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EZ8vIUZ3t作者:王鹏opinion.huanqiu.comarticle王鹏:日韩“加持”,美国能重振造船业吗?/e3pmub6h5/e3pr9baf6美国造船业的衰落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无论是商船建造还是军舰建造,美国都已远远落后于中国、韩国和日本。正因如此,本届美国政府把“复兴美国造船业”列为优先事项,并不断释放与日韩等国开展合作的信号,试图借助盟友力量缩小与中国的差距。但问题在于,即便有日韩“加持”,美国造船业就真的能重新焕发生机吗?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美国之所以频频谈论“造船业复兴”,核心在于军舰和国防工业体系。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局和美国政府问责局的多份报告都指出,美国海军新舰项目存在成本超支和工期延误的问题,且人力短缺、零部件供应不稳定、工艺流程效率低下等基础性问题更是普遍存在,导致潜艇和水面舰艇的建造速度无法满足军方的要求。这意味着,美国所谓的“重振造船业”,首要目标是确保舰队的扩张计划顺利推进。然而,把希望寄托在日韩身上未必能解决美国的根本困境。如果华盛顿希望通过与韩国合作来迅速恢复产能,则必须面对一个现实:韩国船厂的订单已经排到2028年前后,根本没有“富余产能”能够轻易转移到美国。而日本虽然在造船领域的全球份额下降,但在军舰维修保障和精密工艺方面仍有一席之地,因此美国更多考虑的是引入日本的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而不是大规模引进生产能力。 在法律与政策层面,美国也给自己设下了限制。根据美国《国防授权法》和国会相关条款,美军军舰必须在本土船厂建造,这几乎堵死了让韩国或日本直接承接整舰建造的可能性。美国《琼斯法案》则要求从事美国国内沿海运输的船只必须在美国建造,这使得外部产能即便存在,也无法直接弥补美国的空缺。再加上武器出口管制条例对技术转让的严格限制,美国不可能在关键的军舰设计和工艺环节完全依赖外部力量。因此,所谓的“日韩加持”更多是政治姿态,而非实际操作上的完全可行路径。从合作逻辑来看,美国与日韩的确存在某种互补性。韩国的强项在于高端商船的大规模流水线建造,日本在质量管理和前沿维修保障方面有丰富经验,而美国则在复杂军舰的定制化设计和集成上仍具备优势。若三方能在产业链条上形成某种分工,美国或许能在局部提升效率。比如,美方可能推动韩国资本和技术进入美国本土船厂,以改善造船工艺和人力培训;日本则可能继续在海外基地为美舰提供维修保障。但这些安排更接近“补短板”而非“造奇迹”,并不能在短时间内把美国造船业推到全球前列。根本上讲,美国国内造船业的问题并不仅仅是缺少外部支持,而是内部结构性矛盾积重难返。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指出,美国造舰工人老龄化严重,年轻技术工人数量不足,培训周期漫长;零部件供应高度依赖少数分包商,供应链十分脆弱。更关键的是,美国政府和军方常常在造舰需求和预算上反复调整,导致船厂缺乏长期稳定的订单支撑。相比之下,中韩两国船厂往往依靠稳定的出口订单与国家产业政策形成规模效应,这种差距不是靠外部注资就能轻易弥合的。总而言之,即便美国拉拢日韩,“重振美国造船业”也是一场旷日持久的产业重塑工程,不太可能在一个总统任期内就能完成。“让美国造船业再次伟大”,本质上是一场政治表演,既是对国内选民的产业情绪的回应,也是对外展示与亚洲盟友团结的姿态。但现实是,美国的产业短板和法律约束使其造船能力很难在短期内以爆发的形式复苏;日韩能力有限,且很难愿意为了美国的战略目标而牺牲自身的优势地位和利益,也无法替美国承担重建产业链的重任。美国若要真正重回世界造船业舞台的中央,需要的不是盟友的一时支援,而是自身产业体系的深度再造。否则,即便有日韩帮忙,美国造船业“再次繁荣”的愿望也只能沉在“许愿池”里。(作者是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1757272751726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肖山环球时报175728565231811[]{"email":"xiaoshan@huanqiu.com","name":"肖山"}
