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OVk9YxKil作者:赵鸿燕 郭德玉opinion.huanqiu.comarticle赵鸿燕、郭德玉:让国际中文教育成为“文明纽带”/e3pmub6h5/e3pr9baf6近日,第二十四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全球总决赛在福建落下帷幕。此次大赛海外预赛阶段就有来自全球141个国家的5万多名大学生参加,其中来自134个国家和地区的155名选手参与总决赛角逐,包括知识问答、限时脱口秀、诗词才艺展示、高能辩论等,赛事激烈而精彩纷呈,吸引了海外华语圈的高度关注。从2002年至今,“汉语桥”赛事累计吸引160多个国家的170多万名青少年参加,内容也逐渐从单一赛事升级为集语言学习、文化体验、人文交流、文明互鉴于一体的国际平台。然而,相比赛事期间的热度,“汉语桥”也面临赛时热、赛后冷,传播热度较难持续的现实困境。长期以来,“汉语桥”的传播效能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政治上,国际环境与地缘政治冲突等不确定因素,不可避免地影响着语言交流合作和国际中文教育的持续开展;经济上,区域发展不均衡也限制着合作的范围和幅度;文化上,外国学习者会习惯性地站在自己文化的角度理解中华文化,这种“解码偏差”很容易让学习者的理解停留在浅表,甚至误解误读。 要实现“汉语桥”的升级,需聚焦“语言赋能文化交流”的核心,以技术与资源优化为支撑,找到不同文明对话的“最大公约数”,从而打造一个更具韧性的人文交流体系。而要实现国际中文教育从“语言媒介”到“文明纽带”的跨越,需要从四方面发力:一是聚焦优质资源,精准赋能技术。在线上教育成为当前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的背景下,借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扩大、深化的“东风”,可重点打造全球联动的线上学习与赛事一站式平台,覆盖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可以参考2024年“汉语桥”推出的“低流量学习包”,不仅压缩了视频资源体积,更创新加入“离线社群互助”功能,还开发低耗流量、缓存学习模式,方便外国学习者在网络不佳时也能学习。在实践中,这一举措在非洲坦桑尼亚取得显著成效,带动当地“汉语桥”参与人数同比增长40%,为欠发达地区的外国学习者和教师带来了稳定的学习资源与公平的学习机会。二是强化“双面说服”,构建中国立体叙事。现代中国是一个多元且充满活力的国家,除了传统文化,还有动态发展的科技成果、创新的社会治理模式以及丰富的现代生活方式。若能在呈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主动阐释中国社会的多元面貌,将进一步增强传播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具体措施包括可组织外国选手参观中国创新企业、环保项目,开展Citywalk与普通民众交流,以真实场景构建全面、立体的中国认知。三是开展受众调研、细分受众群体,定制文化交流策略。要降低文化交流的门槛,减少文化差异的阻碍,第一步就是按不同地域、年龄、学习阶段调研受众的需求和兴趣点,设计差异化活动。不同年龄和学习阶段的受众需求各不相同,例如青少年可能对趣味性强、互动性高的文化活动更感兴趣,如中文动漫、桌游、短视频等。因此,针对青少年群体,可以举办中文配音大赛、线上文化寻宝游戏等;针对商务人士,可以开展中国经济企业文化研讨会等。只有精准对接不同群体的价值诉求,才能让语言学习从工具性需求升华为文化性需求。四是深化“中文+职业教育”的资源建设和环境助推,破解学习动力瓶颈。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当地中文就业岗位有限,外国学习者即便通过“汉语桥”等赛事展现语言能力,也难以将其转化为职业优势,从而造成学习投入与回报失衡,削弱了其中文学习的可持续动力。对此,可以和当地中国出海企业展开合作,加强“中文+”资源建设,结合各国产业特色开设“中文+电商”“中文+新能源汽车技术”“中文+智能制造” 等项目。以校企合作为抓手,邀请出海企业参与课程设计、提供实习岗位,既有助于提高企业在地化,也能让学习者在真实工作场景中应用中文,毕业后实现就业对接,从根本上激发他们持续学习的热情。(作者分别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基地主任)1758308169903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肖山环球时报175832221181911[]{"email":"xiaoshan@huanqiu.com","name":"肖山"}
