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M41VC7HHr作者:张弘opinion.huanqiu.comarticle张弘:波兰“无人机事件”会引爆冲突吗?/e3pmub6h5/e3pr9baf6近日发生在波兰的“无人机事件”正演变成北约边境地带的一次严重安全危机,令本已脆弱的俄罗斯与北约关系进一步恶化。 北约方面称,20余架无人机进入波兰境内,不仅严重扰乱欧洲安全秩序,更直接挑战了北约集体安全承诺的可信度。事件发生后,波兰及部分北约国家未待彻底调查便公开指认无人机“源自俄罗斯”,并推动启动北约第四条紧急磋商机制,通过增兵、举行大规模军演等方式强硬回应。当地时间15日,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在社交媒体发文表示,如果乌克兰当局和北约国家在乌设立“禁飞区”、北约成员国击落俄罗斯无人机,这将意味着北约与俄罗斯之间的战争。局势迅速演变引发多方担忧:北约与俄罗斯正逼近冲突“引爆点”? 首先,对于涉事无人机来源,双方各执一词。波俄双方就无人机归属问题尖锐对立。波兰方面坚称无人机来自俄罗斯,且公布的部分残骸照片显示,多数无人机内部零件标注有俄制序列号。有分析称,此次涉及的很可能是俄制“非洲菊”系列诱饵型无人机——该型无人机未携带弹药,但雷达特征与俄军常用的“天竺葵”系列高度相似。 俄罗斯方面则明确否认对波兰发起了所谓“袭击”,并提出多重反驳理由:其一,俄军相关无人机航程不足700公里,无法抵达波兰境内;其二,这批无人机或源自乌克兰,据俄罗斯政治分析人士博格丹·贝兹帕尔科向俄新社表示,不排除这些无人机是经乌克兰维修后,被乌武装部队故意发射至波兰;其三,莫斯科无发起此类行动的动机,“西方很清楚,此举对俄无任何益处”。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批评称,欧盟和北约“每日都在无端指责俄挑衅,却从不提供论据”。俄国防部也表态“没有破坏波兰目标的计划”,并愿就无人机越境问题与波兰磋商。 其次,一旦对抗升级,俄乌冲突将外溢至危险模糊地带。无人机事件直接加剧了北约与俄罗斯的战略对抗,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发言人指出,这一事件再次凸显了俄乌冲突的地区扩散效应及“真实存在的升级风险”。作为俄罗斯与西方战略博弈的核心场域,俄乌冲突本就呈现“美国牵头北约援乌抗俄、消耗俄实力”的代理人战争特征。而此次事件则将其推向“代理战争”与“联盟直接对抗”之间的危险模糊地带,使冲突逐渐显现“欧洲国家集体对抗俄罗斯”的新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事件发生后,北约迅速强化东翼军事存在:北约秘书长吕特宣布启动代号“东部哨兵”的军事行动,整合多国资源以强化威慑与防御;波兰不仅宣布关闭与白俄罗斯的边境,更将东部边境驻军增至约4万人。这些举动意味着北约正将集体防御承诺转化为具体军事部署,可能导致俄与北约在边境地区的军事对峙常态化,“擦枪走火”的风险显著上升。 再次,俄乌和谈受阻,对话空间被进一步压缩。波兰“无人机事件”并非孤立个案,而是被视为俄乌冲突外溢效应的又一集中体现。据监测机构ACLED记录,自冲突爆发以来,乌克兰西部边境国家已发生至少50起“领空侵犯”事件,其中4起发生在波兰。此次大规模“无人机侵入”事件发生后,欧洲多国推动北约紧急磋商并强化军事应对。除北约启动“东部哨兵”行动外,波兰总统签署决议允许北约部队驻扎,东欧多国自9月10日起对东部边境实施为期三个月的空中交通管制,拉脱维亚等国也临时关闭了靠近俄白边境的领空。更关键的是,事件严重冲击了本就艰难的俄乌和谈进程。此前,特朗普政府曾试图缓和美俄关系、推动和谈,欧洲对俄政策也出现松动(如法国总统马克龙曾与俄总统普京通话,尝试恢复俄欧对话)。但此次事件后,欧洲及北约将其定性为“侵略”与“挑衅”,俄罗斯则指责波兰等国“炒作事件、散布谣言,阻挠停火谈判”。双方各执一词且相互指责的舆论战进一步压缩了对话空间,使俄欧恢复沟通的努力付诸东流。 综合评估,此次“无人机事件”带来的短期风险可控,长期矛盾难解。尽管北约与俄罗斯直接爆发全面战争的可能性仍较低——毕竟局势失控的代价过于高昂,但此次事件无疑为世界敲响了安全警钟。短期内,紧张局势恐难实质性缓和。北约将持续强化东翼防御,俄罗斯则会保持高度战略警惕,双方博弈或更多聚焦于网络攻击、信息战、代理人冲突等“混合战争”领域。 就长期而言,俄罗斯与北约关系的走向仍取决于俄乌战场形势演变及美俄战略沟通效果。正如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所呼吁,各方唯有保持冷静克制、避免误解误判,才是防止事态升级的关键。而此次事件揭示的深层问题——俄乌冲突外溢风险的具体化、可视性,以及俄与北约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仍将持续恶化欧洲安全局势。(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所研究员)1758053395801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5806200449611[]{"email":"liyutong@huanqiu.com","name":"李雨童"}
