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5JuKOMgkh opinion.huanqiu.comarticle社评:美方“欢迎中国留学生”不应只是嘴上说说/e3pmub6h5/e3prafm0g美国总统特朗普连续两天表态“欢迎中国留学生”,引发舆论关注。第一次是25日在白宫的一次记者会上,特朗普表示打算将赴美中国留学生规模扩大至60万人,“这非常重要,我们会与中国和睦相处”。这一宣布在美国右翼阵营引发争议,第二天特朗普又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再次强调了这一观点,称中国留学生不能来美国是“非常侮辱性的”,如果没有中国留学生“我们的大学系统会很快崩溃”。他还说,美国“很荣幸”能教育中国学生,同时也强调会“谨慎地”进行审查以确定谁能来美国学习。 特朗普说出的只是一些基本常识常理,却在美国国内引来各种杂音。福克斯新闻主持人劳拉·英格拉汉姆就此质问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称允许60万中国学生来美国怎么能算“美国优先”,极右翼人物劳拉·卢默则声称没人想要60万个“中国间谍”。这些声音与前共和党议员加拉格尔“把哈佛大学的中国留学生赶回去”的极端言论如出一辙,都带有强烈种族主义色彩和意识形态偏见,也是近年来美国国内一些人对华认知妖魔化的突出表现。 这种将学术往来污名化为“中国渗透”的逻辑,既无视中国留学生长期以来为美国经济、科技与教育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也违背了教育交流促进民心相通的初心本质。近年来,美国针对中国留学生的歧视性措施接连不断:STEM专业签证限制、入境时电子设备被无理检查、社交媒体内容审查、学术合作项目受阻等。中国在美留学生人数占其留学生总数约1/4,却在美国长期遭受歧视性政策,美国国内严重妖魔化的对华氛围是主要原因。连《纽约时报》也承认,中国博士生在科技领域参与高精尖研究,若没有他们,很多研究工作可能难以为继,但他们却常被描绘成间谍。 其实早在今年6月特朗普就明确做出“美方欢迎中国留学生来美学习”的正式表态。但这一表态并未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对中国留学生在入境时的无端盘查滋扰有增无减。一些美方边境执法人员在过道等非正式审查区域进行诱导性盘问,还妄称“目前中美关系不好,这种遭遇不可避免”。有的留学生在“小黑屋”被关押长达80个小时,甚至不允许因身体原因定时服药。休斯敦是其中的“重灾区”,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日前已经发布警告,提醒中国赴美留学生谨慎选择赴休斯敦航线入境。 从特朗普“欢迎中国留学生”引发的争议中,不难看出“排除各种干扰甚至破坏”对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实不只是人文交流,包括台湾问题、经贸问题在内的诸多领域,美方“说一套做一套”的情况比比皆是。一方面宣称“重视中美关系”,希望从对华交往中继续获取经济收益,但另一方面又要迎合国内排外情绪和出于对华战略需要渲染“中国威胁”,导致政策执行缺乏连贯性与稳定性。在这当中,美国一些人抱持冷战思维,不断干扰和破坏中美关系的根基,实际上也是在给美国挖坑。 能否真正落实“欢迎中国留学生”的承诺,考验着华盛顿“排除各种干扰甚至破坏”的能力和诚意。美方至少在三个层面可以有所作为:第一,立即停止无端滋扰、盘查、遣返中国留学生和其他正常中国赴美团组,入境检查人员若有违法行为应予以追究;第二,取消对中国留学生的不合理签证限制,停止对这一群体的歧视性、选择性执法;第三,在政策层面进一步落实元首共识,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制度保障与执行细则,为中美人文交流创造积极氛围。对此人们拭目以待。 教育交流合作有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交往和了解。这个道理本不难理解。目前美国媒体所呈现出的所谓“反弹”,远非中美交流的全貌。最近,美国俄勒冈州议会参议院通过一项议案再次重申对华友好关系,肯定了在教育领域的对华开放与合作,显示出两国民间交流的深层动力和强劲活力。希望美方更多倾听这些民间的真实声音,在落实元首共识上用实际行动取信于人。 1756310153789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赵建东环球时报175631015378912[]{"email":"zhaojiandong@huanqiu.com","name":"赵建东"}
