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6BCsWGN2Z作者:彭念 扎希德·安瓦尔 钱峰opinion.huanqiu.comarticle环球圆桌对话:中国-南亚共促亚洲新发展/e3pmub6h5/e3pr9baf6编者按:在2025年上合组织天津峰会即将召开的背景下,随着印度改善对华关系和中巴经济走廊2.0“升级版”的打造,中国-南亚发展合作备受关注。本期“环球圆桌对话”邀请三位学者就相关话题展开讨论。 彭念: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 扎希德·安瓦尔:巴基斯坦白沙瓦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钱峰: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经贸合作插上科技翅膀 彭念 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即将在天津召开,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在内的多个南亚国家领导人应邀出席,共商地区和平稳定与繁荣发展大计。不久前,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访问印度、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家,并达成数十项重要共识和合作协议。面对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中国与南亚国家正在携手谱写加快发展振兴的合作新篇章,为动荡不安的世界注入确定性和稳定性。 近年来,中国-南亚贸易总额增长迅速、投资合作亮点纷呈,为双方共同推动亚洲振兴奠定了重要经济基础。2024年,中国与南亚国家贸易额接近2000亿美元,十年间实现翻番,年均增长率约6.3%。中国连续多年成为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马尔代夫等南亚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截至2023年,中国在南亚地区累计投资接近150亿美元,完成工程承包营业额超过2000亿美元。6月结束的第9届中国—南亚博览会更是交出亮眼成绩单,共签约投资合作项目31个,总投资额达136.09亿元,较上届增长33%。 在制度安排方面,中方给予尼泊尔、孟加拉国等南亚国家100%税目输华产品零关税待遇。中马(尔代夫)自贸协定今年初正式生效,中孟(加拉国)正在启动投资协定升级谈判,中斯(里兰卡)承诺尽早达成全面自由贸易协定。今年5月,中方还同斯、孟两国签署关于成立贸易畅通工作组的备忘录,并愿与有意愿的南亚国家新签或升级《双边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 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印外长会谈达成的10项成果中,双方同意采取具体措施为两国经贸投资流动提供便利。这将为近年来裹足不前的中印经贸合作解套,促进双边经济关系强劲复苏。加之,中巴合力打造经济走廊2.0“升级版”,以及走廊延伸至阿富汗串联起南亚、中亚市场等重大利好,中国-南亚经贸合作将释放出巨大潜力,并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在美关税政策打乱全球正常贸易投资的关键时刻,中国与南亚国家坚守多边主义立场,深化贸易投资合作,以实际行动推动南亚乃至亚洲实现新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接下来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多边主义号角会更响亮,贸易投资合作也会更加深入,亚洲加快发展振兴更有盼头! 在人工智能引领的现代科技变革浪潮下,中国-南亚经贸合作开始插上科技翅膀实现迭代升级。目前,中国已实施中国-南亚科技伙伴计划,共建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并在南亚多国建立分中心,与印度建立中印技术转移中心;累计与南亚国家合作实施科技项目36项、支持经费1900万元,其中,转移转化和推广示范先进医疗技术30余项。有了科技加持,中国-南亚高质量发展会走得更快更远。 南亚各国是中国山水相连的近邻,双方友好交往源远流长。