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EZ4Gnuk8R作者:王帆opinion.huanqiu.comarticle王帆:奉行主权平等,全球治理的正义之路/e3pmub6h5/e3pr9baf6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深刻调整,全球治理体系面临严峻挑战。部分国家仍深陷冷战思维泥潭,大肆推行单边主义与霸权主义,动辄凭借“实力地位”向别国施压,甚至肆意践踏他国主权、公然破坏国际规则。此类恃强凌弱之举,不仅公然违背《联合国宪章》宗旨,更在极大程度上侵蚀了全球治理的公平性与有效性。在此背景下,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以主权平等为核心,倡导真正的多边主义,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更具包容性、更可持续的治理方案。主权平等是全球治理的基石主权平等原则是几百年来国与国规范彼此关系的重要准则,已成为国际关系积累的一系列公认原则。从370多年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平等和主权原则,到160多年前日内瓦公约确立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国际关系演变积累了一系列公认的原则。《联合国宪章》明确的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以及万隆会议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些原则构成了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遵循。 根据国际法,主权平等原则是全球治理的基石,意味着所有国家,无论大小强弱,都享有平等的尊严和不可侵犯的主权。这一原则体现在国家间平等权利、互不侵犯、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民族自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善意履行国际义务等多个方面。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深刻践行了这一原则,倡导真正的多边主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倡议主张国际规则应由各国携手共创,发展果实亦应共享于天下,确保各国在国际舞台上权利、机会、规则的平等;尊重各国发展道路与社会制度的选择,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确保国际事务由各国共同商量着办。中方倡导的全球治理理念,进一步深化了主权平等的原则,这一理念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包容、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应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迈进,体现和反映多数国家而不只是少数几个国家的诉求和利益,必须提升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主权平等的核心在于,无论国家大小、强弱、贫富,其主权与尊严均应得到无差别的尊重,内政自主,发展道路自选。《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联合国会员国间之关系,应基于尊重主权平等之原则。”主权平等仍是21世纪最稀缺公共品1815年维也纳会议,列强用“大国一致”把欧洲切成棋盘;1945年旧金山会议,中小国家用“主权平等”把棋盘重新拼成世界地图。然而,80年时光流转,规则文本中的平等理想与现实世界的巨大反差,愈发显得触目惊心。美国等少数西方大国凭借自身实力,肆意挥舞制裁大棒,以“民主”“人权”为幌子干涉他国内政,甚至通过军事干预、经济胁迫、技术封锁等手段,迫使其他国家屈从于其意志。这种霸权主义行为,不仅严重侵蚀了国际公平正义的基石,还加剧了全球治理体系的失衡态势。近年来,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肆意利用“长臂管辖”,对其他国家强加单边制裁,严重扰乱了全球供应链的稳定秩序。在科技领域,美国以“国家安全”为借口,对中国企业实施无理打压,企图维系其技术霸主的地位。在地区事务上,北约东扩及美欧对一些地区“颜色革命”的插手,无不彰显其强权政治面目。这些行为不仅违背国际法,更严重削弱了国际社会的互信与合作。在金融层面,美元霸权让制裁越来越成为“日常工具”。截至2024年12月31日,美国商务部产业安全局(BIS)维护的出口管制限制性名单实体共3985个。尽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改革已提出有15年,但由于重大事项需获得85%投票权通过,而美国持有超过15%的投票权,等同于拥有一票否决权,成为制度设计上的最大受益者。相比之下,非洲54个国家的总投票权仍不足7%。近些年,一些西方国家还搞“小圈子”,拿意识形态当“门禁卡”。例如“印太经济框架”“芯片四方联盟”“矿产安全伙伴关系”表面看是经济倡议,实质是排他性“技术团伙”。唯一的门槛在于是否接受“民主对抗威权”的叙事框架。更值得警惕的是,单边主义正用“友岸外包”模式破坏全球产业链,以“技术护栏”颠覆市场规则。这些“新单边主义”的共同点是把少数国家的“家法”包装成“国际规则”,把开放的多边体系变成封闭的“俱乐部秩序”。单边主义的危害不仅体现在对国际规则的破坏上,更导致全球治理体系日益失衡。美国近年来频繁退出国际组织和协议的行为,如退出《巴黎协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阻挠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运行,已经严重削弱了其在国际社会中的信誉和领导角色,导致国际机构的权威性受到质疑。由此可见,单边霸凌、霸权主义是全球治理体系的绊脚石。各类“有限主权论”“主权让渡论”“人权高于主权”“例外论”等论调试图削弱主权平等原则的正义性与普适性,成为各种干涉与霸凌行径的借口。这些论调本质上是霸权逻辑的体现,试图将国际规则工具化,形成“制度性剥削”。中国方案:全球治理倡议带来路径创新全球治理倡议的提出,正是对上述问题和乱象的有力回应。该倡议着重指出,主权平等是国与国规范彼此关系最重要的准则,也是联合国及所有国际机构、组织共同遵循的首要原则。国际规则的制定、国际事务的商讨以及发展成果的分享,均应秉持各国共同参与的原则。这样才能确保各国在国际体系中享有平等的权利、机会,进而真正实现全球治理的民主化愿景。全球治理倡议核心理念包括坚持主权平等、坚持国际法治、坚持多边主义、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力求实效五个方面。与《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一脉相承,顺应了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期待。