美国总统特朗普连续两天表态“欢迎中国留学生”,引发舆论关注。第一次是25日在白宫的一次记者会上,特朗普表示打算将赴美中国留学生规模扩大至60万人,“这非常重要,我们会与中国和睦相处”。这一宣布在美国右翼阵营引发争议,第二天特朗普又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再次强调了这一观点,称中国留学生不能来美国是“非常侮辱性的”,如果没有中国留学生“我们的大学系统会很快崩溃”。他还说,美国“很荣幸”能教育中国学生,同时也强调会“谨慎地”进行审查以确定谁能来美国学习。 特朗普说出的只是一些基本常识常理,却在美国国内引来各种杂音。福克斯新闻主持人劳拉·英格拉汉姆就此质问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称允许60万中国学生来美国怎么能算“美国优先”,极右翼人物劳拉·卢默则声称没人想要60万个“中国间谍”。这些声音与前共和党议员加拉格尔“把哈佛大学的中国留学生赶回去”的极端言论如出一辙,都带有强烈种族主义色彩和意识形态偏见,也是近年来美国国内一些人对华认知妖魔化的突出表现。 这种将学术往来污名化为“中国渗透”的逻辑,既无视中国留学生长期以来为美国经济、科技与教育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也违背了教育交流促进民心相通的初心本质。近年来,美国针对中国留学生的歧视性措施接连不断:STEM专业签证限制、入境时电子设备被无理检查、社交媒体内容审查、学术合作项目受阻等。中国在美留学生人数占其留学生总数约1/4,却在美国长期遭受歧视性政策,美国国内严重妖魔化的对华氛围是主要原因。连《纽约时报》也承认,中国博士生在科技领域参与高精尖研究,若没有他们,很多研究工作可能难以为继,但他们却常被描绘成间谍。 其实早在今年6月特朗普就明确做出“美方欢迎中国留学生来美学习”的正式表态。但这一表态并未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对中国留学生在入境时的无端盘查滋扰有增无减。一些美方边境执法人员在过道等非正式审查区域进行诱导性盘问,还妄称“目前中美关系不好,这种遭遇不可避免”。有的留学生在“小黑屋”被关押长达80个小时,甚至不允许因身体原因定时服药。休斯敦是其中的“重灾区”,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日前已经发布警告,提醒中国赴美留学生谨慎选择赴休斯敦航线入境。 从特朗普“欢迎中国留学生”引发的争议中,不难看出“排除各种干扰甚至破坏”对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实不只是人文交流,包括台湾问题、经贸问题在内的诸多领域,美方“说一套做一套”的情况比比皆是。一方面宣称“重视中美关系”,希望从对华交往中继续获取经济收益,但另一方面又要迎合国内排外情绪和出于对华战略需要渲染“中国威胁”,导致政策执行缺乏连贯性与稳定性。在这当中,美国一些人抱持冷战思维,不断干扰和破坏中美关系的根基,实际上也是在给美国挖坑。 能否真正落实“欢迎中国留学生”的承诺,考验着华盛顿“排除各种干扰甚至破坏”的能力和诚意。美方至少在三个层面可以有所作为:第一,立即停止无端滋扰、盘查、遣返中国留学生和其他正常中国赴美团组,入境检查人员若有违法行为应予以追究;第二,取消对中国留学生的不合理签证限制,停止对这一群体的歧视性、选择性执法;第三,在政策层面进一步落实元首共识,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制度保障与执行细则,为中美人文交流创造积极氛围。对此人们拭目以待。 教育交流合作有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交往和了解。这个道理本不难理解。目前美国媒体所呈现出的所谓“反弹”,远非中美交流的全貌。最近,美国俄勒冈州议会参议院通过一项议案再次重申对华友好关系,肯定了在教育领域的对华开放与合作,显示出两国民间交流的深层动力和强劲活力。希望美方更多倾听这些民间的真实声音,在落实元首共识上用实际行动取信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