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4ZXGiYlo0作者:迟福林opinion.huanqiu.comarticle迟福林:应对共同挑战,中日韩应加快签署自贸协定/e3pmub6h5/e3pr9baf6中日韩三国作为亚洲至关重要的经济体,面对共同挑战,最大选项是尽快签署中日韩自贸协定。为什么?主要基于三点判断:一是推进以自由贸易为主线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是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变化的战略选择,也是地缘经济格局演变趋势下的务实之举。二是以签署自贸协定形成中日韩经贸合作新格局,将成为应对共同挑战下“划时代”的最大选项。三是中日韩自贸协定将促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由全球最大向更高水平自贸区升级,也将为全球经济注入重要的确定性。 首先,面对共同挑战,中日韩自贸协定关乎三国未来10-20年的发展前景,关乎区域与全球经济的发展格局。 第一,中日韩经贸合作处于“不进则退”的关键节点。今年6月,笔者在首尔召开的“2025 NEAR韩中日首尔进程”会议发言中提出这个判断。从现实情况看,美国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已经终结,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成为美国中长期政策的主流。特朗普政府采取“双边谈判、单边施压”策略,严重违反WTO最基本原则,致使全球经济有可能再陷丛林法则,碎片化风险大幅升级,并对中日韩经贸合作带来重大干扰。 从内部看,中日韩三国经贸依赖度下降态势明显。例如,2021-2024年间,中日韩三国区域内贸易规模从约8500亿美元降至约7370亿美元,下降13.5%;区域内贸易依存度从19.4%下滑至16.5%,明显低于欧盟(65.7%)和北美(40.1%)的水平,也低于亚洲平均水平(56.3%)。 第二,应对共同挑战,中日韩加快自贸协定谈判是明智之举。10年前,我们与欧盟智库研讨中欧自贸区可行性时,欧盟有意愿提出打造中欧经贸的“明日丝路”;笔者提出,如不抓住有利时机尽快签署中欧自贸协定,“明日丝路”就会成为“明日黄花”。从后来现实情况看,不幸言中。 东北亚更是如此。从历史经验看,地区局势越是紧张动荡,中日韩越需要建立紧密、稳定的合作关系。避免今天的中日韩自贸协定成为“明日黄花”,需要三国领导人直面区域共同挑战,适应全球经济大趋势,以战略思维作出签署中日韩自贸协定的战略决策。 第三,中日韩自贸协定的签署将为区域大市场的形成、为全球经济注入重要的确定性。2023年,中日韩三国GDP之和占全球总量的24%,三国间贸易额约占全球的20%,三国贡献了亚洲经济增量的70%和全球经济增量的36%。面对全球变局,中日韩若达成自贸协定,不仅是保障自身发展利益的现实选择,更是维护区域产供链安全稳定和自由贸易秩序的关键之举。相反,如果三国在对美谈判中被“逐个突破”,必将加大区域市场与全球市场的碎片化程度。 目前,中日韩三国企业、东盟等区域内经济体,对中日韩签署自贸协定抱有相当大的期待。中日韩自贸协定若达成,将推动区域巨大经济贸易潜力的释放,并扩大“中日韩+”的重大市场效应。研究测算,中日韩自贸协定达成将为三国GDP带来0.3%-1.1%的增量。 其次,面对共同挑战,中日韩尽快完成自贸协定谈判是有条件的,关键是适应经济发展大趋势,实现服务贸易项下自由贸易的重要突破。 服务贸易开始成为中日韩三国经贸合作的重中之重。中日韩作为亚洲主要经济体,不仅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而且三国服务贸易合作的潜力巨大。例如,2023年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达9331.2亿美元,同比增长4.9%;日本和韩国的服务贸易总额分别为4326.51亿美元和2704亿美元;三国合计服务贸易总额已超过1.63万亿美元,占亚太地区服务贸易总量的比重持续提升。 与此同时,服务贸易是中日韩自由贸易的突出短板。2023年,中日、中韩服务贸易额占各自双边贸易额的比重均不足8%,明显低于全球24%左右的水平。未来,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中日韩合作,不仅将形成三国经贸合作的最大增长点,也将成为RCEP服务贸易规则升级与制度协同的稳定支点。 中日韩共同推进新兴服务贸易发展,将形成区域自由贸易的重要引擎。比如,数字服务已成为中日韩三国服务业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2023年,中国数字服务进出口总额达3666亿美元,同比增长3.5%;中国数字服务出口占全球的4.9%,相比2019年上升1.6个百分点。中日韩三国在跨境数据处理、数字医疗、金融科技、智能制造服务等领域互补性显著,可以依托现有合作机制,探索建立跨境数据流动便利化通道、数字平台标准互认机制,并在数字医疗、智慧城市、数字文旅等领域设立合作试点项目。关键在于三国服务贸易领域的市场开放、规则对接、标准互认等方面尽快达成一致。 