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AKwJlKKEg作者:王帆opinion.huanqiu.comarticle王帆:在“命运与共”中赓续和平发展薪火/e3pmub6h5/e3pr9baf61945年9月,当日本签署投降书的消息传遍世界时,人类历史越过低点,奋力走向充满希望的未来。80年前,包括中国、苏联在内的全世界正义力量同仇敌忾、英勇战斗,并肩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法西斯势力,取得了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伟大胜利。80年过去,地缘政治冲突的硝烟再次笼罩一些地区,全球经济遭遇“脱钩断链”逆流,气候变化危及一些岛国生存发展等等,诸多全球性挑战使世界再次面临抉择:要合作还是要对立,要开放还是要封闭?是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还是放任强权政治为所欲为?是遵守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还是重回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战后国际秩序正在遭遇严峻挑战 二战结束前后,国际社会作出的最重要决定就是成立联合国。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是二战胜利成果的集中体现,奠定了战后国际秩序的基石,打造了一个维护世界和平、开展全球治理的最主要平台。《联合国宪章》开宗明义:“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这庄严宣示了战后国际秩序的根本宗旨,是避免后世再遭战祸的重要遵循,而以联合国安理会为核心的集体安全机制更是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重要保障。 然而,80年后的今天,个别国家大搞本国优先、以所谓自定规则取代战后国际秩序,使联合国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实际上,当今世界发生的各种对抗和不公,不是因为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过时了,而恰恰是由于这些宗旨和原则未能得到有效履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抬头,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人类需要的是团结而非分裂、对话而非对抗、共赢而非零和。值得高度关注的是,美国所谓维护“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实际上是把自己的意志和标准强加于人,用自身在盟友小圈子里打造的“家法帮规”取代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国际法则,真实意图就是在现有公认的国际体系、国际秩序之外另搞一套美式规则,服务自身霸权利益,其结果是导致全球治理面临碎片化和阵营化的双重挑战,这是当前国际秩序稳定面临的主要威胁。 国际形势越是变乱交织,越要突出联合国的重要地位;挑战越是紧迫,越要维护联合国的应有权威。世界只有一个体系,就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只有一个秩序,就是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只有一套规则,就是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世界需要超越旧范式的东方智慧 历史在一代代人的接力中一棒接着一棒向前奔跑,人类进步事业在对时代之问的回答中一程接着一程向前迈进。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当时恰逢国际体系深刻调整、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的关键时期。这一理念是对联合国宪章宗旨原则的传承和弘扬,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彰显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天下大同的思想,反映了中国对人类发展方向的独到见解,从根本上回应了世界各国追求发展进步的共同诉求。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核心要义可概括为三个维度:在价值取向上,主张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从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各方平等参与、共同协商,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型多边金融机构的建立,中国始终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坚持国际上的事由大家共同商量着办;在实践探索中,中国积极构建双边和多边命运共同体,为破解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提供中国方案;在文明交融共鉴上,从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到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中国—中亚峰会等,新时代中国为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美美与共搭建更多新的平台,充分证明文明的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了广泛共识。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基础上,为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提供了中国方案。在安全领域,中国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推动各方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构建更加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架构。在发展维度,共建“一带一路”十多年来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共建国家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让将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有力促进了包括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工业化进程。在文明交流方面,全球文明倡议倡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有力驳斥了“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等论调。 十多年来,从双边到多边,从区域到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取得全方位、开创性的丰硕成果,给世界带来的是繁荣稳定的巨大红利,创造的是扎扎实实的民生福祉。 以务实行动为国际秩序注入动能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反映了世界人民追求和平、正义、进步的心声,为国际秩序变革注入强劲动力,在一系列务实行动中彰显活力: 在安全领域,中国推动上海合作组织从“安全合作”向“综合合作”拓展,建立中国—东盟防务热线,提出《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针对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阿富汗问题等,中国专门发布立场文件,持之以恒劝和促谈,为政治解决地区热点问题发挥建设性作用。上合组织反对针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敌对行为,呼吁世界各国避免对抗。