其不听劝告、刚愎自用的风格,更加深了外界对其“不配担任领导人”的印象,“大罢免”自然难逃失败结局。 更为重要的是,赖清德上台后大肆鼓吹“新两国论”,抛出多项挑衅大陆的政治主张,持续煽动“抗中保台”,种种疯狂举动让两岸关系不断恶化,岛内安全忧虑不断加深。岛内主流民意非常清楚,“台独”意味着战争,一旦擦枪走火,首当其冲的将是台湾社会。赖清德疯狂推动的这一路线不仅使台海局势陷入紧张,也让岛内主张和平发展的民众感到害怕和恐惧,已实质上构成了对岛内民众的压迫。而赖当局罔顾民意,执意进行谋“独”挑衅,促使更多民众在投票中用行动表达反对。 国际舆论反应也很能说明一些问题。美国舆论对“大罢免”多有批评,一方面是因为该操作与所谓“民主机制”格格不入;另一方面,特朗普政府正寻求与中国大陆谈判,不希望赖当局不断跳脚制造新的麻烦。日本媒体的看法差不多,《产经新闻》称,这场台湾史上最大的罢免运动,由民进党当局提供后援,因此投票结果无可避免地将导致赖清德当局支持度下滑。报道分析认为,投票结果可以看作民进党“抗中保台”路线被否定。还有日本学者直言,罢免全败对赖当局而言是一次严重警示,象征民进党自2016年起所维持的“十年相对优势”已落幕。 需要警惕的是,“大罢免”大失败后,赖清德面临两条路:与蓝白妥协,或者继续对抗。以其顽固性格与施政风格来看,选择妥协的可能性不大。赖清德很可能通过发动街头运动、利用司法机构打击在野阵营等方式,继续在岛内制造社会对立与政治斗争,加剧岛内撕裂,进一步拖累经济与社会发展。 “台独”是绝路,统一是大势。赖清德竭力推动的“大罢免”遭遇惨败,本质上反映了岛内主流民意对“台独”路线危险性、破坏性的清醒认知。无论是从民生、经济、安全还是国际格局看,“台独”分裂行径都得不到岛内多数民众的支持,更无法改变祖国必然统一的历史大势。赖清德若继续逆民意而行,只会加速政治信誉与施政基础的崩塌。两岸和平统一才是台湾光明未来的唯一正确道路,才能让台湾民众真正受益。(作者是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