近日发生在波兰的“无人机事件”正演变成北约边境地带的一次严重安全危机,令本已脆弱的俄罗斯与北约关系进一步恶化。 北约方面称,20余架无人机进入波兰境内,不仅严重扰乱欧洲安全秩序,更直接挑战了北约集体安全承诺的可信度。事件发生后,波兰及部分北约国家未待彻底调查便公开指认无人机“源自俄罗斯”,并推动启动北约第四条紧急磋商机制,通过增兵、举行大规模军演等方式强硬回应。当地时间15日,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在社交媒体发文表示,如果乌克兰当局和北约国家在乌设立“禁飞区”、北约成员国击落俄罗斯无人机,这将意味着北约与俄罗斯之间的战争。局势迅速演变引发多方担忧:北约与俄罗斯正逼近冲突“引爆点”? 首先,对于涉事无人机来源,双方各执一词。波俄双方就无人机归属问题尖锐对立。波兰方面坚称无人机来自俄罗斯,且公布的部分残骸照片显示,多数无人机内部零件标注有俄制序列号。有分析称,此次涉及的很可能是俄制“非洲菊”系列诱饵型无人机——该型无人机未携带弹药,但雷达特征与俄军常用的“天竺葵”系列高度相似。 俄罗斯方面则明确否认对波兰发起了所谓“袭击”,并提出多重反驳理由:其一,俄军相关无人机航程不足700公里,无法抵达波兰境内;其二,这批无人机或源自乌克兰,据俄罗斯政治分析人士博格丹·贝兹帕尔科向俄新社表示,不排除这些无人机是经乌克兰维修后,被乌武装部队故意发射至波兰;其三,莫斯科无发起此类行动的动机,“西方很清楚,此举对俄无任何益处”。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批评称,欧盟和北约“每日都在无端指责俄挑衅,却从不提供论据”。俄国防部也表态“没有破坏波兰目标的计划”,并愿就无人机越境问题与波兰磋商。 其次,一旦对抗升级,俄乌冲突将外溢至危险模糊地带。无人机事件直接加剧了北约与俄罗斯的战略对抗,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发言人指出,这一事件再次凸显了俄乌冲突的地区扩散效应及“真实存在的升级风险”。作为俄罗斯与西方战略博弈的核心场域,俄乌冲突本就呈现“美国牵头北约援乌抗俄、消耗俄实力”的代理人战争特征。而此次事件则将其推向“代理战争”与“联盟直接对抗”之间的危险模糊地带,使冲突逐渐显现“欧洲国家集体对抗俄罗斯”的新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事件发生后,北约迅速强化东翼军事存在:北约秘书长吕特宣布启动代号“东部哨兵”的军事行动,整合多国资源以强化威慑与防御;波兰不仅宣布关闭与白俄罗斯的边境,更将东部边境驻军增至约4万人。这些举动意味着北约正将集体防御承诺转化为具体军事部署,可能导致俄与北约在边境地区的军事对峙常态化,“擦枪走火”的风险显著上升。 再次,俄乌和谈受阻,对话空间被进一步压缩。波兰“无人机事件”并非孤立个案,而是被视为俄乌冲突外溢效应的又一集中体现。据监测机构ACLED记录,自冲突爆发以来,乌克兰西部边境国家已发生至少50起“领空侵犯”事件,其中4起发生在波兰。此次大规模“无人机侵入”事件发生后,欧洲多国推动北约紧急磋商并强化军事应对。除北约启动“东部哨兵”行动外,波兰总统签署决议允许北约部队驻扎,东欧多国自9月10日起对东部边境实施为期三个月的空中交通管制,拉脱维亚等国也临时关闭了靠近俄白边境的领空。更关键的是,事件严重冲击了本就艰难的俄乌和谈进程。此前,特朗普政府曾试图缓和美俄关系、推动和谈,欧洲对俄政策也出现松动(如法国总统马克龙曾与俄总统普京通话,尝试恢复俄欧对话)。但此次事件后,欧洲及北约将其定性为“侵略”与“挑衅”,俄罗斯则指责波兰等国“炒作事件、散布谣言,阻挠停火谈判”。双方各执一词且相互指责的舆论战进一步压缩了对话空间,使俄欧恢复沟通的努力付诸东流。 综合评估,此次“无人机事件”带来的短期风险可控,长期矛盾难解。尽管北约与俄罗斯直接爆发全面战争的可能性仍较低——毕竟局势失控的代价过于高昂,但此次事件无疑为世界敲响了安全警钟。短期内,紧张局势恐难实质性缓和。北约将持续强化东翼防御,俄罗斯则会保持高度战略警惕,双方博弈或更多聚焦于网络攻击、信息战、代理人冲突等“混合战争”领域。 就长期而言,俄罗斯与北约关系的走向仍取决于俄乌战场形势演变及美俄战略沟通效果。正如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所呼吁,各方唯有保持冷静克制、避免误解误判,才是防止事态升级的关键。而此次事件揭示的深层问题——俄乌冲突外溢风险的具体化、可视性,以及俄与北约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仍将持续恶化欧洲安全局势。(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