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QB4k3d7QR作者:王朔opinion.huanqiu.comarticle王朔:打“台湾牌”暴露欧洲某些人短视/e3pmub6h5/e3pr9baf6近日,台湾外事部门负责人林佳龙窜访欧洲多国,中方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已向有关国家提出严正交涉。林佳龙的窜访能够成行,少不了欧洲的所谓“亲台”团体和对华强硬群体的鼓动。另外,一些欧洲政治人物前段时间还发表过涉及台湾问题的错误言论。欧洲一些人对华打“台湾牌”施压绝非偶然,其背后是对自身地位和中国核心利益的错误判断,更折射出他们在全球格局变革中的彷徨和迷失。首先是经济焦虑。欧洲某些势力打“台湾牌”的背后,源自深层的经济不安全感。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持续提升,欧洲传统产业则面临挑战,双方在合作往来中的摩擦矛盾增多。但欧洲一些人显然不愿把该问题的根源归结于自身的竞争力下降,于是就希望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将经贸领域的问题做泛政治化处理,甚至将中国认定为现有国际规则的“破坏者”。其次是安全焦虑。俄乌冲突对欧洲的冲击是巨大的,欧洲忽然从“马放南山、刀枪入库”的“躺平”状态,重新回到了传统的地缘政治冲突当中,直接面对现实的安全挑战。从乐观主义到悲观主义、从自由主义到现实主义的巨大落差,导致欧洲某些人在看待中国时也戴上了“焦虑滤镜”,认定中美早晚会在台海发生冲突,坚信所谓“今日乌克兰,明日台海”的歪理。这种观点也成了欧洲某些人在涉及中国的问题上搞“去风险化”的重要依据。 再次是地位焦虑。自2008年金融和债务危机以来,欧洲发展就一直步履蹒跚。俄乌冲突的爆发,更使欧洲经济社会遭遇重创,最后不仅要为巨额战争军援埋单,更是在谈判过程中“上桌”都难。种种问题也让欧洲内部的不团结进一步加剧,在国际上的声望也大打折扣,因此其急需向外界证明自己。欧洲某些人在台湾问题上“作妖”,就是希望博取外界关注,以证明其在国际议题上能够发挥“影响力”。四是自主焦虑。欧洲某些人打“台湾牌”的一个重要动机是向美国示好,其目的是在美国对华采取竞争态势的背景下,通过展现对华强硬姿态,来换取美国的某种政治认可。事实上,欧洲一直处在战略自主与对美依附的纠结之中。追随美国可以分享制度性红利,条件是必须向美国“付费”,证明自己的价值;但美国要价不断抬高,却又让欧洲深感肉痛,不想过多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成全美国。欧洲一面担心中美关系紧张会使自己遭“池鱼之殃”,另一面却又总想“火中取栗”,借机捞取资本和好处。这种策略看似提供了短期的安全感,实则牺牲了欧洲的长远利益。比如,一些欧洲智库就经常援引美国视角下的“印太战略”,将台湾问题简单地纳入大国竞争框架,实际上就是战略自主性缺失的明确表现。除了以上四重焦虑外,欧洲某些人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偏见也是其打“台湾牌”的重要动因。一些人将自身价值观和政治制度奉为圭臬,难以接受不同发展道路的成功实践,导致其对中国内政特别是台湾问题产生严重误判,将中国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正当行为曲解为“扩张威胁”。还有一些人顽固坚持冷战思维,刻意渲染所谓“民主与专制”的二元对立叙事,试图将台湾问题意识形态化。在这些错误观点驱动下的官方或非官方行为,已经成为中欧关系发展的额外障碍。一言以蔽之,欧洲某些人幻想着通过打“台湾牌”来获取对华交往中的“优势地位”,完全是基于强权政治的算计,是既不合法也不明智的短视行径。这种低劣的政治操弄手段早已过时,不仅可能损伤中欧合作的大局,更是丢欧洲自己的脸面,最终还是损人不利己。历史已经证明,任何企图以台湾问题为筹码向中国施压的行为都会遭到坚决反制。欧洲某些人的短视行为不仅无法解决自身的困境,反而会损害欧洲的长远利益。(作者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1758481689005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肖山环球时报175849534619011[]{"email":"xiaoshan@huanqiu.com","name":"肖山"}
