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FOTU4dTT4作者:马丁·雅克opinion.huanqiu.comarticle【英】马丁·雅克:西方对二战的认识仍停留在过去/e3pmub6h5/e3pr9baf6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实际上是同一历史现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西方,它们或许被视为两个独立的事件,但事实上二者在反法西斯的全球斗争中紧密交织:一场以欧洲为中心,另一场以东亚为中心。我们不妨将它们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跨度为1931年至1945年。这场战争造成了巨大的军民伤亡,尤其以中国和苏联的牺牲最为惨烈。回望历史,二战后的世界较之战前几十年的旧世界,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巨大进步。1945年,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仍处于殖民统治之下,与1914年时的境况无异。1945年成立联合国的会议上,仅有50个国家出席。到了上世纪60年代初,大多数殖民地已经赢得独立。如今,显而易见的是,中国与全球南方的结合,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着世界格局。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情况完全不同。一战的主要参战国与二战的参与者截然不同。一战主要是欧洲列强之间为瓜分其在非洲和亚洲的殖民地战利品而爆发的战争。而二战则是全球性的。其决定性的转折因素,正是中国对日本侵略的坚决抵抗。日本战败,以及其相当大的一部分军事力量被中国消灭,直接或间接地为亚洲众多国家的解放与独立铺平了道路。1938年,日本在中国投入了约100万兵力,这使得他们无法在其他战场投入更多力量。1945年印尼独立,1946年菲律宾独立,1947年印度独立,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此类例子不胜枚举。中国在二战中取得的胜利,是推动这一切的重要因素。1943年,中国获得承认,成为与美苏英并列的“四大国”之一,并在1945年6月成为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国家。 大多数西方版本的二战史与我在这里介绍的存在极大差异。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通常被西方视作旁枝末节,而不是二战的一部分;他们通常认为二战始于1939年纳粹入侵波兰。在欧洲,1945年5月的“欧洲胜利日”纪念活动远比8月的日本投降日更受重视。更有甚者,中国在二战中的重大作用几乎未被提及。即使在当下,中国的地位已经举足轻重,但它得到的认可与提及频率仍远逊于美国。西方人的惯性思维依旧局限在以西方为中心的狭隘视角之中,即便这种思维早已过时。因此,西方对二战的认知仍停留在过去,也就不足为奇了。关于1931—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一个简单却令人震撼的事实,是绝大多数西方人还不知道的。那就是主要参战国的伤亡人数: 中国约3500万人,苏联2000万至2700万人,法国约60万人,英国约45万人,美国约42万人。这些数字清晰地表明,中国和苏联在二战中付出的巨大牺牲,远远超出其他国家。与1945年以来的任何时候相比,我们正处于一个充满希望与乐观的时代。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的表率,全球南方国家正在展现出愈发坚定的自信,而西方则显露出深陷衰退的长期征兆。然而,历史告诫我们,无论前景看似多么积极,未来始终充满不确定性。今年,美国出现了明显的右转趋势,其内政外交政策都呈现出威权化倾向。这种趋势将走向何方仍是未知数。美国甚至公开表示“要收购加拿大和格陵兰”,扬言把加沙地带变成“美国的不动产”。它抛弃全球贸易体系规则,使世贸组织陷入瘫痪,并以“美国优先”为名,在对外贸易中进行肆意恫吓和胁迫。我们正踏入一片新的历史领域。有人不顾一切试图逆转中国和全球南方的崛起,以及自身衰落的历史潮流。这同样是一个警示:历史并非总是前行,亦有可能倒退。对此,中国与全球南方正在携手,努力构建最广泛的国际联盟,以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作者是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访问教授、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高级研究员)1757358949705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肖山环球时报175737209591011[]{"email":"xiaoshan@huanqiu.com","name":"肖山"}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实际上是同一历史现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西方,它们或许被视为两个独立的事件,但事实上二者在反法西斯的全球斗争中紧密交织:一场以欧洲为中心,另一场以东亚为中心。我们不妨将它们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跨度为1931年至1945年。这场战争造成了巨大的军民伤亡,尤其以中国和苏联的牺牲最为惨烈。回望历史,二战后的世界较之战前几十年的旧世界,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巨大进步。1945年,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仍处于殖民统治之下,与1914年时的境况无异。1945年成立联合国的会议上,仅有50个国家出席。到了上世纪60年代初,大多数殖民地已经赢得独立。如今,显而易见的是,中国与全球南方的结合,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着世界格局。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情况完全不同。一战的主要参战国与二战的参与者截然不同。一战主要是欧洲列强之间为瓜分其在非洲和亚洲的殖民地战利品而爆发的战争。而二战则是全球性的。其决定性的转折因素,正是中国对日本侵略的坚决抵抗。日本战败,以及其相当大的一部分军事力量被中国消灭,直接或间接地为亚洲众多国家的解放与独立铺平了道路。1938年,日本在中国投入了约100万兵力,这使得他们无法在其他战场投入更多力量。1945年印尼独立,1946年菲律宾独立,1947年印度独立,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此类例子不胜枚举。中国在二战中取得的胜利,是推动这一切的重要因素。1943年,中国获得承认,成为与美苏英并列的“四大国”之一,并在1945年6月成为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国家。 大多数西方版本的二战史与我在这里介绍的存在极大差异。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通常被西方视作旁枝末节,而不是二战的一部分;他们通常认为二战始于1939年纳粹入侵波兰。在欧洲,1945年5月的“欧洲胜利日”纪念活动远比8月的日本投降日更受重视。更有甚者,中国在二战中的重大作用几乎未被提及。即使在当下,中国的地位已经举足轻重,但它得到的认可与提及频率仍远逊于美国。西方人的惯性思维依旧局限在以西方为中心的狭隘视角之中,即便这种思维早已过时。因此,西方对二战的认知仍停留在过去,也就不足为奇了。关于1931—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一个简单却令人震撼的事实,是绝大多数西方人还不知道的。那就是主要参战国的伤亡人数: 中国约3500万人,苏联2000万至2700万人,法国约60万人,英国约45万人,美国约42万人。这些数字清晰地表明,中国和苏联在二战中付出的巨大牺牲,远远超出其他国家。与1945年以来的任何时候相比,我们正处于一个充满希望与乐观的时代。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的表率,全球南方国家正在展现出愈发坚定的自信,而西方则显露出深陷衰退的长期征兆。然而,历史告诫我们,无论前景看似多么积极,未来始终充满不确定性。今年,美国出现了明显的右转趋势,其内政外交政策都呈现出威权化倾向。这种趋势将走向何方仍是未知数。美国甚至公开表示“要收购加拿大和格陵兰”,扬言把加沙地带变成“美国的不动产”。它抛弃全球贸易体系规则,使世贸组织陷入瘫痪,并以“美国优先”为名,在对外贸易中进行肆意恫吓和胁迫。我们正踏入一片新的历史领域。有人不顾一切试图逆转中国和全球南方的崛起,以及自身衰落的历史潮流。这同样是一个警示:历史并非总是前行,亦有可能倒退。对此,中国与全球南方正在携手,努力构建最广泛的国际联盟,以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作者是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访问教授、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