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NcsKLNBXm作者:孔建勋、温林opinion.huanqiu.comarticle孔建勋、温林:在泰国观察中企“入链”实践/e3pmub6h5/e3pr9baf6过去十年间,中国对泰国的投资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中资企业也从泰国市场的参与者,逐步成长为区域产业链重构的关键行动者。2025年8月,云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团队前往孔敬府、罗勇府和曼谷开展田野调查,通过实地走访企业与深度访谈管理层及基层员工,观察到在泰中资企业正在经历“走出去”向“融进去”的转型,其“入链”实践正在重塑两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底层逻辑。 在首期“海外中资企业与员工调查(2018)”期间,研究团队对泰国北部的考察主要集中在清迈、清莱等历史文化名城。今年的调查显示,随着中老泰铁路建设重新提上日程,孔敬府正成为吸引中国投资的新热点。依托中老泰铁路,该地区区位优势放大,中国货物经由老挝万象南站和塔纳楞内陆港集散,再通过友谊桥进入孔敬府,快速接入泰国现有的交通体系,并进一步辐射至东南亚腹地市场。同时,调查显示,食品加工、教育培训、数字内容等中资新业态,普遍呈现出从以往短期贸易向长期社会嵌入转型的趋势。企业发展策略不仅强调与泰国政府的合规框架相适应,也注重地方社会网络的培育,并通过引入本地合作方等途径缓解政策限制,在泰国市场获得更稳定的成长空间。一位企业负责人坦言:“我们不是来当过客,而是已经成为这里的一部分。” 如果说孔敬府展现了中资企业在泰国市场的节点式“入链”特征,那么罗勇府则集中体现了我国企业集群化“入链”的规模效应。一方面,自2005年中泰罗勇工业园启动开发以来,中资企业凭借园区内的集聚与分工协同生态,逐步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体系。目前,园区已吸引超过200家中资企业入驻,覆盖整车制造、零部件配套、化工新材料与服务支撑等多个关键环节。同时,中资企业相关业务已由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和技术创新延伸,部分企业已在全球产业链中取得领先地位,并与泰国本土企业、地方社会形成紧密互动。另一方面,“入链”不仅意味着中资企业在供应链环节上的耦合,也涵盖对东道国人力资本的持续吸纳与培养。园区管委会数据显示,中资企业在泰国的本地员工雇佣比例平均已达60%,部分企业甚至高达90%,并且一批本地中层管理人员已经成长起来。随着更多企业将区域总部设立于此,中泰罗勇工业园已超越传统生产制造基地的功能,逐渐演进为中资企业在泰国制度性与战略性布局的区域支点。 在曼谷,中资企业“入链”模式在知识密集与技术密集型领域的体现更加明显。与部分西方国家跨国企业倾向于采取技术封闭或知识产权保护主义的策略不同,中资企业展现出更加开放的协同姿态,推动创新资源在区域内的双向流动。其中,国内新能源头部企业在曼谷不仅设立品牌展示中心和用户体验空间,将电动汽车、储能设备及充电基础设施引入泰国市场,还积极与泰国能源等部门共同推进充电桩布局和电网适配改造,助力泰国交通能源转型。通信类中资企业既向当地电信运营商供应5G基站、光通信设备等基础设施,也联合泰国高校与职业培训机构开设数字技术课程,培育本地人才,有效提升了泰国社会对前沿数字技术的认知与应用水平。 当前,逆全球化思潮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我们的田野调查表明,中国企业在泰国的“入链”逻辑并非如一些人所描述的是“产能输出”,而是通过尊重当地法律法规、积极雇佣本地员工、深度融入社区网络、践行可持续发展等实际行动,赢得当地认可与市场空间。在泰中资企业的实践亦表明,随着我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中资企业正通过产业链深度嵌入,将企业在地发展和东道国发展紧密结合,以实际行动诠释国际合作的真正内涵。(作者分别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云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主任、二级教授,云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西南联合研究生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 1758216033303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赵建东环球时报175823379335011[]{"email":"xiaoshan@huanqiu.com","name":"肖山"}