从古代的玄奘西行取经到今天的全球文明对话,中国与南亚国家的人文交流历久弥新、绵延不断,成为双方民间友好的宝贵财富。在今年7月举行的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中,中国-尼泊尔历史文化名城对话会、中国-南亚东南亚智库论坛、尼泊尔努瓦科特杜巴广场王宫修复一期项目等成功列入行动计划清单。 中印双方已同意为两国从事旅游、商务、媒体等活动的人员双向往来提供签证便利,这有助于促进两大文明古国之间的民间往来。今年也是中印(度)建交75周年,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计划组织“玄奘之路”文化考察,中方也在筹备“泰戈尔周”,纪念印度诗人在华讲学100周年。此外,今年还是中尼(泊尔)、中阿(富汗)建交70周年,中孟(加拉国)建交50周年,双方也会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交流活动。这些聚焦文明互鉴的交流活动,将不断夯实民间感情和双边友好关系的民意基础,筑牢中国与南亚乃至亚洲振兴的文化纽带。 中巴经济走廊2.0,提速区域一体化 【巴基斯坦】扎希德·安瓦尔 中巴深厚情谊常被形容为“比山高、比海深、比蜜甜、比铁硬”,中巴经济走廊(以下简称“走廊”)便体现出这一根深蒂固的亲密关系。“走廊”第一阶段奠定互联互通的物质基础,通过公路网络、港口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改变了巴基斯坦的基础设施格局。 在此基础上,打造中巴经济走廊2.0“升级版”(以下简称“走廊2.0”)将合作拓展至产业园区、数字化、绿色发展、农业与创新领域,以及制度建设与私营部门信心的建立,推动韧性且面向未来的经济合作。这不仅进一步丰富了中巴互动内涵,还推动南亚一体化进程,促进南亚与中亚之间的联结。 “走廊2.0”已将合作重点从公路和能源领域转向工业园区、创新科技和人力资源开发,重点发展经济特区、现代农业、清洁能源和数字基础设施。这标志着中巴关系正从单纯的基础设施建设走向共享繁荣的成熟阶段。走廊重点聚焦增长、民生改善与创新、绿色发展和区域互联互通,体现出更加战略化的定位。这与巴基斯坦国家发展战略“5E框架”(经济、出口、环境、能源、公平)高度契合。 “走廊2.0”也标志着中国在巴投资模式正在向多元化、创新性与包容性方向转变,这是前所未有的。走廊合作重心逐渐转向推动企业间投资、协同,而不再过度依赖政府间安排。例如,中巴企业间投资门户网站之类的平台,能够通过经济特区实现合资企业建立、技术转让以及产业增长。拉沙凯、达贝吉和真纳·阿拉玛·伊克巴尔经济特区等园区正在优先发展,以吸引制造业、轻工工程、农业科技和数字产业投资。 “走廊2.0”聚焦可持续投资,正在重塑互联互通与知识经济。当前,绿色融资机制广受青睐,用于支持可再生能源和智能电网项目,以实现低碳经济增长。数字基础设施也在大力发展中,包括光纤网络、电子商务平台、金融科技解决方案,以及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创业项目。大型交通投资,如ML-1铁路、卡拉奇—拉合尔高速公路以及瓜达尔港扩建,正在缩短运输时间,使巴基斯坦能够在区域价值链中占据核心地位。与此同时,中方投资也转向以私人投资、市场化解决方案与制度协调为重点,旨在推动可持续、包容性增长。 “走廊”不仅是巴基斯坦的“游戏规则改变者”,更是整个南亚的变革力量。它拓展了基础设施、贸易与社会经济互联互通,强化了区域一体化,并在历史上长期分裂的格局中重新定义连通性,尤其是将走廊延伸至阿富汗。这将重新界定南亚的经济版图,使中亚地区融入该地区的贸易体系之中。 瓜达尔港的新基础设施,包括走廊延伸与运输能力的提升,为中亚内陆国家提供了通向阿拉伯海的直接出海口。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积极寻求利用走廊,以应对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并通过瓜达尔港和卡拉奇港进入世界市场。拟议中的瓜达尔—喀什—霍尔果斯轴线也将进一步提升区域一体化。其他新兴的区域贸易便利化举措还包括“四方过境运输协定”。该机制已成功推动货物绕过阿富汗直达哈萨克斯坦,这正是走廊第二阶段短期内已产生成效的典型案例。 此外,走廊有望与在建的中吉乌铁路实现对接,从而形成一个跨区域交通网络,为欧亚大陆东西向贸易提供便利,并进一步将中亚融入“一带一路”贸易网络中。简言之,“走廊2.0”有望重塑中亚地缘经济格局,推动能源贸易,并加强产业合作。 “走廊2.0”不仅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过程中的新阶段,更代表着经济互联互通的体系。