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LCeAXjgwi作者:朱松岭opinion.huanqiu.comarticle朱松岭:赖当局政治迫害遭民意反噬/e3pmub6h5/e3pr9baf6台湾民意基金会9月15日发布的一份最新民调显示,自2024年1月以来,认同柯文哲遭遇“政治迫害”的岛内民众净增150万。这个数据透露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岛内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赖清德当局正通过司法恐吓,将政治斗争常态化。岛内民意的这一变化并非完全与柯文哲案有关,而是出于对司法公正已被践踏的集体忧虑,更是出于对赖清德上台一年多来持续操弄“绿色恐怖”、制造“唯民进党”政治氛围的不满。 柯文哲案所引发的台湾民意变化,只是赖清德当局把“司法”变成政治斗争“武器”、不断撕裂台湾社会的“冰山一角”。过去数月,赖清德当局接连利用司法、行政等手段,对岛内不同政见者进行打压:民众党主席黄国昌等推动“司法改革”的政治人物频频遭遇“秋后算账”;一些地方政治人物因立场不同而被检调“特别关注”;岛内部分社会运动人士因表达异见被扣上“敌对势力”的帽子。这种明目张胆的政治迫害,已然将岛内社会共识撕裂殆尽。“台独”分子固然暂时得意,但萦绕在广大岛内民众心头的是更大的不安与恐惧。司法的威信一旦丧失,民主的外壳再华丽,也只能沦为遮羞布。赖清德将司法“武器化”,只会将台湾社会推入更加对立的深渊。 赖清德当局不仅在司法领域玩弄手段,更在社会各个层面展开政治迫害。凡是不符合“绿色意识形态”的声音,统统遭受打压,两岸文化交流首当其冲。电影《南京照相馆》在岛内被禁止上映,台湾观众需各种辗转才能实现观影。文化被割裂、历史被篡改,岛内社会在“绿色审查”下只会更加分裂。教育与家庭领域同样未能幸免。大陆配偶在台湾的合法权益不断被侵犯,子女的教育选择也遭人为限制……赖清德当局以户籍、身份为工具,迫使人们在“立场表态”与“社会生存”之间作出选择。这种“制度化迫害”让无数普通家庭不堪重负,更让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而在政治层面,赖清德当局通过不断操弄“抗中保台”叙事,凡是批评民进党的,立刻会被扣上“亲中”或“统战”的帽子。这种乱贴标签的方式,进一步恶化了岛内舆论环境,使得社会对话空间逐渐消失。这些迫害行为的后果,便是民众之间的互信被摧毁,各领域充斥着敌意与恐惧,台湾社会的团结根基正在不断崩塌。 然而,任何政治迫害都无法持久掩盖真相,最终只会引发民意的反弹。150万岛内民众短短数月间在柯文哲案态度上的转变,深刻反映出其对赖清德当局“绿色恐怖”的集体不满。民众感受到的,是司法的不公、文化的禁锢、家庭的伤害与舆论的窒息。一种新的共识已经开始形成:赖清德当局正在通过政治迫害,把台湾社会推向更深的分裂。更关键的是,这种共识正在超越党派和阵营边界,无论是蓝营、白营的支持者,还是曾经摇摆的中间选民,都开始对赖当局的政治迫害感到不安与愤怒。岛内社会出现的这种共鸣,表明民意正在酝酿更大规模的对赖当局的反击。 赖清德当局的政治逻辑,本质上是“以分裂换统治”,这种分裂触及太多民众的切身利益,必然引发逆转。历史不会纵容永远的迫害,社会不会容忍无休止的撕裂。150万人的态度变化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若赖清德依然执迷不悟,反对甚至反抗的洪流将更猛烈地席卷而来。赖清德当局将司法变成政治斗争的武器,把社会治理变成政治迫害,把执政合法性寄托于分裂与恐惧,带来的必然是台湾社会共识被撕碎,民众信任加速流失。岛内民众要的是真正的和平、民主、公正与安宁,而不是“赖式”专断与迫害。赖清德如果继续罔顾民意,在分裂的道路上狂奔,不仅会让台湾社会受伤更深,更会加速把自己送上历史被告席。(作者是北京联合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台湾研究院教授)1757963764398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5797686096311[]{"email":"liyutong@huanqiu.com","name":"李雨童"}