过去十年间,中国对泰国的投资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中资企业也从泰国市场的参与者,逐步成长为区域产业链重构的关键行动者。2025年8月,云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团队前往孔敬府、罗勇府和曼谷开展田野调查,通过实地走访企业与深度访谈管理层及基层员工,观察到在泰中资企业正在经历“走出去”向“融进去”的转型,其“入链”实践正在重塑两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底层逻辑。 在首期“海外中资企业与员工调查(2018)”期间,研究团队对泰国北部的考察主要集中在清迈、清莱等历史文化名城。今年的调查显示,随着中老泰铁路建设重新提上日程,孔敬府正成为吸引中国投资的新热点。依托中老泰铁路,该地区区位优势放大,中国货物经由老挝万象南站和塔纳楞内陆港集散,再通过友谊桥进入孔敬府,快速接入泰国现有的交通体系,并进一步辐射至东南亚腹地市场。同时,调查显示,食品加工、教育培训、数字内容等中资新业态,普遍呈现出从以往短期贸易向长期社会嵌入转型的趋势。企业发展策略不仅强调与泰国政府的合规框架相适应,也注重地方社会网络的培育,并通过引入本地合作方等途径缓解政策限制,在泰国市场获得更稳定的成长空间。一位企业负责人坦言:“我们不是来当过客,而是已经成为这里的一部分。” 如果说孔敬府展现了中资企业在泰国市场的节点式“入链”特征,那么罗勇府则集中体现了我国企业集群化“入链”的规模效应。一方面,自2005年中泰罗勇工业园启动开发以来,中资企业凭借园区内的集聚与分工协同生态,逐步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体系。目前,园区已吸引超过200家中资企业入驻,覆盖整车制造、零部件配套、化工新材料与服务支撑等多个关键环节。同时,中资企业相关业务已由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和技术创新延伸,部分企业已在全球产业链中取得领先地位,并与泰国本土企业、地方社会形成紧密互动。另一方面,“入链”不仅意味着中资企业在供应链环节上的耦合,也涵盖对东道国人力资本的持续吸纳与培养。园区管委会数据显示,中资企业在泰国的本地员工雇佣比例平均已达60%,部分企业甚至高达90%,并且一批本地中层管理人员已经成长起来。随着更多企业将区域总部设立于此,中泰罗勇工业园已超越传统生产制造基地的功能,逐渐演进为中资企业在泰国制度性与战略性布局的区域支点。 在曼谷,中资企业“入链”模式在知识密集与技术密集型领域的体现更加明显。与部分西方国家跨国企业倾向于采取技术封闭或知识产权保护主义的策略不同,中资企业展现出更加开放的协同姿态,推动创新资源在区域内的双向流动。其中,国内新能源头部企业在曼谷不仅设立品牌展示中心和用户体验空间,将电动汽车、储能设备及充电基础设施引入泰国市场,还积极与泰国能源等部门共同推进充电桩布局和电网适配改造,助力泰国交通能源转型。通信类中资企业既向当地电信运营商供应5G基站、光通信设备等基础设施,也联合泰国高校与职业培训机构开设数字技术课程,培育本地人才,有效提升了泰国社会对前沿数字技术的认知与应用水平。 当前,逆全球化思潮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我们的田野调查表明,中国企业在泰国的“入链”逻辑并非如一些人所描述的是“产能输出”,而是通过尊重当地法律法规、积极雇佣本地员工、深度融入社区网络、践行可持续发展等实际行动,赢得当地认可与市场空间。在泰中资企业的实践亦表明,随着我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中资企业正通过产业链深度嵌入,将企业在地发展和东道国发展紧密结合,以实际行动诠释国际合作的真正内涵。(作者分别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云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主任、二级教授,云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西南联合研究生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