通过产业园区、数字与绿色走廊以及制度化治理,“走廊2.0”成为“一带一路”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互联互通与区域一体化韧性的典型案例。 凝聚反恐合作共识,破除“多重枷锁”式困境 钱峰 在上合组织天津峰会即将召开之际,反恐安全这一议题被再次置于聚光灯下。受到恐怖主义、极端主义、跨境犯罪、地缘政治博弈及内部矛盾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2025年以来,南亚安全与反恐形势复杂严峻。构建紧密的地区安全共同体,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和地区国家的普遍关切。 南亚恐怖主义威胁根深蒂固,源于其与地缘政治、宗教民族矛盾及国内治理问题的深度交织,形成了恐怖主义与地缘问题交织、宗教极端主义与民族分裂主义交织、国内问题与国际恐怖主义交织的“多重枷锁”式困境,呈现多元化、复杂化和脆弱化等特征。 近年来,南亚恐怖主义活动猖獗,活跃于巴基斯坦境内的“俾路支解放武装”及其分支“马吉德旅”频繁制造恐怖袭击事件,不仅袭击当地军警平民,还针对在巴的中国公民和项目,直接威胁中国海外利益与人员安全。与此同时,阿富汗境内的“伊斯兰国呼罗珊分支”等极端组织依然活跃,利用阿边境地区向周边国家渗透。这种“外溢效应”不仅威胁到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也对中亚国家和中国新疆地区构成威胁。此外,印巴之间的战略互信严重缺失仍是区域反恐合作的最大障碍。这种互不信任导致反恐合作难以形成合力,为地区安全合作增添了复杂性。 在此背景下,即将召开的上合峰会为中国与南亚国家深化安全与反恐合作提供了重要契机。自2001年成立以来,上合组织始终以打击“三股势力”为核心目标,其初衷与当前南亚面临的安全挑战高度契合。近期,王毅外长访问阿富汗并出席第六次中阿巴三国外长会晤,还与巴方举行第六次中巴外长战略对话,明确将加强安全与反恐合作作为中巴经济走廊升级和南亚区域稳定的关键支撑,呼吁各方健全安全对话机制,深化执法安全合作,秉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则,重视彼此合理安全关切,加强打击跨国恐怖活动,走出一条合作安全、共同安全之路。中方近期的一系列外交行动和倡议,既是对南亚安全局势的主动回应,也为深化中国与南亚国家的安全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如何着眼新特点和新威胁,努力加强各方安全与反恐合作,不仅关乎中国与南亚国家的共同利益,更是推动区域和平发展的“兜底工程”。在笔者看来,中国与南亚国家安全与反恐合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着眼未来,仍有深化合作、行稳致远的广阔空间。 其一,中方可发挥与各方关系普遍较好的优势,推动域内有关国家将反恐变为“安全纽带”。以三大全球倡议等国际公共产品为牵引,凝聚区域反恐共识,明确“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为区域反恐合作划定统一红线。推动南亚各国超越零和思维与政治博弈,以对话协商解决争端,以合作消除阻力、增加互信,努力构建起符合南亚特点的共同安全观和各方认同的安全理念,为区域合作与共同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其二,南亚国家基本都为上合组织的成员国、观察成员国或对话伙伴国,若能以提升权威性与行动力为目标,继续推动上合组织地区反恐机构改革,以更多的南亚联合执法行动和多国参与的专项打击行动,包括在边境管控上协同发力,加大对重点区域的巡查力度。在追逃溯源工作中密切配合,可对恐怖分子形成更为强大的震慑力。 其三,南亚各方宜借鉴上合组织反恐机构的经验,在反恐情报信息共享方面构建合作机制。通过建立常态化、分级分类的反恐情报信息交流平台,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共享互通,能够提前洞悉恐怖活动的蛛丝马迹,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打击,将隐患消弭于萌芽状态。同时,宜加强司法领域的协作,统一证据标准和法律适用规则,为引渡犯罪嫌疑人、调查取证、司法协助等工作扫清障碍,让正义得以伸张。 此外,中国还可与南亚国家加强在去极端化、经济发展、教育合作等领域的协作,从根本上帮助铲除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 1756399655777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赵建东环球时报175642080221811[]{"email":"cuishufei@huanqiu.com","name":"崔舒飞"}