服务贸易已成为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的重点与难点。从实际看,扩大服务贸易开放是中日韩三国的共同任务。经合组织(OECD)的测算表明,韩国服务贸易的外资准入限制指数高于OECD平均水平80%;日本的服务贸易限制性指数与OECD平均水平大致相当,但仍是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的两倍。从中国来看,制造业市场已完全放开,但服务业市场开放还有很大空间。以服务型消费为例,若到2035年,中国城乡居民服务型消费占消费支出比重由2024年的46.1%提升至55%左右,将新增40万亿元左右的消费需求。 尽管中日韩三国在制造业领域的竞争性有所增强,但服务贸易领域的互补性也在持续增大。一方面,中国正处于服务型消费的升级之中,14亿多人服务消费增长空间巨大;同时,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对引入先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持续加大;另一方面,日韩在演艺、医美、健康、高科技等领域有多方面的优势,与中国市场形成互补效应。今年6月份笔者带团赴韩国调研,了解到韩国对华的诉求主要在于演艺、医美等服务领域。随着中国推出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的重要举措,三国间服务贸易的潜在互补性将转变成现实增长动力。为此,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需要尽快消除服务贸易领域的分歧,达成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高水平的中日韩自由贸易安排。 再次,面对共同挑战,中日韩尽快签署自贸协定将为打造区域大市场、推动RCEP从1.0向2.0的升级发挥引领作用。 一是以自由贸易为主线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开始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这个特点在未来5-10年会更加突出。当前,面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提速,区域贸易协定(RTA)数量激增。例如,截至2025年6月,全球区域贸易协定从2000年的99个迅速增长至619个,其中已生效375个。 RCEP难以满足中日韩经贸合作的实际需求。例如,2025年,在RCEP框架下中日韩三国间的商品“零关税”覆盖率仅为40%左右。中日、日韩之间最终需利用20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实现83%-88%的“零关税”覆盖率,关税减让承诺也低于90%的RCEP整体水平。主动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大趋势,中日韩需要在RCEP基础上形成更高水平的经贸合作规则。 二是RCEP正处于从“规模最大”的1.0向“水平更高”的2.0升级的重要节点。RCEP自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实施以来,开始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引擎。例如,2011-2023年,RCEP区域服务贸易总进口额从8700亿美元增长至超过1.5万亿美元;服务贸易总出口额从7600亿美元增长至超过1.3万亿美元。当前,RCEP正处于从“规模最大”向“水平更高”升级的关键时期。中日韩三国在区域内贸易额约占区域内贸易总额的55%,部分高技术制造品贸易RCEP市场占有率约为70%。可以说,中日韩在推动RCEP走向2.0进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以此,加快形成以“小多边”引领“大多边”、“大多边”带动“小多边”的“RCEP+”效应。 三是以中日韩自贸协定签署助力打造RCEP区域统一大市场。2024年,中日韩经济规模达到24.64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84.43%,占全球的22.13%,占RCEP区域的80.43%。未来10-15年,中国的消费结构、产业结构、贸易结构等领域的经济结构转型蕴藏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将为推进中日韩经贸合作注入重要动力,也将为打造RCEP区域统一大市场注入重要动力。比如,过去10年,东盟与中日韩贸易规模从约7270亿美元增长至1.13万亿美元,增长约56%;同期中日韩对东盟的外商直接投资从350.7亿美元增至444.4亿美元,增幅26.6%。中日韩自贸协定一旦签署,在数字经济、知识产权、竞争政策等领域实施高水平经贸规则,可以为RCEP升级与实施提供规则、制度、市场支持,带动建设区域统一大市场,并将成为大变局下全球经济的突出亮点。(作者是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1756232284297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5624922178111[]{"email":"liyutong@huanqiu.com","name":"李雨童"}