近日,第二十四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全球总决赛在福建落下帷幕。此次大赛海外预赛阶段就有来自全球141个国家的5万多名大学生参加,其中来自134个国家和地区的155名选手参与总决赛角逐,包括知识问答、限时脱口秀、诗词才艺展示、高能辩论等,赛事激烈而精彩纷呈,吸引了海外华语圈的高度关注。从2002年至今,“汉语桥”赛事累计吸引160多个国家的170多万名青少年参加,内容也逐渐从单一赛事升级为集语言学习、文化体验、人文交流、文明互鉴于一体的国际平台。然而,相比赛事期间的热度,“汉语桥”也面临赛时热、赛后冷,传播热度较难持续的现实困境。长期以来,“汉语桥”的传播效能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政治上,国际环境与地缘政治冲突等不确定因素,不可避免地影响着语言交流合作和国际中文教育的持续开展;经济上,区域发展不均衡也限制着合作的范围和幅度;文化上,外国学习者会习惯性地站在自己文化的角度理解中华文化,这种“解码偏差”很容易让学习者的理解停留在浅表,甚至误解误读。 要实现“汉语桥”的升级,需聚焦“语言赋能文化交流”的核心,以技术与资源优化为支撑,找到不同文明对话的“最大公约数”,从而打造一个更具韧性的人文交流体系。而要实现国际中文教育从“语言媒介”到“文明纽带”的跨越,需要从四方面发力:一是聚焦优质资源,精准赋能技术。在线上教育成为当前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的背景下,借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扩大、深化的“东风”,可重点打造全球联动的线上学习与赛事一站式平台,覆盖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可以参考2024年“汉语桥”推出的“低流量学习包”,不仅压缩了视频资源体积,更创新加入“离线社群互助”功能,还开发低耗流量、缓存学习模式,方便外国学习者在网络不佳时也能学习。在实践中,这一举措在非洲坦桑尼亚取得显著成效,带动当地“汉语桥”参与人数同比增长40%,为欠发达地区的外国学习者和教师带来了稳定的学习资源与公平的学习机会。二是强化“双面说服”,构建中国立体叙事。现代中国是一个多元且充满活力的国家,除了传统文化,还有动态发展的科技成果、创新的社会治理模式以及丰富的现代生活方式。若能在呈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主动阐释中国社会的多元面貌,将进一步增强传播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具体措施包括可组织外国选手参观中国创新企业、环保项目,开展Citywalk与普通民众交流,以真实场景构建全面、立体的中国认知。三是开展受众调研、细分受众群体,定制文化交流策略。要降低文化交流的门槛,减少文化差异的阻碍,第一步就是按不同地域、年龄、学习阶段调研受众的需求和兴趣点,设计差异化活动。不同年龄和学习阶段的受众需求各不相同,例如青少年可能对趣味性强、互动性高的文化活动更感兴趣,如中文动漫、桌游、短视频等。因此,针对青少年群体,可以举办中文配音大赛、线上文化寻宝游戏等;针对商务人士,可以开展中国经济企业文化研讨会等。只有精准对接不同群体的价值诉求,才能让语言学习从工具性需求升华为文化性需求。四是深化“中文+职业教育”的资源建设和环境助推,破解学习动力瓶颈。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当地中文就业岗位有限,外国学习者即便通过“汉语桥”等赛事展现语言能力,也难以将其转化为职业优势,从而造成学习投入与回报失衡,削弱了其中文学习的可持续动力。对此,可以和当地中国出海企业展开合作,加强“中文+”资源建设,结合各国产业特色开设“中文+电商”“中文+新能源汽车技术”“中文+智能制造” 等项目。以校企合作为抓手,邀请出海企业参与课程设计、提供实习岗位,既有助于提高企业在地化,也能让学习者在真实工作场景中应用中文,毕业后实现就业对接,从根本上激发他们持续学习的热情。(作者分别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基地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