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SeWsfnXV9作者:陈友骏 洪云鑫、华浩男 廉德瑰opinion.huanqiu.comarticle环球圆桌对话:日本政治“碎片化困境”恐非换首相能破/e3pmub6h5/e3pr9baf6编者按:日本自民党总裁选举已进入白热化阶段。有日媒将这场角逐称为自民党内政治“新世代”与“老壮派”之争,但当前自民党困境乃至日本政治碎片化的根源究竟在哪?首相更迭能给日本政坛带来“新气象”吗?本期“环球圆桌对话”就此展开讨论。 陈友骏 :上海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教授 洪云鑫、华浩男: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学者 廉德瑰: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石破政府何以难逃“短命之殇” 陈友骏 日本现任首相石破茂宣布辞职,执政的自民党以及日本政坛随即迎来新一轮大博弈。从2024年正式启动算起,石破茂政府执政一年有余,没能逃脱近年来日本“短命政权”的序列。笔者认为,石破茂之所以没能打破“魔咒”并实现长期执政,主要因为执政期内缺乏以下方面的系统性整合与平衡。 一是没能充分整合和平衡发展对美关系过程中的优势与劣势,结果引发美国政府的不满与强压。美国施加“对等关税”是石破茂政府在对美关系问题上遭遇的最大挑战和政治障碍,也是致其最终丧失执政信心的主要因素之一。从最初的钢铝关税,到之后的“对等关税”,再到美国单方面决定最终关税实施日期以及掌控日本对美投资方向等,整个过程发展,美国政府借助关税措施对日层层紧逼、步步为营,完全处于“主动进攻、力求完胜”的有利地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石破茂政府只能单方面依托所谓对美交涉、谈判,一拖再拖、进退失据,基本处于“被动挨打、委曲求全”的妥协性位置,日美两国政府之间的态度与立场形成强烈反差。不仅如此,石破茂政府的反复犹豫引致华盛顿更大程度不满,美方对日采取关税以及投资等方面的强压措施,一定程度上也挫败了石破茂政府的执政锐气与底气,使其在对美关税交涉问题上几无建树可言。 二是没能充分整合和平衡自民党内“挺石破”与“反石破”两股政治势力,加剧自民党内两极对立的严峻态势,并引致该党在国会参议院选举中惨败。客观而言,虽然自民党内已经部分解散了派阀,但派阀势力的影响依然存在,“抱团取暖”的派阀政治思维模式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均是石破茂执政后难以大展拳脚的绊脚石与制约性因素。而且,石破茂的支持力量在自民党内本就相对较弱,受到以“麻生派”及原“安倍派”为首的其他政治势力猛烈打压,这也导致石破茂的党内执政基础并不特别牢固,经常处于“风雨飘摇”的微妙状态。就任之后,石破茂始终未能攻克这一难题,反而陷入螺旋式下行的政治漩涡,导致“反对的依然反对,支持的逐渐背离”的尴尬局面。 三是没能充分整合和平衡日本民众对其政策内核的理解与支持,导致社会层面的支持力量日渐式微。输入性通货膨胀是引发日本选民对石破茂政府不满与失望的主要动因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其内阁成员以及自民党内不断爆出政治丑闻等。石破茂执政后,日本国内大米价格处于持续上升的“怪圈”,部分地区一度出现一袋5公斤装大米价格突破6000日元(约合290元人民币)的状况,日本民众生活成本急剧增加,进而引发广泛不满和支持性选票的流失。