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G9OwrOLl9作者:储朝晖opinion.huanqiu.comarticle储朝晖:振兴县域中学需要“软硬兼施”/e3pmub6h5/e3pr9baf6教师节到了,不少县域中学的校长开始挠头:当教师们聊起“你们的教师节怎么过”,往往会在摆津贴、晒工资、比奖金,一番交流后陷入心理失衡。这也是县中难以留住优质教师的深层无奈。 当前,中西部县域高中普遍面临“培养即流失”“招聘无选择”的师资困境,教学骨干往往刚获奖就被城市学校挖走,节后悄然离职成常态;叠加职称晋升受限、待遇短板等机制性障碍,再加上县域高中处于教育资源金字塔底端的结构性劣势,都让县中提质发展举步维艰。 为了让县中留得住好老师、招得来好人才,早在2021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就印发了《“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对健全教师补充激励机制、提高县中教师能力素质等都作了明确规定。今年全国两会上,“国家县中振兴行动计划”让县中又一次登上热搜。虽然目前一些县中师资流失势头明显被遏制,办学经费投入也明显改善,但大城市对县中资源的虹吸效应依然不容忽视。 要破解这一困局,振兴县域中学必须坚持“软硬兼施”,既以“硬保障”破解待遇与资源难题,又以“软关怀”给予教师尊重与成就感,双管齐下化解结构性矛盾。 “硬保障”是破解县中发展结构性失衡的基础,核心在于补齐待遇短板、阻断资源失序流动。县域中学的困境,本质是城乡资源分配失衡的结果。经费投入、师资配置持续向城市集中,城市学校“成绩导向”的考评与竞争体系让优质生源、骨干教师面临大中城市的无序虹吸,导致相对弱势的县中面临“越弱越留不住,越留不住越弱”的恶性循环。要扭转这一局面,必须摒弃立马见效的短期、功利思维,从构建区域良性教育生态出发,为县中振兴提供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同时出台刚性政策,阻止生源、师资、教育教学资源向城市失序流动:一方面明确禁止大中城市挖角县域优秀教师,对长期坚守县中的骨干教师给予特殊奖励,确保其待遇不低于省会城市优秀教师;另一方面均衡经费投入与师资配置,避免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从源头为县中振兴提供稳定的资源支撑,破解资源失衡的结构性障碍。 在“硬保障”之外,“软关怀”是留住教师的关键。在物质待遇提升达到一定水平后,激发县中教师使命感和归属感,能够让教师们在县中岗位上获得更多的幸福感与荣誉感。在实践中,这种尊重需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全流程:其一,下放考评权力,实行“教学评一体”,避免评价权力过度集中,导致教师无法因材施教;其二,保护县域优质生源,完善阻止抢生源的措施,不让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三,试点取消按考试成绩分班,消除校内教师的不公平感,避免优秀教师因“不受尊重”“缺少希望”萌生去意;其四,推行“从入口看出口、从起点看变化”的增值评价,替代单一的高考升学率考核,让更多教师从学生的真实成长中获得成就感。 而在教学制度外,尊重还需延伸至社会与管理细节,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从社会层面看,学生的真诚情意、同侪的认可、家长的理性态度,都是对教师的必要尊重;从管理层面看,基层管理人员应减少对教师教学工作外任务的安排,保障教师的教学自主权。此外,不少县中在抱怨自己被“挖墙脚”时,也在挖乡镇学校的墙脚。挖来挖去,都只是将教师作为“提分器”,却未能认真、全面、真诚考虑过对教师的尊重,长期看只会加剧教育生态恶化。事实上,已有部分中西部县中因在尊师细节上做到无微不至,即便经济条件有限,仍能保持优质师资稳定,这恰恰印证了“软关怀”的强大力量。 持续推进县域中学振兴,“硬保障”是保障教师安心从教的物质基础,“软关怀”是激发教师终身坚守的情感根基。唯有“软硬兼施”,才能破解县中发展的结构性难题,让教师们在教师节不仅获得物质上的认可,更能收获精神上的满足,以更大热情为县中振兴注入持久动力。(作者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1757437750891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赵建东环球时报175745843179011[]{"email":"zhaojiandong@huanqiu.com","name":"赵建东"}