编者按:在2025年上合组织天津峰会即将召开的背景下,随着印度改善对华关系和中巴经济走廊2.0“升级版”的打造,中国-南亚发展合作备受关注。本期“环球圆桌对话”邀请三位学者就相关话题展开讨论。 彭念: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 扎希德·安瓦尔:巴基斯坦白沙瓦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钱峰: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经贸合作插上科技翅膀 彭念 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即将在天津召开,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在内的多个南亚国家领导人应邀出席,共商地区和平稳定与繁荣发展大计。不久前,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访问印度、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家,并达成数十项重要共识和合作协议。面对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中国与南亚国家正在携手谱写加快发展振兴的合作新篇章,为动荡不安的世界注入确定性和稳定性。 近年来,中国-南亚贸易总额增长迅速、投资合作亮点纷呈,为双方共同推动亚洲振兴奠定了重要经济基础。2024年,中国与南亚国家贸易额接近2000亿美元,十年间实现翻番,年均增长率约6.3%。中国连续多年成为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马尔代夫等南亚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截至2023年,中国在南亚地区累计投资接近150亿美元,完成工程承包营业额超过2000亿美元。6月结束的第9届中国—南亚博览会更是交出亮眼成绩单,共签约投资合作项目31个,总投资额达136.09亿元,较上届增长33%。 在制度安排方面,中方给予尼泊尔、孟加拉国等南亚国家100%税目输华产品零关税待遇。中马(尔代夫)自贸协定今年初正式生效,中孟(加拉国)正在启动投资协定升级谈判,中斯(里兰卡)承诺尽早达成全面自由贸易协定。今年5月,中方还同斯、孟两国签署关于成立贸易畅通工作组的备忘录,并愿与有意愿的南亚国家新签或升级《双边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 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印外长会谈达成的10项成果中,双方同意采取具体措施为两国经贸投资流动提供便利。这将为近年来裹足不前的中印经贸合作解套,促进双边经济关系强劲复苏。加之,中巴合力打造经济走廊2.0“升级版”,以及走廊延伸至阿富汗串联起南亚、中亚市场等重大利好,中国-南亚经贸合作将释放出巨大潜力,并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在美关税政策打乱全球正常贸易投资的关键时刻,中国与南亚国家坚守多边主义立场,深化贸易投资合作,以实际行动推动南亚乃至亚洲实现新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接下来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多边主义号角会更响亮,贸易投资合作也会更加深入,亚洲加快发展振兴更有盼头! 在人工智能引领的现代科技变革浪潮下,中国-南亚经贸合作开始插上科技翅膀实现迭代升级。目前,中国已实施中国-南亚科技伙伴计划,共建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并在南亚多国建立分中心,与印度建立中印技术转移中心;累计与南亚国家合作实施科技项目36项、支持经费1900万元,其中,转移转化和推广示范先进医疗技术30余项。有了科技加持,中国-南亚高质量发展会走得更快更远。 南亚各国是中国山水相连的近邻,双方友好交往源远流长。