石破茂政府千方百计采取应对措施,不仅更换了农林水产大臣,由“人气政治新星”小泉进次郎接手,还持续向市场投入“储备米”,意图通过扩大大米供给来压低米价,进而挽回民众对石破茂政府的政治信任。但客观而言,上述一系列操作总体效果不彰,未能达到日本民众的预期,结果导致石破茂政府的支持率持续下滑。 综上所述,难以实现对这些方面要素的有效整合和平衡,大致构成石破茂执政难以为继的逻辑性动因。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接下来由谁接任首相职位执掌“日本丸”前进方向,都不得不重视和设法应对类似难题。换言之,这些问题也是考验未来新首相的“必答题”,如果新首相依然无法克服这些难题,日本政治或将继续深陷“短命政权”轮番执政的漩涡,甚至可能迎来朝野各党重新洗牌的复杂博弈局面。总之,石破茂政府之“殇”也将深刻困扰日本未来的执政者乃至整个政坛,是否进一步传导并引发日本内外政策的更大变数,有待观察。 经济失衡难题待解 洪云鑫 华浩男 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当下日本国内政局“碎片化”的一大根源,在于日本经济发展的长期失衡问题。这意味着即便完成首相更迭,如果无法采取有效经济举措,不仅新任首相可能再度面临执政坎坷,甚至自民党都可能失去长期执政地位,致使日本政坛陷入更剧烈的震荡。 具体而言,当前日本经济的失衡表现在央地发展、财政收支、财富分配以及国际协调等层面。 在央地发展失衡方面,“东京一极集中”问题愈发突出,导致自民党逐渐丢失来自地方都道府县的支持。早在小泉纯一郎时期,日本政府的一系列经济改革举措就未充分照顾地方都道府县的利益,导致自民党在随后的2007年参议院选举中大败。2016年参议院选举中,以自民党为首的修宪势力首次在国会迈过“2/3”议席门槛,却在东北6县地方选举中失利。除了这一时期安倍政府强推“安保关联法案”引发民情激愤,东北6县在“安倍经济学”中受益不多也是重要原因。在去年10月众议院选举中,以石破茂为首的自民党政府要求新潟县重启柏崎刈羽核电站,试图以牺牲新潟县的安全为代价稳定东京首都圈电力供应。结果,在柏崎市刈羽村所在的选区,反对重启核电站的立宪民主党员米山隆一获胜,持支持态度的自民党员鹫尾英一郎落选,这也被视为自民党在地方向心力弱化的一个缩影。 在财政收支失衡方面,最突出的一个表现便是日本当前繁杂的税种与暴涨的财政支出。除了已有的所得税、住民税、故乡税等常见税种,日本政府近年来又计划新增“育儿支援金”等其他名目的新税种,这显然将加重日本民众负担。现在,日本民众的主要诉求仍集中在消费税减税等议题上,这也成为立宪民主党在7月参议院选举中得以吸纳原本支持自民党的一些无党派选民的重要原因。在此背景下,日本政府依然无意减税,这主要是由于日本财政状况已经捉襟见肘。由于老龄化导致福利开支大幅增长,加之防卫预算快速扩大,日本历届政府只能在庞大的福利开支、防卫预算以及民众对税务的怨言之间维持“脆弱平衡”。 在财富分配失衡方面,物价尤其是米价高涨使自民党在社会民众与利益集团财富分配问题上的立场饱受质疑。日本本来有着相对完善的储备米制度,但在去年大米供应吃紧后,自民党政府顾虑因触及“农协”利益而丢失选票,因此未能及时向市场投放足够大米。尽管小泉进次郎表态将致力于改革“农协”,但其担任农林水产大臣以来除释放陈米库存外并无更多良策。因此,以米价为代表的日本国民与利益集团之间的财富分配问题将会继续成为新一届政府能否长期执政的决定因素之一。 在国际协调失衡方面,最主要的体现是对美关税协议的单边妥协性。现任首相石破茂曾以“国难”为由留任,以坚持对美关税谈判。随着美日关税谈判取得“阶段性成果”,他也只得黯然下台。尽管如此,美国政府的“交易型”风格使美日关税协议仍有反复可能。