该倡议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全球治理倡议的要义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中国坚定维护主权平等原则,始终站在国际道义的一边,站在历史前进的正确方向一边。倡导主权平等,其核心在于坚决抵制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不容许个别或少数大国肆意操控国际事务。关键在于各国无论大小、强弱、贫富,主权和尊严必须得到尊重,内政不容干涉,都有权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都有权在全球治理进程中平等参与、平等决策、平等受益。面对单边主义“三板斧”,中国给出的不是口号,而是系统性“工具箱”。在机制层面,强调平等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例如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成立十年来,已批准120个项目,贷款总额约400亿美元,对促进金砖国家和全球南方国家在清洁能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开发银行的成功实践为全球南方国家开辟了合作共赢的崭新范式,打破了长期以来由发达国家垄断国际金融体系的旧有格局。在平等协商、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原则指导下,新开发银行充分尊重各成员国的发展诉求与实际国情,切实提升全球南方国家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的参与度与决策权,为国际金融秩序的公平化、多元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在实践层面,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正提供越来越多公共产品。到2023年倡议提出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已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让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此外,对共建国家直接投资累计超过2700亿美元,为共建国家摆脱贫困、培育职业能力、改善生活条件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始终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无论是推动上海合作组织(SCO)扩员,还是支持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发展,中国始终致力于构建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这些实践表明,真正的平等需要机制创新,而非空洞的口号。真正的全球治理,始于对每个国家主权平等的尊重。主权平等,是抵御单边霸凌最为坚实的基石。人类正站在新的十字路口。单边主义不会自动退场,霸权逻辑不会一夜消失。但只要联合国 193 个会员国牢牢握住主权平等这一“定海神针”,把真正多边主义从宣言变成日常,把共商共建共享从倡议变成习惯,全球治理终将迎来美好的未来。(作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心主任、外交学院院长)1757272625737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肖山环球时报175728584329112[]{"email":"xiaoshan@huanqiu.com","name":"肖山"}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深刻调整,全球治理体系面临严峻挑战。部分国家仍深陷冷战思维泥潭,大肆推行单边主义与霸权主义,动辄凭借“实力地位”向别国施压,甚至肆意践踏他国主权、公然破坏国际规则。此类恃强凌弱之举,不仅公然违背《联合国宪章》宗旨,更在极大程度上侵蚀了全球治理的公平性与有效性。在此背景下,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以主权平等为核心,倡导真正的多边主义,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更具包容性、更可持续的治理方案。主权平等是全球治理的基石主权平等原则是几百年来国与国规范彼此关系的重要准则,已成为国际关系积累的一系列公认原则。从370多年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平等和主权原则,到160多年前日内瓦公约确立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国际关系演变积累了一系列公认的原则。《联合国宪章》明确的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以及万隆会议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些原则构成了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遵循。 根据国际法,主权平等原则是全球治理的基石,意味着所有国家,无论大小强弱,都享有平等的尊严和不可侵犯的主权。这一原则体现在国家间平等权利、互不侵犯、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民族自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善意履行国际义务等多个方面。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深刻践行了这一原则,倡导真正的多边主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倡议主张国际规则应由各国携手共创,发展果实亦应共享于天下,确保各国在国际舞台上权利、机会、规则的平等;尊重各国发展道路与社会制度的选择,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确保国际事务由各国共同商量着办。中方倡导的全球治理理念,进一步深化了主权平等的原则,这一理念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包容、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应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迈进,体现和反映多数国家而不只是少数几个国家的诉求和利益,必须提升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主权平等的核心在于,无论国家大小、强弱、贫富,其主权与尊严均应得到无差别的尊重,内政自主,发展道路自选。《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联合国会员国间之关系,应基于尊重主权平等之原则。”