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G6ZuK0PwG opinion.huanqiu.comarticle社评:超百家中国车企亮相慕尼黑释放的信号/e3pmub6h5/e3prafm0g当地时间9月9日,作为两年一度的全球顶级车展,德国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慕尼黑国际车展)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展会上的“中国阵容”继续备受瞩目。根据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中国是此次车展德国以外参展商最多的国家,共有116家展商。从整车到电池、自动驾驶、激光雷达与智能座舱“全链条出海”,比亚迪、小鹏、零跑等携新品登场。在全球地缘政治动荡、贸易保护倾向不断抬头的今天,中国车企在慕尼黑的集体亮相,释放出几大突出信号。 下个月就是欧盟正式对中国进口纯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两周年,以及欧盟对华相关“反补贴税”落地一周年。实践证明,保护主义无法阻挡市场选择的力量。过去两年,中国车企不仅在欧洲存在感和能见度不断升高,同时也充分经历了市场的检验。根据欧洲一家知名机构的数据,中国品牌7月占据了欧洲电动汽车销量的9.9%,在欧洲整个汽车市场的占有率已达5.3%,连续3个月突破5%大关,充分显示出中国汽车品牌逆势成长的韧性和潜能。相比上届慕尼黑车展,中国参展车企数量继续大幅增加的事实,说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仍是基于技术领先、全产业链完善所形成的超高性价比,以及消费者良好体验感和旺盛的市场需求,这才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底层逻辑。 不仅如此,中国电动汽车的进入,正在发挥“鲇鱼效应”,激活欧洲传统汽车市场的创新活力,推动整个行业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我们看到,包括欧洲汽车业在内的产业界心态已经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欧洲车企积极拥抱变革,并寻求与中国同行的合作。大众、雷诺、宝马等车企负责人纷纷直言,面对中国企业的竞争压力,欧洲车企需要做的是奋起直追、直面挑战,同时借助中国同行的力量。慕尼黑车展上,宝马、奔驰、奥迪等巨头的新能源战略和概念车发布,正说明了这一点。他们不再仅仅是“防守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变革者。 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中欧产业界合作共赢的愿望正在超越经济“泛政治化”的窠臼。中方在电池技术、智能化系统和可再生能源整合等方面积累深厚;欧方则在整车设计、品牌沉淀和某些高端制造工艺上经验丰富。事实上,中欧产业界与企业间的合作意愿和实际动作,已远远走在了布鲁塞尔某些滞后且带有意识形态偏见的政策前面。从大众入股小鹏,到奔驰与吉利深化技术合作,再到比亚迪计划在欧洲多国投资建厂“努力使生产方式更加欧洲化”,无不彰显双方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的内在需求和强大韧性。 只有经历市场检验的产品和企业,才能够顺应消费者的偏好和行业发展的潮流,而在贸易保护和自我封闭下生存的行业,往往会因内生发展动力不足,走向自我衰朽。中国当前新能源乘用车半年销量552.4万辆的超大规模市场,以及“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的科技实力,正是市场充分竞争激发企业潜力的结果。 中国车企取得的进步和全球性影响,是中国新质生产力全面提升的生动缩影。近年来,中国消费者和外国友人都亲眼看到中国电动汽车“更多了”“更好开了”“贡献更大了”。截至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整车消费已超过2万亿元,有力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和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对宏观经济的系统性带动作用,而这一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超深化产业布局,同样也将成为包括欧洲在内全球绿色转型的“顺风车”。 良性竞争是不断生成源头活水的必由之路,开放与合作才是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正解。慕尼黑车展不仅是一场汽车的盛宴,更是一场关于合作、共赢和相互成就的对话。失序的对抗将伤及共同的增长与转型,理性的合作才有助于双方的现实收益。欧洲需要避免让“去风险”滑向“去机会”,以封闭应对压力,只会内耗竞争力。在复杂的全球化进程中,彼此成就而非对立,才是中欧关系发展的正道,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 175743301001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赵建东环球时报175743301001012[]{"email":"liuqian@huanqiu.com","name":"刘倩"}