中日韩三国作为亚洲至关重要的经济体,面对共同挑战,最大选项是尽快签署中日韩自贸协定。为什么?主要基于三点判断:一是推进以自由贸易为主线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是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变化的战略选择,也是地缘经济格局演变趋势下的务实之举。二是以签署自贸协定形成中日韩经贸合作新格局,将成为应对共同挑战下“划时代”的最大选项。三是中日韩自贸协定将促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由全球最大向更高水平自贸区升级,也将为全球经济注入重要的确定性。 首先,面对共同挑战,中日韩自贸协定关乎三国未来10-20年的发展前景,关乎区域与全球经济的发展格局。 第一,中日韩经贸合作处于“不进则退”的关键节点。今年6月,笔者在首尔召开的“2025 NEAR韩中日首尔进程”会议发言中提出这个判断。从现实情况看,美国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已经终结,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成为美国中长期政策的主流。特朗普政府采取“双边谈判、单边施压”策略,严重违反WTO最基本原则,致使全球经济有可能再陷丛林法则,碎片化风险大幅升级,并对中日韩经贸合作带来重大干扰。 从内部看,中日韩三国经贸依赖度下降态势明显。例如,2021-2024年间,中日韩三国区域内贸易规模从约8500亿美元降至约7370亿美元,下降13.5%;区域内贸易依存度从19.4%下滑至16.5%,明显低于欧盟(65.7%)和北美(40.1%)的水平,也低于亚洲平均水平(56.3%)。 第二,应对共同挑战,中日韩加快自贸协定谈判是明智之举。10年前,我们与欧盟智库研讨中欧自贸区可行性时,欧盟有意愿提出打造中欧经贸的“明日丝路”;笔者提出,如不抓住有利时机尽快签署中欧自贸协定,“明日丝路”就会成为“明日黄花”。从后来现实情况看,不幸言中。 东北亚更是如此。从历史经验看,地区局势越是紧张动荡,中日韩越需要建立紧密、稳定的合作关系。避免今天的中日韩自贸协定成为“明日黄花”,需要三国领导人直面区域共同挑战,适应全球经济大趋势,以战略思维作出签署中日韩自贸协定的战略决策。 第三,中日韩自贸协定的签署将为区域大市场的形成、为全球经济注入重要的确定性。2023年,中日韩三国GDP之和占全球总量的24%,三国间贸易额约占全球的20%,三国贡献了亚洲经济增量的70%和全球经济增量的36%。面对全球变局,中日韩若达成自贸协定,不仅是保障自身发展利益的现实选择,更是维护区域产供链安全稳定和自由贸易秩序的关键之举。相反,如果三国在对美谈判中被“逐个突破”,必将加大区域市场与全球市场的碎片化程度。 目前,中日韩三国企业、东盟等区域内经济体,对中日韩签署自贸协定抱有相当大的期待。中日韩自贸协定若达成,将推动区域巨大经济贸易潜力的释放,并扩大“中日韩+”的重大市场效应。研究测算,中日韩自贸协定达成将为三国GDP带来0.3%-1.1%的增量。 其次,面对共同挑战,中日韩尽快完成自贸协定谈判是有条件的,关键是适应经济发展大趋势,实现服务贸易项下自由贸易的重要突破。 服务贸易开始成为中日韩三国经贸合作的重中之重。中日韩作为亚洲主要经济体,不仅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而且三国服务贸易合作的潜力巨大。例如,2023年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达9331.2亿美元,同比增长4.9%;日本和韩国的服务贸易总额分别为4326.51亿美元和2704亿美元;三国合计服务贸易总额已超过1.63万亿美元,占亚太地区服务贸易总量的比重持续提升。 与此同时,服务贸易是中日韩自由贸易的突出短板。2023年,中日、中韩服务贸易额占各自双边贸易额的比重均不足8%,明显低于全球24%左右的水平。未来,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中日韩合作,不仅将形成三国经贸合作的最大增长点,也将成为RCEP服务贸易规则升级与制度协同的稳定支点。 中日韩共同推进新兴服务贸易发展,将形成区域自由贸易的重要引擎。比如,数字服务已成为中日韩三国服务业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2023年,中国数字服务进出口总额达3666亿美元,同比增长3.5%;中国数字服务出口占全球的4.9%,相比2019年上升1.6个百分点。中日韩三国在跨境数据处理、数字医疗、金融科技、智能制造服务等领域互补性显著,可以依托现有合作机制,探索建立跨境数据流动便利化通道、数字平台标准互认机制,并在数字医疗、智慧城市、数字文旅等领域设立合作试点项目。关键在于三国服务贸易领域的市场开放、规则对接、标准互认等方面尽快达成一致。 