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G9B6Gk19A作者:王朔opinion.huanqiu.comarticle王朔:内政危机会否冲击法国外交影响力?/e3pmub6h5/e3pr9baf6法国贝鲁总理领导的政府9月8日未能通过国民议会的信任投票,法国政坛再次陷入自去年提前大选延展而来的动荡。此时,总统马克龙正在国际舞台上强势推动巴以和平方案、组建乌克兰志愿联盟,甚至“公开叫板”美国。那么突然后院起火的法国,还能保持自己在外交舞台上的大国姿态吗? 回答这个问题,先要清楚贝鲁政府“下课”的真正原因及会给法国国内政治带来哪些变化。“下课”的缘起是贝鲁所制定的2026年预算计划,其中包含削减438亿欧元财政支出、减少公共假期等内容,目的是减轻法国当前沉重的债务负担。贝鲁称,法国目前面临的核心问题是过度负债,当每年还债额超过教育投入甚至国防开支时,国家正变得非常危险。但这一计划却招致各方几乎一致的反对,贝鲁索性破釜沉舟,主动要求进行信任投票。外界普遍认为此举是在“政治自杀”,并将给法国带来巨大的混乱。由此可见,贝鲁倒台的根子还是在财政问题,国民议会中“三分天下”带来的政治分裂则是主要推手。事实上,前任巴尼耶政府短期内迅速倒阁也正因为如此。问题是一样的,跟具体是哪个政府似乎没多大关系,而是法国现在政治经济困境的集中具现。 无论谁接替贝鲁的位子,至少有几点可以做预判。首先,马克龙不会辞职。尽管马克龙的民意支持率在下降,但按照第五共和国宪法,只要总统不叛国,几乎不可能被弹劾,除非其主动放弃职位。现在处在第二任后期的马克龙正忙于留下自己的“政治遗产”,特别是涉及“马克龙主义”的存续问题,也不可能主动辞职。 其次,重新大选的可能性不大。马克龙现在可以解散议会提前大选,但或许结果只会比现在更糟糕。按照民调的估计,国民联盟届时可能会获得34%的选票,成为第一大党,中间派只能拿到15%,新人民运动或有23.5%的支持率,而共和党和极左翼不屈法兰西差不多占10%。 再次,法国恐将继续陷入政治僵局。既然议会暂时不会解散,那各方将就组阁展开博弈。但无论是哪一种组合方式,总理这个位子谁都难坐稳。法国的财政现实和欧盟的纪律约束,都决定了新政府还要继续撙节守规,而民众也一定会抗争,反对党们则不会放弃机会攻讦马克龙。这就是法国乃至欧洲的普遍政治现状。 相比之下,马克龙在国际舞台上异常活跃,这也展现出法国当前内弱外强的强烈反差。一是在巴以问题上强硬表态。马克龙抨击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宣布将在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以色列反应非常激烈,甚至威胁关闭法驻以总领馆并没收法在以资产。马克龙则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坚定立场,在致以总理内塔尼亚胡的信函中强调这一决定“不可逆转”。二是积极介入乌克兰危机。马克龙牵头组织“志愿联盟”峰会,并宣布已有26个国家同意在停火后向乌克兰派遣军事力量,目的是在乌克兰战后秩序安排中确保影响力,同时重塑欧洲安全架构。三是高调捍卫格陵兰。法国高层代表团近期突访格陵兰,宣称将与丹麦及格陵兰自治政府“坚定站在一起”,同时可对其资源勘探提供技术支持,目标可以说直指美国。 法国内政危机肯定会对其国际影响力产生外溢效应。一方面涉及资金问题。预算迟迟过不了关,现在贝鲁政府又倒台,法国增加国防开支的总体方向会放缓,马克龙承诺2027年将国防开支增至640亿欧元的计划可能被迫推迟。那么加大对乌克兰的援助对法国而言不太现实,无论是武器、资金还是未来派兵,没钱什么都做不了。另一方面涉及领导力问题。马克龙一直希望借助欧洲这个平台重振大国地位,法国能够在其中发挥领导作用,进而在全球发挥超出自身实力的影响力。但欧洲国家对法国的领导力本就存在质疑,认为其具有某种法式的“自私主义”。现在法国陷入内政危机,恐会让欧洲内部的质疑声升级。 可以肯定的是,马克龙是不大可能放弃自己这些外交努力的。外交一直是法国总统展现成就的重要领域,拥有决断性权力,而且法国民众也非常在乎“大国形象”。比如马克龙在中东问题上的强硬立场,就获得了国内63%民众的支持。所以,内政越遇到难题,法国对外推进举措的动力反而会越强,无论是财政问题还是信任问题都只是会制约其实现效果。 所以,对法国的情况还是要客观理性看待。毕竟,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欧盟核心成员国,法国仍在国际舞台上拥有重要影响力,其外交表态仍然具有相当分量。特别是法国一直是多边外交的积极倡导者,重视联合国权威,更是欧洲战略自主的推动者。尽管现在国内政治再现动荡,但总体看法国外交战略取向并不会因此发生根本改变。(作者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1757437375826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赵建东环球时报175745838860111[]{"email":"zhaojiandong@huanqiu.com","name":"赵建东"}