中国与中亚国家持续扩大在联合国、上合组织、亚信会议、亚欧会议、中国—中亚五国会晤机制等多边框架内的合作,随着2023年5月首届中国—中亚峰会成功举行,中国—中亚元首会晤机制正式成立,共同擘画中国中亚关系新蓝图。 在经济领域,《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后,亚太地区形成世界最大自贸区;截至2025年6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11万列,通达欧洲26个国家229个城市的“钢铁驼队”奔流不息,将来自中国的电子产品、服装鞋帽和日用百货运抵欧洲,也将欧洲的化工产品、汽车及零部件、奶粉、化妆品等商品带到中国;金砖国家扩容至11国,随着“大金砖合作”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新开发银行也将开启高质量发展的第二个“金色十年”,继续成长为国际金融体系中新兴力量和全球南方合作的金字招牌,为推动全球南方联合自强、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注入更多正能量。这些合作机制构建了开放包容的“朋友圈”,引领全球化从“资本驱动”向“发展导向”转型。 在生态领域,中国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8.4%,超额完成了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到2020年下降40%—45%的目标。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6个月,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同比下降2.7%。中法两国共同推动《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达成,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在昆明举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通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内涵不断深化拓展,为不同文明相处提供新范式,为全球治理提供新思路,为国际交往提供新观念,为应对共同挑战提供新方案。 国际秩序的未来在于“共同”的力量 二战后的国际秩序之所以能带来80年的总体和平,是因为以联合国为核心的战后国际秩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本质上是对这一追求的继承与升华,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追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不同文明之间的共处原则。中国的国际秩序观,本质是多边主义,核心是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多边规则和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机制,通过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维护国际法治权威、提升多边机制效能,这既是弥补全球治理赤字的应有之义,也是国际社会必须解答的时代课题。 历史已经证明,唯有同球共济,凝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广泛共识,才能团结应对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和层出不穷的全球性挑战。当前,人类再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国际社会应该在“命运与共”的普遍共识中携手捍卫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赓续和平发展的薪火。固守霸权旧梦,只会让世界滑向对抗的深渊;推进命运与共,方能开辟团结合作的新篇章。(作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心主任、外交学院院长) 1756832450305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赵建东环球时报175685077577312[]{"email":"zhaojiandong@huanqiu.com","name":"赵建东"}
1945年9月,当日本签署投降书的消息传遍世界时,人类历史越过低点,奋力走向充满希望的未来。80年前,包括中国、苏联在内的全世界正义力量同仇敌忾、英勇战斗,并肩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法西斯势力,取得了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伟大胜利。80年过去,地缘政治冲突的硝烟再次笼罩一些地区,全球经济遭遇“脱钩断链”逆流,气候变化危及一些岛国生存发展等等,诸多全球性挑战使世界再次面临抉择:要合作还是要对立,要开放还是要封闭?是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还是放任强权政治为所欲为?是遵守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还是重回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战后国际秩序正在遭遇严峻挑战 二战结束前后,国际社会作出的最重要决定就是成立联合国。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是二战胜利成果的集中体现,奠定了战后国际秩序的基石,打造了一个维护世界和平、开展全球治理的最主要平台。《联合国宪章》开宗明义:“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这庄严宣示了战后国际秩序的根本宗旨,是避免后世再遭战祸的重要遵循,而以联合国安理会为核心的集体安全机制更是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重要保障。 然而,80年后的今天,个别国家大搞本国优先、以所谓自定规则取代战后国际秩序,使联合国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实际上,当今世界发生的各种对抗和不公,不是因为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过时了,而恰恰是由于这些宗旨和原则未能得到有效履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抬头,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人类需要的是团结而非分裂、对话而非对抗、共赢而非零和。值得高度关注的是,美国所谓维护“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实际上是把自己的意志和标准强加于人,用自身在盟友小圈子里打造的“家法帮规”取代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国际法则,真实意图就是在现有公认的国际体系、国际秩序之外另搞一套美式规则,服务自身霸权利益,其结果是导致全球治理面临碎片化和阵营化的双重挑战,这是当前国际秩序稳定面临的主要威胁。 国际形势越是变乱交织,越要突出联合国的重要地位;挑战越是紧迫,越要维护联合国的应有权威。世界只有一个体系,就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只有一个秩序,就是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只有一套规则,就是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世界需要超越旧范式的东方智慧 历史在一代代人的接力中一棒接着一棒向前奔跑,人类进步事业在对时代之问的回答中一程接着一程向前迈进。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当时恰逢国际体系深刻调整、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的关键时期。这一理念是对联合国宪章宗旨原则的传承和弘扬,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彰显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天下大同的思想,反映了中国对人类发展方向的独到见解,从根本上回应了世界各国追求发展进步的共同诉求。