可以明确的是,美方关税攻势已对日本经济尤其是钢铁、汽车等传统优势产业造成严重冲击。由此言之,日本国际协调失衡的负面效应可能将进一步传导至日本国内并激化国内矛盾。 综上所述,考虑到日本经济发展失衡积弊难除,日本政治权力的“碎片化”也将是一个长期演进的过程,绝非首相乃至政党更迭就能解决。需要强调的是,在排外主义思潮蔓延以及“选票优先”等民粹政客崛起的背景下,未来日本政局可能面临更长期的不确定性。 “新世代”对决“老壮派” 廉德瑰 日本自民党总裁竞选9月22日拉开帷幕,投票将于10月4日举行。前经济安全保障担当大臣小林鹰之、自民党前干事长茂木敏充、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前经济安全保障担当大臣高市早苗、农林水产大臣小泉进次郎5人参选,获胜者很可能成为日本下一任首相。依据多家日本媒体的民调,小泉和高市的支持率相对领先。1981年出生的小泉进次郎被认为是日本政坛新生代的代表,这次总裁选举因此也被视为自民党内“新世代”与高市早苗、茂木敏充、林芳正等“老壮派”之间的争夺。 近些年来,日本国内民粹主义政治势力崛起,大量选票从自民党流向民粹右翼政党。在此过程中,执政的自民党被贴上“年迈”的标签。在国会参议院选举惨败、现任首相石破茂无力扭转执政党民意颓势的背景下,这次总裁选举成为自民党能否实现“世代交替”进而给日本政坛带来“新气象”的关键一役。 不过,即便自民党想赋予这次选举“革新性”意义,世代交替恐怕仍难成为当前最关键最紧迫的议题。22日选战开启以来,候选人的施政方针宣讲主要聚焦在如何应对物价上涨和提振经济等事关民意支持率的当务之急问题上,在竭力争取自民党总裁职位的同时,也需为当选总裁和首相后提振执政支持率“提早打算”。除了日本国内经济民生问题,排在候选人议程上的另一重要课题,就是如何弥合党内分裂,重构党内团结,避免内部分歧进一步拖累自民党。在此之后,才是如何在国会执政党少数的现状下与在野党开展合作,推动预算案和法案通过等。 整合和团结自民党为何如此艰难?一个重要原因,是对自民党总裁选举结果起着举足轻重影响的党内大佬或主要派系之间颇有政治宿怨。在“黑金”丑闻等因素影响下,自民党内一度力推解散派阀,以便让这一老牌执政党告别饱受诟病的“派阀政治”。但在当前所谓的“后派阀”时期,日本国内进行选情分析时,主要依据仍是原有派阀势力分布,自民党“派阀色彩依然浓厚”。对于本次自民党总裁选举,日本国内舆论比较趋于一致的共识是,过去都曾担任过首相的菅义伟、麻生太郎和岸田文雄是当前自民党内的“造王者”。菅义伟与麻生早年同在安倍内阁时,就因政策分歧产生矛盾。岸田当年参加总裁选举导致菅义伟连任计划“流产”,两人就此形成敌对关系。 虽然本次总裁选举最终“鹿死谁手”还未可知,但目前来看,菅义伟所在派系可能延续之前的立场和选择,继续支持“把掌舵日本的重任托付给小泉”。如果最终真如民调预期的那样形成“小泉对高市”局面,岸田派可能选择政治立场相对温和的小泉。麻生派则吸取去年支持高市结果沦为党内“非主流派”的教训,至今没有明确表态,而是待价而沽,准备选择“胜马”。另外,石破茂的支持者也值得注意,他们的导向同样重要。 对于当下的自民党来说,选出一位具备足够协调和革新能力的总裁至关重要,但现实是这个目标很难达成。就政治光谱而言,高市身上带有“强硬右翼”标签,虽然她任总裁能够让党内保守派心满意足,但其激进立场和政策可能会在未来国内政策以及对外关系方面面临诸多障碍,严重拖累日本“国政”。小泉作为“新世代”和“少壮派”代表,在日本国内政坛带有一定“明星”光环,他自今年5月就任农相后致力于应对米价高涨问题,一度帮石破茂内阁挽回一定的支持率。有日媒将之称为“进次郎效应”。不过,小泉担任党内要职时间较短、国家层面政务经验不足等短板明显。 