从古代的玄奘西行取经到今天的全球文明对话,中国与南亚国家的人文交流历久弥新、绵延不断,成为双方民间友好的宝贵财富。在今年7月举行的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中,中国-尼泊尔历史文化名城对话会、中国-南亚东南亚智库论坛、尼泊尔努瓦科特杜巴广场王宫修复一期项目等成功列入行动计划清单。 中印双方已同意为两国从事旅游、商务、媒体等活动的人员双向往来提供签证便利,这有助于促进两大文明古国之间的民间往来。今年也是中印(度)建交75周年,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计划组织“玄奘之路”文化考察,中方也在筹备“泰戈尔周”,纪念印度诗人在华讲学100周年。此外,今年还是中尼(泊尔)、中阿(富汗)建交70周年,中孟(加拉国)建交50周年,双方也会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交流活动。这些聚焦文明互鉴的交流活动,将不断夯实民间感情和双边友好关系的民意基础,筑牢中国与南亚乃至亚洲振兴的文化纽带。 中巴经济走廊2.0,提速区域一体化 【巴基斯坦】扎希德·安瓦尔 中巴深厚情谊常被形容为“比山高、比海深、比蜜甜、比铁硬”,中巴经济走廊(以下简称“走廊”)便体现出这一根深蒂固的亲密关系。“走廊”第一阶段奠定互联互通的物质基础,通过公路网络、港口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改变了巴基斯坦的基础设施格局。 在此基础上,打造中巴经济走廊2.0“升级版”(以下简称“走廊2.0”)将合作拓展至产业园区、数字化、绿色发展、农业与创新领域,以及制度建设与私营部门信心的建立,推动韧性且面向未来的经济合作。这不仅进一步丰富了中巴互动内涵,还推动南亚一体化进程,促进南亚与中亚之间的联结。 “走廊2.0”已将合作重点从公路和能源领域转向工业园区、创新科技和人力资源开发,重点发展经济特区、现代农业、清洁能源和数字基础设施。这标志着中巴关系正从单纯的基础设施建设走向共享繁荣的成熟阶段。走廊重点聚焦增长、民生改善与创新、绿色发展和区域互联互通,体现出更加战略化的定位。这与巴基斯坦国家发展战略“5E框架”(经济、出口、环境、能源、公平)高度契合。 “走廊2.0”也标志着中国在巴投资模式正在向多元化、创新性与包容性方向转变,这是前所未有的。走廊合作重心逐渐转向推动企业间投资、协同,而不再过度依赖政府间安排。例如,中巴企业间投资门户网站之类的平台,能够通过经济特区实现合资企业建立、技术转让以及产业增长。拉沙凯、达贝吉和真纳·阿拉玛·伊克巴尔经济特区等园区正在优先发展,以吸引制造业、轻工工程、农业科技和数字产业投资。 “走廊2.0”聚焦可持续投资,正在重塑互联互通与知识经济。当前,绿色融资机制广受青睐,用于支持可再生能源和智能电网项目,以实现低碳经济增长。数字基础设施也在大力发展中,包括光纤网络、电子商务平台、金融科技解决方案,以及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创业项目。大型交通投资,如ML-1铁路、卡拉奇—拉合尔高速公路以及瓜达尔港扩建,正在缩短运输时间,使巴基斯坦能够在区域价值链中占据核心地位。与此同时,中方投资也转向以私人投资、市场化解决方案与制度协调为重点,旨在推动可持续、包容性增长。 “走廊”不仅是巴基斯坦的“游戏规则改变者”,更是整个南亚的变革力量。它拓展了基础设施、贸易与社会经济互联互通,强化了区域一体化,并在历史上长期分裂的格局中重新定义连通性,尤其是将走廊延伸至阿富汗。这将重新界定南亚的经济版图,使中亚地区融入该地区的贸易体系之中。 瓜达尔港的新基础设施,包括走廊延伸与运输能力的提升,为中亚内陆国家提供了通向阿拉伯海的直接出海口。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积极寻求利用走廊,以应对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并通过瓜达尔港和卡拉奇港进入世界市场。拟议中的瓜达尔—喀什—霍尔果斯轴线也将进一步提升区域一体化。其他新兴的区域贸易便利化举措还包括“四方过境运输协定”。该机制已成功推动货物绕过阿富汗直达哈萨克斯坦,这正是走廊第二阶段短期内已产生成效的典型案例。 此外,走廊有望与在建的中吉乌铁路实现对接,从而形成一个跨区域交通网络,为欧亚大陆东西向贸易提供便利,并进一步将中亚融入“一带一路”贸易网络中。简言之,“走廊2.0”有望重塑中亚地缘经济格局,推动能源贸易,并加强产业合作。 “走廊2.0”不仅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过程中的新阶段,更代表着经济互联互通的体系。