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核心要义可概括为三个维度:在价值取向上,主张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从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各方平等参与、共同协商,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型多边金融机构的建立,中国始终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坚持国际上的事由大家共同商量着办;在实践探索中,中国积极构建双边和多边命运共同体,为破解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提供中国方案;在文明交融共鉴上,从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到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中国—中亚峰会等,新时代中国为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美美与共搭建更多新的平台,充分证明文明的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了广泛共识。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基础上,为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提供了中国方案。在安全领域,中国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推动各方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构建更加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架构。在发展维度,共建“一带一路”十多年来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共建国家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让将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有力促进了包括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工业化进程。在文明交流方面,全球文明倡议倡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有力驳斥了“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等论调。 十多年来,从双边到多边,从区域到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取得全方位、开创性的丰硕成果,给世界带来的是繁荣稳定的巨大红利,创造的是扎扎实实的民生福祉。 以务实行动为国际秩序注入动能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反映了世界人民追求和平、正义、进步的心声,为国际秩序变革注入强劲动力,在一系列务实行动中彰显活力: 在安全领域,中国推动上海合作组织从“安全合作”向“综合合作”拓展,建立中国—东盟防务热线,提出《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针对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阿富汗问题等,中国专门发布立场文件,持之以恒劝和促谈,为政治解决地区热点问题发挥建设性作用。上合组织反对针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敌对行为,呼吁世界各国避免对抗。中国与中亚国家持续扩大在联合国、上合组织、亚信会议、亚欧会议、中国—中亚五国会晤机制等多边框架内的合作,随着2023年5月首届中国—中亚峰会成功举行,中国—中亚元首会晤机制正式成立,共同擘画中国中亚关系新蓝图。 在经济领域,《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后,亚太地区形成世界最大自贸区;截至2025年6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11万列,通达欧洲26个国家229个城市的“钢铁驼队”奔流不息,将来自中国的电子产品、服装鞋帽和日用百货运抵欧洲,也将欧洲的化工产品、汽车及零部件、奶粉、化妆品等商品带到中国;金砖国家扩容至11国,随着“大金砖合作”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新开发银行也将开启高质量发展的第二个“金色十年”,继续成长为国际金融体系中新兴力量和全球南方合作的金字招牌,为推动全球南方联合自强、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注入更多正能量。这些合作机制构建了开放包容的“朋友圈”,引领全球化从“资本驱动”向“发展导向”转型。 在生态领域,中国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8.4%,超额完成了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到2020年下降40%—45%的目标。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6个月,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同比下降2.7%。中法两国共同推动《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达成,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在昆明举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通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内涵不断深化拓展,为不同文明相处提供新范式,为全球治理提供新思路,为国际交往提供新观念,为应对共同挑战提供新方案。 国际秩序的未来在于“共同”的力量 二战后的国际秩序之所以能带来80年的总体和平,是因为以联合国为核心的战后国际秩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本质上是对这一追求的继承与升华,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追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不同文明之间的共处原则。中国的国际秩序观,本质是多边主义,核心是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多边规则和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机制,通过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维护国际法治权威、提升多边机制效能,这既是弥补全球治理赤字的应有之义,也是国际社会必须解答的时代课题。 历史已经证明,唯有同球共济,凝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广泛共识,才能团结应对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和层出不穷的全球性挑战。当前,人类再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国际社会应该在“命运与共”的普遍共识中携手捍卫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赓续和平发展的薪火。固守霸权旧梦,只会让世界滑向对抗的深渊;推进命运与共,方能开辟团结合作的新篇章。(作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心主任、外交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