综合以上因素来看,这次总裁选举无论“老壮派”候选人还是“新世代”候选人胜出,对于自民党乃至整个日本政坛来说,可能都只是扮演某种过渡性角色。日本舆论期待的政坛“新气象”,短期仍难显现。未来日本政坛能否走出持续的动荡和混乱,既要看自民党内各派政治力量的合纵连横如何演进,还要看包括新兴极右民粹政党在内的其他政治力量到底将给日本政治带来何种变化。1758739374309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5875491169211[]{"email":"liyutong@huanqiu.com","name":"李雨童"}
编者按:日本自民党总裁选举已进入白热化阶段。有日媒将这场角逐称为自民党内政治“新世代”与“老壮派”之争,但当前自民党困境乃至日本政治碎片化的根源究竟在哪?首相更迭能给日本政坛带来“新气象”吗?本期“环球圆桌对话”就此展开讨论。 陈友骏 :上海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教授 洪云鑫、华浩男: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学者 廉德瑰: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石破政府何以难逃“短命之殇” 陈友骏 日本现任首相石破茂宣布辞职,执政的自民党以及日本政坛随即迎来新一轮大博弈。从2024年正式启动算起,石破茂政府执政一年有余,没能逃脱近年来日本“短命政权”的序列。笔者认为,石破茂之所以没能打破“魔咒”并实现长期执政,主要因为执政期内缺乏以下方面的系统性整合与平衡。 一是没能充分整合和平衡发展对美关系过程中的优势与劣势,结果引发美国政府的不满与强压。美国施加“对等关税”是石破茂政府在对美关系问题上遭遇的最大挑战和政治障碍,也是致其最终丧失执政信心的主要因素之一。从最初的钢铝关税,到之后的“对等关税”,再到美国单方面决定最终关税实施日期以及掌控日本对美投资方向等,整个过程发展,美国政府借助关税措施对日层层紧逼、步步为营,完全处于“主动进攻、力求完胜”的有利地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石破茂政府只能单方面依托所谓对美交涉、谈判,一拖再拖、进退失据,基本处于“被动挨打、委曲求全”的妥协性位置,日美两国政府之间的态度与立场形成强烈反差。不仅如此,石破茂政府的反复犹豫引致华盛顿更大程度不满,美方对日采取关税以及投资等方面的强压措施,一定程度上也挫败了石破茂政府的执政锐气与底气,使其在对美关税交涉问题上几无建树可言。 二是没能充分整合和平衡自民党内“挺石破”与“反石破”两股政治势力,加剧自民党内两极对立的严峻态势,并引致该党在国会参议院选举中惨败。客观而言,虽然自民党内已经部分解散了派阀,但派阀势力的影响依然存在,“抱团取暖”的派阀政治思维模式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均是石破茂执政后难以大展拳脚的绊脚石与制约性因素。而且,石破茂的支持力量在自民党内本就相对较弱,受到以“麻生派”及原“安倍派”为首的其他政治势力猛烈打压,这也导致石破茂的党内执政基础并不特别牢固,经常处于“风雨飘摇”的微妙状态。就任之后,石破茂始终未能攻克这一难题,反而陷入螺旋式下行的政治漩涡,导致“反对的依然反对,支持的逐渐背离”的尴尬局面。 三是没能充分整合和平衡日本民众对其政策内核的理解与支持,导致社会层面的支持力量日渐式微。输入性通货膨胀是引发日本选民对石破茂政府不满与失望的主要动因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其内阁成员以及自民党内不断爆出政治丑闻等。