法国贝鲁总理领导的政府9月8日未能通过国民议会的信任投票,法国政坛再次陷入自去年提前大选延展而来的动荡。此时,总统马克龙正在国际舞台上强势推动巴以和平方案、组建乌克兰志愿联盟,甚至“公开叫板”美国。那么突然后院起火的法国,还能保持自己在外交舞台上的大国姿态吗? 回答这个问题,先要清楚贝鲁政府“下课”的真正原因及会给法国国内政治带来哪些变化。“下课”的缘起是贝鲁所制定的2026年预算计划,其中包含削减438亿欧元财政支出、减少公共假期等内容,目的是减轻法国当前沉重的债务负担。贝鲁称,法国目前面临的核心问题是过度负债,当每年还债额超过教育投入甚至国防开支时,国家正变得非常危险。但这一计划却招致各方几乎一致的反对,贝鲁索性破釜沉舟,主动要求进行信任投票。外界普遍认为此举是在“政治自杀”,并将给法国带来巨大的混乱。由此可见,贝鲁倒台的根子还是在财政问题,国民议会中“三分天下”带来的政治分裂则是主要推手。事实上,前任巴尼耶政府短期内迅速倒阁也正因为如此。问题是一样的,跟具体是哪个政府似乎没多大关系,而是法国现在政治经济困境的集中具现。 无论谁接替贝鲁的位子,至少有几点可以做预判。首先,马克龙不会辞职。尽管马克龙的民意支持率在下降,但按照第五共和国宪法,只要总统不叛国,几乎不可能被弹劾,除非其主动放弃职位。现在处在第二任后期的马克龙正忙于留下自己的“政治遗产”,特别是涉及“马克龙主义”的存续问题,也不可能主动辞职。 其次,重新大选的可能性不大。马克龙现在可以解散议会提前大选,但或许结果只会比现在更糟糕。按照民调的估计,国民联盟届时可能会获得34%的选票,成为第一大党,中间派只能拿到15%,新人民运动或有23.5%的支持率,而共和党和极左翼不屈法兰西差不多占10%。 再次,法国恐将继续陷入政治僵局。既然议会暂时不会解散,那各方将就组阁展开博弈。但无论是哪一种组合方式,总理这个位子谁都难坐稳。法国的财政现实和欧盟的纪律约束,都决定了新政府还要继续撙节守规,而民众也一定会抗争,反对党们则不会放弃机会攻讦马克龙。这就是法国乃至欧洲的普遍政治现状。 相比之下,马克龙在国际舞台上异常活跃,这也展现出法国当前内弱外强的强烈反差。一是在巴以问题上强硬表态。马克龙抨击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宣布将在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以色列反应非常激烈,甚至威胁关闭法驻以总领馆并没收法在以资产。马克龙则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坚定立场,在致以总理内塔尼亚胡的信函中强调这一决定“不可逆转”。二是积极介入乌克兰危机。马克龙牵头组织“志愿联盟”峰会,并宣布已有26个国家同意在停火后向乌克兰派遣军事力量,目的是在乌克兰战后秩序安排中确保影响力,同时重塑欧洲安全架构。三是高调捍卫格陵兰。法国高层代表团近期突访格陵兰,宣称将与丹麦及格陵兰自治政府“坚定站在一起”,同时可对其资源勘探提供技术支持,目标可以说直指美国。 法国内政危机肯定会对其国际影响力产生外溢效应。一方面涉及资金问题。预算迟迟过不了关,现在贝鲁政府又倒台,法国增加国防开支的总体方向会放缓,马克龙承诺2027年将国防开支增至640亿欧元的计划可能被迫推迟。那么加大对乌克兰的援助对法国而言不太现实,无论是武器、资金还是未来派兵,没钱什么都做不了。另一方面涉及领导力问题。马克龙一直希望借助欧洲这个平台重振大国地位,法国能够在其中发挥领导作用,进而在全球发挥超出自身实力的影响力。但欧洲国家对法国的领导力本就存在质疑,认为其具有某种法式的“自私主义”。现在法国陷入内政危机,恐会让欧洲内部的质疑声升级。 可以肯定的是,马克龙是不大可能放弃自己这些外交努力的。外交一直是法国总统展现成就的重要领域,拥有决断性权力,而且法国民众也非常在乎“大国形象”。比如马克龙在中东问题上的强硬立场,就获得了国内63%民众的支持。所以,内政越遇到难题,法国对外推进举措的动力反而会越强,无论是财政问题还是信任问题都只是会制约其实现效果。 所以,对法国的情况还是要客观理性看待。毕竟,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欧盟核心成员国,法国仍在国际舞台上拥有重要影响力,其外交表态仍然具有相当分量。特别是法国一直是多边外交的积极倡导者,重视联合国权威,更是欧洲战略自主的推动者。尽管现在国内政治再现动荡,但总体看法国外交战略取向并不会因此发生根本改变。(作者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