美国造船业的衰落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无论是商船建造还是军舰建造,美国都已远远落后于中国、韩国和日本。正因如此,本届美国政府把“复兴美国造船业”列为优先事项,并不断释放与日韩等国开展合作的信号,试图借助盟友力量缩小与中国的差距。但问题在于,即便有日韩“加持”,美国造船业就真的能重新焕发生机吗?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美国之所以频频谈论“造船业复兴”,核心在于军舰和国防工业体系。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局和美国政府问责局的多份报告都指出,美国海军新舰项目存在成本超支和工期延误的问题,且人力短缺、零部件供应不稳定、工艺流程效率低下等基础性问题更是普遍存在,导致潜艇和水面舰艇的建造速度无法满足军方的要求。这意味着,美国所谓的“重振造船业”,首要目标是确保舰队的扩张计划顺利推进。然而,把希望寄托在日韩身上未必能解决美国的根本困境。如果华盛顿希望通过与韩国合作来迅速恢复产能,则必须面对一个现实:韩国船厂的订单已经排到2028年前后,根本没有“富余产能”能够轻易转移到美国。而日本虽然在造船领域的全球份额下降,但在军舰维修保障和精密工艺方面仍有一席之地,因此美国更多考虑的是引入日本的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而不是大规模引进生产能力。 在法律与政策层面,美国也给自己设下了限制。根据美国《国防授权法》和国会相关条款,美军军舰必须在本土船厂建造,这几乎堵死了让韩国或日本直接承接整舰建造的可能性。美国《琼斯法案》则要求从事美国国内沿海运输的船只必须在美国建造,这使得外部产能即便存在,也无法直接弥补美国的空缺。再加上武器出口管制条例对技术转让的严格限制,美国不可能在关键的军舰设计和工艺环节完全依赖外部力量。因此,所谓的“日韩加持”更多是政治姿态,而非实际操作上的完全可行路径。从合作逻辑来看,美国与日韩的确存在某种互补性。韩国的强项在于高端商船的大规模流水线建造,日本在质量管理和前沿维修保障方面有丰富经验,而美国则在复杂军舰的定制化设计和集成上仍具备优势。若三方能在产业链条上形成某种分工,美国或许能在局部提升效率。比如,美方可能推动韩国资本和技术进入美国本土船厂,以改善造船工艺和人力培训;日本则可能继续在海外基地为美舰提供维修保障。但这些安排更接近“补短板”而非“造奇迹”,并不能在短时间内把美国造船业推到全球前列。根本上讲,美国国内造船业的问题并不仅仅是缺少外部支持,而是内部结构性矛盾积重难返。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指出,美国造舰工人老龄化严重,年轻技术工人数量不足,培训周期漫长;零部件供应高度依赖少数分包商,供应链十分脆弱。更关键的是,美国政府和军方常常在造舰需求和预算上反复调整,导致船厂缺乏长期稳定的订单支撑。相比之下,中韩两国船厂往往依靠稳定的出口订单与国家产业政策形成规模效应,这种差距不是靠外部注资就能轻易弥合的。总而言之,即便美国拉拢日韩,“重振美国造船业”也是一场旷日持久的产业重塑工程,不太可能在一个总统任期内就能完成。“让美国造船业再次伟大”,本质上是一场政治表演,既是对国内选民的产业情绪的回应,也是对外展示与亚洲盟友团结的姿态。但现实是,美国的产业短板和法律约束使其造船能力很难在短期内以爆发的形式复苏;日韩能力有限,且很难愿意为了美国的战略目标而牺牲自身的优势地位和利益,也无法替美国承担重建产业链的重任。美国若要真正重回世界造船业舞台的中央,需要的不是盟友的一时支援,而是自身产业体系的深度再造。否则,即便有日韩帮忙,美国造船业“再次繁荣”的愿望也只能沉在“许愿池”里。(作者是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