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C2k5ch3xu作者:徐蓝opinion.huanqiu.comarticle徐蓝:二战胜利开启和平与发展的历史进程/e3pmub6h5/e3pr9baf6编者按:9月2日,在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走向命运与共:从抗战精神到全球倡议》报告发布暨研讨会在北京外交学院举办。该报告由环球时报社与外交学院联合发布。 二战的胜利开启了战后和平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它以极其残酷的、近乎毁灭人类文明的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多重进步。国际政治和全球治理机制的进步是其中最大的一个,主要表现在人类社会构建了新的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确保了这些进步能够持续发展。 战后确立的雅尔塔体系具有强权政治的一面,这反映了二战后的历史现实,但它同时具有重要的历史进步性。首先,它把和平共处原则正式纳入国际关系体系,总体上制约了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在产生争端时的行为方式,也就是双方需要用协商谈判等和平手段来解决问题。其次,雅尔塔体系提倡的和平、民主、独立原则,对战后世界的和平、民主、独立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当然,对于它的局限性,我们都感同身受。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美苏两极格局。这样的两极格局既不对称又不完整。说它不对称,指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一直强于苏东集团。说它不完整,是因为它始终没有囊括所有国家,这一情况近来有了很大改善,大量发展中国家逐渐进入全球治理体系。 二战期间还有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那就是当人类面临法西斯这个共同敌人的时候,能够摒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结成同盟,并肩战斗。在今天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两种相互交织的历史现象:一方面,世界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中继续前行;另一方面,目前的和平又是带有一定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不够公平的和平,目前的发展也是在一定程度上以牺牲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不够均衡的发展。因此,二战后建立的国际政治和全球治理机制需要与时俱进进行改革。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为国际政治和全球治理改革提供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并且一直在身体力行。中国的举措,可以被视为积极继承了这场战争的政治遗产和成功经验,是在当代改革与建设全球治理体系、处理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伟大实践。(作者是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175701011822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5702628104111[]{"email":"liyutong@huanqiu.com","name":"李雨童"}
编者按:9月2日,在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走向命运与共:从抗战精神到全球倡议》报告发布暨研讨会在北京外交学院举办。该报告由环球时报社与外交学院联合发布。 二战的胜利开启了战后和平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它以极其残酷的、近乎毁灭人类文明的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多重进步。国际政治和全球治理机制的进步是其中最大的一个,主要表现在人类社会构建了新的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确保了这些进步能够持续发展。 战后确立的雅尔塔体系具有强权政治的一面,这反映了二战后的历史现实,但它同时具有重要的历史进步性。首先,它把和平共处原则正式纳入国际关系体系,总体上制约了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在产生争端时的行为方式,也就是双方需要用协商谈判等和平手段来解决问题。其次,雅尔塔体系提倡的和平、民主、独立原则,对战后世界的和平、民主、独立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当然,对于它的局限性,我们都感同身受。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美苏两极格局。这样的两极格局既不对称又不完整。说它不对称,指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一直强于苏东集团。说它不完整,是因为它始终没有囊括所有国家,这一情况近来有了很大改善,大量发展中国家逐渐进入全球治理体系。 二战期间还有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那就是当人类面临法西斯这个共同敌人的时候,能够摒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结成同盟,并肩战斗。在今天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两种相互交织的历史现象:一方面,世界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中继续前行;另一方面,目前的和平又是带有一定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不够公平的和平,目前的发展也是在一定程度上以牺牲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不够均衡的发展。因此,二战后建立的国际政治和全球治理机制需要与时俱进进行改革。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为国际政治和全球治理改革提供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并且一直在身体力行。中国的举措,可以被视为积极继承了这场战争的政治遗产和成功经验,是在当代改革与建设全球治理体系、处理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伟大实践。(作者是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