近日,台湾外事部门负责人林佳龙窜访欧洲多国,中方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已向有关国家提出严正交涉。林佳龙的窜访能够成行,少不了欧洲的所谓“亲台”团体和对华强硬群体的鼓动。另外,一些欧洲政治人物前段时间还发表过涉及台湾问题的错误言论。欧洲一些人对华打“台湾牌”施压绝非偶然,其背后是对自身地位和中国核心利益的错误判断,更折射出他们在全球格局变革中的彷徨和迷失。首先是经济焦虑。欧洲某些势力打“台湾牌”的背后,源自深层的经济不安全感。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持续提升,欧洲传统产业则面临挑战,双方在合作往来中的摩擦矛盾增多。但欧洲一些人显然不愿把该问题的根源归结于自身的竞争力下降,于是就希望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将经贸领域的问题做泛政治化处理,甚至将中国认定为现有国际规则的“破坏者”。其次是安全焦虑。俄乌冲突对欧洲的冲击是巨大的,欧洲忽然从“马放南山、刀枪入库”的“躺平”状态,重新回到了传统的地缘政治冲突当中,直接面对现实的安全挑战。从乐观主义到悲观主义、从自由主义到现实主义的巨大落差,导致欧洲某些人在看待中国时也戴上了“焦虑滤镜”,认定中美早晚会在台海发生冲突,坚信所谓“今日乌克兰,明日台海”的歪理。这种观点也成了欧洲某些人在涉及中国的问题上搞“去风险化”的重要依据。 再次是地位焦虑。自2008年金融和债务危机以来,欧洲发展就一直步履蹒跚。俄乌冲突的爆发,更使欧洲经济社会遭遇重创,最后不仅要为巨额战争军援埋单,更是在谈判过程中“上桌”都难。种种问题也让欧洲内部的不团结进一步加剧,在国际上的声望也大打折扣,因此其急需向外界证明自己。欧洲某些人在台湾问题上“作妖”,就是希望博取外界关注,以证明其在国际议题上能够发挥“影响力”。四是自主焦虑。欧洲某些人打“台湾牌”的一个重要动机是向美国示好,其目的是在美国对华采取竞争态势的背景下,通过展现对华强硬姿态,来换取美国的某种政治认可。事实上,欧洲一直处在战略自主与对美依附的纠结之中。追随美国可以分享制度性红利,条件是必须向美国“付费”,证明自己的价值;但美国要价不断抬高,却又让欧洲深感肉痛,不想过多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成全美国。欧洲一面担心中美关系紧张会使自己遭“池鱼之殃”,另一面却又总想“火中取栗”,借机捞取资本和好处。这种策略看似提供了短期的安全感,实则牺牲了欧洲的长远利益。比如,一些欧洲智库就经常援引美国视角下的“印太战略”,将台湾问题简单地纳入大国竞争框架,实际上就是战略自主性缺失的明确表现。除了以上四重焦虑外,欧洲某些人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偏见也是其打“台湾牌”的重要动因。一些人将自身价值观和政治制度奉为圭臬,难以接受不同发展道路的成功实践,导致其对中国内政特别是台湾问题产生严重误判,将中国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正当行为曲解为“扩张威胁”。还有一些人顽固坚持冷战思维,刻意渲染所谓“民主与专制”的二元对立叙事,试图将台湾问题意识形态化。在这些错误观点驱动下的官方或非官方行为,已经成为中欧关系发展的额外障碍。一言以蔽之,欧洲某些人幻想着通过打“台湾牌”来获取对华交往中的“优势地位”,完全是基于强权政治的算计,是既不合法也不明智的短视行径。这种低劣的政治操弄手段早已过时,不仅可能损伤中欧合作的大局,更是丢欧洲自己的脸面,最终还是损人不利己。历史已经证明,任何企图以台湾问题为筹码向中国施压的行为都会遭到坚决反制。欧洲某些人的短视行为不仅无法解决自身的困境,反而会损害欧洲的长远利益。(作者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