通过产业园区、数字与绿色走廊以及制度化治理,“走廊2.0”成为“一带一路”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互联互通与区域一体化韧性的典型案例。 凝聚反恐合作共识,破除“多重枷锁”式困境 钱峰 在上合组织天津峰会即将召开之际,反恐安全这一议题被再次置于聚光灯下。受到恐怖主义、极端主义、跨境犯罪、地缘政治博弈及内部矛盾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2025年以来,南亚安全与反恐形势复杂严峻。构建紧密的地区安全共同体,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和地区国家的普遍关切。 南亚恐怖主义威胁根深蒂固,源于其与地缘政治、宗教民族矛盾及国内治理问题的深度交织,形成了恐怖主义与地缘问题交织、宗教极端主义与民族分裂主义交织、国内问题与国际恐怖主义交织的“多重枷锁”式困境,呈现多元化、复杂化和脆弱化等特征。 近年来,南亚恐怖主义活动猖獗,活跃于巴基斯坦境内的“俾路支解放武装”及其分支“马吉德旅”频繁制造恐怖袭击事件,不仅袭击当地军警平民,还针对在巴的中国公民和项目,直接威胁中国海外利益与人员安全。与此同时,阿富汗境内的“伊斯兰国呼罗珊分支”等极端组织依然活跃,利用阿边境地区向周边国家渗透。这种“外溢效应”不仅威胁到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也对中亚国家和中国新疆地区构成威胁。此外,印巴之间的战略互信严重缺失仍是区域反恐合作的最大障碍。这种互不信任导致反恐合作难以形成合力,为地区安全合作增添了复杂性。 在此背景下,即将召开的上合峰会为中国与南亚国家深化安全与反恐合作提供了重要契机。自2001年成立以来,上合组织始终以打击“三股势力”为核心目标,其初衷与当前南亚面临的安全挑战高度契合。近期,王毅外长访问阿富汗并出席第六次中阿巴三国外长会晤,还与巴方举行第六次中巴外长战略对话,明确将加强安全与反恐合作作为中巴经济走廊升级和南亚区域稳定的关键支撑,呼吁各方健全安全对话机制,深化执法安全合作,秉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则,重视彼此合理安全关切,加强打击跨国恐怖活动,走出一条合作安全、共同安全之路。中方近期的一系列外交行动和倡议,既是对南亚安全局势的主动回应,也为深化中国与南亚国家的安全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如何着眼新特点和新威胁,努力加强各方安全与反恐合作,不仅关乎中国与南亚国家的共同利益,更是推动区域和平发展的“兜底工程”。在笔者看来,中国与南亚国家安全与反恐合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着眼未来,仍有深化合作、行稳致远的广阔空间。 其一,中方可发挥与各方关系普遍较好的优势,推动域内有关国家将反恐变为“安全纽带”。以三大全球倡议等国际公共产品为牵引,凝聚区域反恐共识,明确“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为区域反恐合作划定统一红线。推动南亚各国超越零和思维与政治博弈,以对话协商解决争端,以合作消除阻力、增加互信,努力构建起符合南亚特点的共同安全观和各方认同的安全理念,为区域合作与共同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其二,南亚国家基本都为上合组织的成员国、观察成员国或对话伙伴国,若能以提升权威性与行动力为目标,继续推动上合组织地区反恐机构改革,以更多的南亚联合执法行动和多国参与的专项打击行动,包括在边境管控上协同发力,加大对重点区域的巡查力度。在追逃溯源工作中密切配合,可对恐怖分子形成更为强大的震慑力。 其三,南亚各方宜借鉴上合组织反恐机构的经验,在反恐情报信息共享方面构建合作机制。通过建立常态化、分级分类的反恐情报信息交流平台,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共享互通,能够提前洞悉恐怖活动的蛛丝马迹,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打击,将隐患消弭于萌芽状态。同时,宜加强司法领域的协作,统一证据标准和法律适用规则,为引渡犯罪嫌疑人、调查取证、司法协助等工作扫清障碍,让正义得以伸张。 此外,中国还可与南亚国家加强在去极端化、经济发展、教育合作等领域的协作,从根本上帮助铲除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