当地时间9月9日,作为两年一度的全球顶级车展,德国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慕尼黑国际车展)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展会上的“中国阵容”继续备受瞩目。根据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中国是此次车展德国以外参展商最多的国家,共有116家展商。从整车到电池、自动驾驶、激光雷达与智能座舱“全链条出海”,比亚迪、小鹏、零跑等携新品登场。在全球地缘政治动荡、贸易保护倾向不断抬头的今天,中国车企在慕尼黑的集体亮相,释放出几大突出信号。 下个月就是欧盟正式对中国进口纯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两周年,以及欧盟对华相关“反补贴税”落地一周年。实践证明,保护主义无法阻挡市场选择的力量。过去两年,中国车企不仅在欧洲存在感和能见度不断升高,同时也充分经历了市场的检验。根据欧洲一家知名机构的数据,中国品牌7月占据了欧洲电动汽车销量的9.9%,在欧洲整个汽车市场的占有率已达5.3%,连续3个月突破5%大关,充分显示出中国汽车品牌逆势成长的韧性和潜能。相比上届慕尼黑车展,中国参展车企数量继续大幅增加的事实,说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仍是基于技术领先、全产业链完善所形成的超高性价比,以及消费者良好体验感和旺盛的市场需求,这才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底层逻辑。 不仅如此,中国电动汽车的进入,正在发挥“鲇鱼效应”,激活欧洲传统汽车市场的创新活力,推动整个行业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我们看到,包括欧洲汽车业在内的产业界心态已经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欧洲车企积极拥抱变革,并寻求与中国同行的合作。大众、雷诺、宝马等车企负责人纷纷直言,面对中国企业的竞争压力,欧洲车企需要做的是奋起直追、直面挑战,同时借助中国同行的力量。慕尼黑车展上,宝马、奔驰、奥迪等巨头的新能源战略和概念车发布,正说明了这一点。他们不再仅仅是“防守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变革者。 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中欧产业界合作共赢的愿望正在超越经济“泛政治化”的窠臼。中方在电池技术、智能化系统和可再生能源整合等方面积累深厚;欧方则在整车设计、品牌沉淀和某些高端制造工艺上经验丰富。事实上,中欧产业界与企业间的合作意愿和实际动作,已远远走在了布鲁塞尔某些滞后且带有意识形态偏见的政策前面。从大众入股小鹏,到奔驰与吉利深化技术合作,再到比亚迪计划在欧洲多国投资建厂“努力使生产方式更加欧洲化”,无不彰显双方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的内在需求和强大韧性。 只有经历市场检验的产品和企业,才能够顺应消费者的偏好和行业发展的潮流,而在贸易保护和自我封闭下生存的行业,往往会因内生发展动力不足,走向自我衰朽。中国当前新能源乘用车半年销量552.4万辆的超大规模市场,以及“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的科技实力,正是市场充分竞争激发企业潜力的结果。 中国车企取得的进步和全球性影响,是中国新质生产力全面提升的生动缩影。近年来,中国消费者和外国友人都亲眼看到中国电动汽车“更多了”“更好开了”“贡献更大了”。截至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整车消费已超过2万亿元,有力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和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对宏观经济的系统性带动作用,而这一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超深化产业布局,同样也将成为包括欧洲在内全球绿色转型的“顺风车”。 良性竞争是不断生成源头活水的必由之路,开放与合作才是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正解。慕尼黑车展不仅是一场汽车的盛宴,更是一场关于合作、共赢和相互成就的对话。失序的对抗将伤及共同的增长与转型,理性的合作才有助于双方的现实收益。欧洲需要避免让“去风险”滑向“去机会”,以封闭应对压力,只会内耗竞争力。在复杂的全球化进程中,彼此成就而非对立,才是中欧关系发展的正道,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