台湾民意基金会9月15日发布的一份最新民调显示,自2024年1月以来,认同柯文哲遭遇“政治迫害”的岛内民众净增150万。这个数据透露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岛内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赖清德当局正通过司法恐吓,将政治斗争常态化。岛内民意的这一变化并非完全与柯文哲案有关,而是出于对司法公正已被践踏的集体忧虑,更是出于对赖清德上台一年多来持续操弄“绿色恐怖”、制造“唯民进党”政治氛围的不满。 柯文哲案所引发的台湾民意变化,只是赖清德当局把“司法”变成政治斗争“武器”、不断撕裂台湾社会的“冰山一角”。过去数月,赖清德当局接连利用司法、行政等手段,对岛内不同政见者进行打压:民众党主席黄国昌等推动“司法改革”的政治人物频频遭遇“秋后算账”;一些地方政治人物因立场不同而被检调“特别关注”;岛内部分社会运动人士因表达异见被扣上“敌对势力”的帽子。这种明目张胆的政治迫害,已然将岛内社会共识撕裂殆尽。“台独”分子固然暂时得意,但萦绕在广大岛内民众心头的是更大的不安与恐惧。司法的威信一旦丧失,民主的外壳再华丽,也只能沦为遮羞布。赖清德将司法“武器化”,只会将台湾社会推入更加对立的深渊。 赖清德当局不仅在司法领域玩弄手段,更在社会各个层面展开政治迫害。凡是不符合“绿色意识形态”的声音,统统遭受打压,两岸文化交流首当其冲。电影《南京照相馆》在岛内被禁止上映,台湾观众需各种辗转才能实现观影。文化被割裂、历史被篡改,岛内社会在“绿色审查”下只会更加分裂。教育与家庭领域同样未能幸免。大陆配偶在台湾的合法权益不断被侵犯,子女的教育选择也遭人为限制……赖清德当局以户籍、身份为工具,迫使人们在“立场表态”与“社会生存”之间作出选择。这种“制度化迫害”让无数普通家庭不堪重负,更让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而在政治层面,赖清德当局通过不断操弄“抗中保台”叙事,凡是批评民进党的,立刻会被扣上“亲中”或“统战”的帽子。这种乱贴标签的方式,进一步恶化了岛内舆论环境,使得社会对话空间逐渐消失。这些迫害行为的后果,便是民众之间的互信被摧毁,各领域充斥着敌意与恐惧,台湾社会的团结根基正在不断崩塌。 然而,任何政治迫害都无法持久掩盖真相,最终只会引发民意的反弹。150万岛内民众短短数月间在柯文哲案态度上的转变,深刻反映出其对赖清德当局“绿色恐怖”的集体不满。民众感受到的,是司法的不公、文化的禁锢、家庭的伤害与舆论的窒息。一种新的共识已经开始形成:赖清德当局正在通过政治迫害,把台湾社会推向更深的分裂。更关键的是,这种共识正在超越党派和阵营边界,无论是蓝营、白营的支持者,还是曾经摇摆的中间选民,都开始对赖当局的政治迫害感到不安与愤怒。岛内社会出现的这种共鸣,表明民意正在酝酿更大规模的对赖当局的反击。 赖清德当局的政治逻辑,本质上是“以分裂换统治”,这种分裂触及太多民众的切身利益,必然引发逆转。历史不会纵容永远的迫害,社会不会容忍无休止的撕裂。150万人的态度变化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若赖清德依然执迷不悟,反对甚至反抗的洪流将更猛烈地席卷而来。赖清德当局将司法变成政治斗争的武器,把社会治理变成政治迫害,把执政合法性寄托于分裂与恐惧,带来的必然是台湾社会共识被撕碎,民众信任加速流失。岛内民众要的是真正的和平、民主、公正与安宁,而不是“赖式”专断与迫害。赖清德如果继续罔顾民意,在分裂的道路上狂奔,不仅会让台湾社会受伤更深,更会加速把自己送上历史被告席。(作者是北京联合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台湾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