服务贸易已成为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的重点与难点。从实际看,扩大服务贸易开放是中日韩三国的共同任务。经合组织(OECD)的测算表明,韩国服务贸易的外资准入限制指数高于OECD平均水平80%;日本的服务贸易限制性指数与OECD平均水平大致相当,但仍是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的两倍。从中国来看,制造业市场已完全放开,但服务业市场开放还有很大空间。以服务型消费为例,若到2035年,中国城乡居民服务型消费占消费支出比重由2024年的46.1%提升至55%左右,将新增40万亿元左右的消费需求。 尽管中日韩三国在制造业领域的竞争性有所增强,但服务贸易领域的互补性也在持续增大。一方面,中国正处于服务型消费的升级之中,14亿多人服务消费增长空间巨大;同时,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对引入先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持续加大;另一方面,日韩在演艺、医美、健康、高科技等领域有多方面的优势,与中国市场形成互补效应。今年6月份笔者带团赴韩国调研,了解到韩国对华的诉求主要在于演艺、医美等服务领域。随着中国推出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的重要举措,三国间服务贸易的潜在互补性将转变成现实增长动力。为此,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需要尽快消除服务贸易领域的分歧,达成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高水平的中日韩自由贸易安排。 再次,面对共同挑战,中日韩尽快签署自贸协定将为打造区域大市场、推动RCEP从1.0向2.0的升级发挥引领作用。 一是以自由贸易为主线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开始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这个特点在未来5-10年会更加突出。当前,面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提速,区域贸易协定(RTA)数量激增。例如,截至2025年6月,全球区域贸易协定从2000年的99个迅速增长至619个,其中已生效375个。 RCEP难以满足中日韩经贸合作的实际需求。例如,2025年,在RCEP框架下中日韩三国间的商品“零关税”覆盖率仅为40%左右。中日、日韩之间最终需利用20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实现83%-88%的“零关税”覆盖率,关税减让承诺也低于90%的RCEP整体水平。主动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大趋势,中日韩需要在RCEP基础上形成更高水平的经贸合作规则。 二是RCEP正处于从“规模最大”的1.0向“水平更高”的2.0升级的重要节点。RCEP自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实施以来,开始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引擎。例如,2011-2023年,RCEP区域服务贸易总进口额从8700亿美元增长至超过1.5万亿美元;服务贸易总出口额从7600亿美元增长至超过1.3万亿美元。当前,RCEP正处于从“规模最大”向“水平更高”升级的关键时期。中日韩三国在区域内贸易额约占区域内贸易总额的55%,部分高技术制造品贸易RCEP市场占有率约为70%。可以说,中日韩在推动RCEP走向2.0进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以此,加快形成以“小多边”引领“大多边”、“大多边”带动“小多边”的“RCEP+”效应。 三是以中日韩自贸协定签署助力打造RCEP区域统一大市场。2024年,中日韩经济规模达到24.64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84.43%,占全球的22.13%,占RCEP区域的80.43%。未来10-15年,中国的消费结构、产业结构、贸易结构等领域的经济结构转型蕴藏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将为推进中日韩经贸合作注入重要动力,也将为打造RCEP区域统一大市场注入重要动力。比如,过去10年,东盟与中日韩贸易规模从约7270亿美元增长至1.13万亿美元,增长约56%;同期中日韩对东盟的外商直接投资从350.7亿美元增至444.4亿美元,增幅26.6%。中日韩自贸协定一旦签署,在数字经济、知识产权、竞争政策等领域实施高水平经贸规则,可以为RCEP升级与实施提供规则、制度、市场支持,带动建设区域统一大市场,并将成为大变局下全球经济的突出亮点。(作者是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