教师节到了,不少县域中学的校长开始挠头:当教师们聊起“你们的教师节怎么过”,往往会在摆津贴、晒工资、比奖金,一番交流后陷入心理失衡。这也是县中难以留住优质教师的深层无奈。 当前,中西部县域高中普遍面临“培养即流失”“招聘无选择”的师资困境,教学骨干往往刚获奖就被城市学校挖走,节后悄然离职成常态;叠加职称晋升受限、待遇短板等机制性障碍,再加上县域高中处于教育资源金字塔底端的结构性劣势,都让县中提质发展举步维艰。 为了让县中留得住好老师、招得来好人才,早在2021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就印发了《“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对健全教师补充激励机制、提高县中教师能力素质等都作了明确规定。今年全国两会上,“国家县中振兴行动计划”让县中又一次登上热搜。虽然目前一些县中师资流失势头明显被遏制,办学经费投入也明显改善,但大城市对县中资源的虹吸效应依然不容忽视。 要破解这一困局,振兴县域中学必须坚持“软硬兼施”,既以“硬保障”破解待遇与资源难题,又以“软关怀”给予教师尊重与成就感,双管齐下化解结构性矛盾。 “硬保障”是破解县中发展结构性失衡的基础,核心在于补齐待遇短板、阻断资源失序流动。县域中学的困境,本质是城乡资源分配失衡的结果。经费投入、师资配置持续向城市集中,城市学校“成绩导向”的考评与竞争体系让优质生源、骨干教师面临大中城市的无序虹吸,导致相对弱势的县中面临“越弱越留不住,越留不住越弱”的恶性循环。要扭转这一局面,必须摒弃立马见效的短期、功利思维,从构建区域良性教育生态出发,为县中振兴提供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同时出台刚性政策,阻止生源、师资、教育教学资源向城市失序流动:一方面明确禁止大中城市挖角县域优秀教师,对长期坚守县中的骨干教师给予特殊奖励,确保其待遇不低于省会城市优秀教师;另一方面均衡经费投入与师资配置,避免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从源头为县中振兴提供稳定的资源支撑,破解资源失衡的结构性障碍。 在“硬保障”之外,“软关怀”是留住教师的关键。在物质待遇提升达到一定水平后,激发县中教师使命感和归属感,能够让教师们在县中岗位上获得更多的幸福感与荣誉感。在实践中,这种尊重需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全流程:其一,下放考评权力,实行“教学评一体”,避免评价权力过度集中,导致教师无法因材施教;其二,保护县域优质生源,完善阻止抢生源的措施,不让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三,试点取消按考试成绩分班,消除校内教师的不公平感,避免优秀教师因“不受尊重”“缺少希望”萌生去意;其四,推行“从入口看出口、从起点看变化”的增值评价,替代单一的高考升学率考核,让更多教师从学生的真实成长中获得成就感。 而在教学制度外,尊重还需延伸至社会与管理细节,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从社会层面看,学生的真诚情意、同侪的认可、家长的理性态度,都是对教师的必要尊重;从管理层面看,基层管理人员应减少对教师教学工作外任务的安排,保障教师的教学自主权。此外,不少县中在抱怨自己被“挖墙脚”时,也在挖乡镇学校的墙脚。挖来挖去,都只是将教师作为“提分器”,却未能认真、全面、真诚考虑过对教师的尊重,长期看只会加剧教育生态恶化。事实上,已有部分中西部县中因在尊师细节上做到无微不至,即便经济条件有限,仍能保持优质师资稳定,这恰恰印证了“软关怀”的强大力量。 持续推进县域中学振兴,“硬保障”是保障教师安心从教的物质基础,“软关怀”是激发教师终身坚守的情感根基。唯有“软硬兼施”,才能破解县中发展的结构性难题,让教师们在教师节不仅获得物质上的认可,更能收获精神上的满足,以更大热情为县中振兴注入持久动力。(作者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