主权平等仍是21世纪最稀缺公共品1815年维也纳会议,列强用“大国一致”把欧洲切成棋盘;1945年旧金山会议,中小国家用“主权平等”把棋盘重新拼成世界地图。然而,80年时光流转,规则文本中的平等理想与现实世界的巨大反差,愈发显得触目惊心。美国等少数西方大国凭借自身实力,肆意挥舞制裁大棒,以“民主”“人权”为幌子干涉他国内政,甚至通过军事干预、经济胁迫、技术封锁等手段,迫使其他国家屈从于其意志。这种霸权主义行为,不仅严重侵蚀了国际公平正义的基石,还加剧了全球治理体系的失衡态势。近年来,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肆意利用“长臂管辖”,对其他国家强加单边制裁,严重扰乱了全球供应链的稳定秩序。在科技领域,美国以“国家安全”为借口,对中国企业实施无理打压,企图维系其技术霸主的地位。在地区事务上,北约东扩及美欧对一些地区“颜色革命”的插手,无不彰显其强权政治面目。这些行为不仅违背国际法,更严重削弱了国际社会的互信与合作。在金融层面,美元霸权让制裁越来越成为“日常工具”。截至2024年12月31日,美国商务部产业安全局(BIS)维护的出口管制限制性名单实体共3985个。尽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改革已提出有15年,但由于重大事项需获得85%投票权通过,而美国持有超过15%的投票权,等同于拥有一票否决权,成为制度设计上的最大受益者。相比之下,非洲54个国家的总投票权仍不足7%。近些年,一些西方国家还搞“小圈子”,拿意识形态当“门禁卡”。例如“印太经济框架”“芯片四方联盟”“矿产安全伙伴关系”表面看是经济倡议,实质是排他性“技术团伙”。唯一的门槛在于是否接受“民主对抗威权”的叙事框架。更值得警惕的是,单边主义正用“友岸外包”模式破坏全球产业链,以“技术护栏”颠覆市场规则。这些“新单边主义”的共同点是把少数国家的“家法”包装成“国际规则”,把开放的多边体系变成封闭的“俱乐部秩序”。单边主义的危害不仅体现在对国际规则的破坏上,更导致全球治理体系日益失衡。美国近年来频繁退出国际组织和协议的行为,如退出《巴黎协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阻挠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运行,已经严重削弱了其在国际社会中的信誉和领导角色,导致国际机构的权威性受到质疑。由此可见,单边霸凌、霸权主义是全球治理体系的绊脚石。各类“有限主权论”“主权让渡论”“人权高于主权”“例外论”等论调试图削弱主权平等原则的正义性与普适性,成为各种干涉与霸凌行径的借口。这些论调本质上是霸权逻辑的体现,试图将国际规则工具化,形成“制度性剥削”。中国方案:全球治理倡议带来路径创新全球治理倡议的提出,正是对上述问题和乱象的有力回应。该倡议着重指出,主权平等是国与国规范彼此关系最重要的准则,也是联合国及所有国际机构、组织共同遵循的首要原则。国际规则的制定、国际事务的商讨以及发展成果的分享,均应秉持各国共同参与的原则。这样才能确保各国在国际体系中享有平等的权利、机会,进而真正实现全球治理的民主化愿景。全球治理倡议核心理念包括坚持主权平等、坚持国际法治、坚持多边主义、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力求实效五个方面。与《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一脉相承,顺应了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期待。该倡议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全球治理倡议的要义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中国坚定维护主权平等原则,始终站在国际道义的一边,站在历史前进的正确方向一边。倡导主权平等,其核心在于坚决抵制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不容许个别或少数大国肆意操控国际事务。关键在于各国无论大小、强弱、贫富,主权和尊严必须得到尊重,内政不容干涉,都有权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都有权在全球治理进程中平等参与、平等决策、平等受益。面对单边主义“三板斧”,中国给出的不是口号,而是系统性“工具箱”。在机制层面,强调平等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例如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成立十年来,已批准120个项目,贷款总额约400亿美元,对促进金砖国家和全球南方国家在清洁能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开发银行的成功实践为全球南方国家开辟了合作共赢的崭新范式,打破了长期以来由发达国家垄断国际金融体系的旧有格局。在平等协商、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原则指导下,新开发银行充分尊重各成员国的发展诉求与实际国情,切实提升全球南方国家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的参与度与决策权,为国际金融秩序的公平化、多元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在实践层面,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正提供越来越多公共产品。到2023年倡议提出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已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让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此外,对共建国家直接投资累计超过2700亿美元,为共建国家摆脱贫困、培育职业能力、改善生活条件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始终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无论是推动上海合作组织(SCO)扩员,还是支持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发展,中国始终致力于构建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这些实践表明,真正的平等需要机制创新,而非空洞的口号。真正的全球治理,始于对每个国家主权平等的尊重。主权平等,是抵御单边霸凌最为坚实的基石。人类正站在新的十字路口。单边主义不会自动退场,霸权逻辑不会一夜消失。但只要联合国 193 个会员国牢牢握住主权平等这一“定海神针”,把真正多边主义从宣言变成日常,把共商共建共享从倡议变成习惯,全球治理终将迎来美好的未来。(作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心主任、外交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