石破茂执政后,日本国内大米价格处于持续上升的“怪圈”,部分地区一度出现一袋5公斤装大米价格突破6000日元(约合290元人民币)的状况,日本民众生活成本急剧增加,进而引发广泛不满和支持性选票的流失。石破茂政府千方百计采取应对措施,不仅更换了农林水产大臣,由“人气政治新星”小泉进次郎接手,还持续向市场投入“储备米”,意图通过扩大大米供给来压低米价,进而挽回民众对石破茂政府的政治信任。但客观而言,上述一系列操作总体效果不彰,未能达到日本民众的预期,结果导致石破茂政府的支持率持续下滑。 综上所述,难以实现对这些方面要素的有效整合和平衡,大致构成石破茂执政难以为继的逻辑性动因。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接下来由谁接任首相职位执掌“日本丸”前进方向,都不得不重视和设法应对类似难题。换言之,这些问题也是考验未来新首相的“必答题”,如果新首相依然无法克服这些难题,日本政治或将继续深陷“短命政权”轮番执政的漩涡,甚至可能迎来朝野各党重新洗牌的复杂博弈局面。总之,石破茂政府之“殇”也将深刻困扰日本未来的执政者乃至整个政坛,是否进一步传导并引发日本内外政策的更大变数,有待观察。 经济失衡难题待解 洪云鑫 华浩男 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当下日本国内政局“碎片化”的一大根源,在于日本经济发展的长期失衡问题。这意味着即便完成首相更迭,如果无法采取有效经济举措,不仅新任首相可能再度面临执政坎坷,甚至自民党都可能失去长期执政地位,致使日本政坛陷入更剧烈的震荡。 具体而言,当前日本经济的失衡表现在央地发展、财政收支、财富分配以及国际协调等层面。 在央地发展失衡方面,“东京一极集中”问题愈发突出,导致自民党逐渐丢失来自地方都道府县的支持。早在小泉纯一郎时期,日本政府的一系列经济改革举措就未充分照顾地方都道府县的利益,导致自民党在随后的2007年参议院选举中大败。2016年参议院选举中,以自民党为首的修宪势力首次在国会迈过“2/3”议席门槛,却在东北6县地方选举中失利。除了这一时期安倍政府强推“安保关联法案”引发民情激愤,东北6县在“安倍经济学”中受益不多也是重要原因。在去年10月众议院选举中,以石破茂为首的自民党政府要求新潟县重启柏崎刈羽核电站,试图以牺牲新潟县的安全为代价稳定东京首都圈电力供应。结果,在柏崎市刈羽村所在的选区,反对重启核电站的立宪民主党员米山隆一获胜,持支持态度的自民党员鹫尾英一郎落选,这也被视为自民党在地方向心力弱化的一个缩影。 在财政收支失衡方面,最突出的一个表现便是日本当前繁杂的税种与暴涨的财政支出。除了已有的所得税、住民税、故乡税等常见税种,日本政府近年来又计划新增“育儿支援金”等其他名目的新税种,这显然将加重日本民众负担。现在,日本民众的主要诉求仍集中在消费税减税等议题上,这也成为立宪民主党在7月参议院选举中得以吸纳原本支持自民党的一些无党派选民的重要原因。在此背景下,日本政府依然无意减税,这主要是由于日本财政状况已经捉襟见肘。由于老龄化导致福利开支大幅增长,加之防卫预算快速扩大,日本历届政府只能在庞大的福利开支、防卫预算以及民众对税务的怨言之间维持“脆弱平衡”。 在财富分配失衡方面,物价尤其是米价高涨使自民党在社会民众与利益集团财富分配问题上的立场饱受质疑。日本本来有着相对完善的储备米制度,但在去年大米供应吃紧后,自民党政府顾虑因触及“农协”利益而丢失选票,因此未能及时向市场投放足够大米。尽管小泉进次郎表态将致力于改革“农协”,但其担任农林水产大臣以来除释放陈米库存外并无更多良策。因此,以米价为代表的日本国民与利益集团之间的财富分配问题将会继续成为新一届政府能否长期执政的决定因素之一。 在国际协调失衡方面,最主要的体现是对美关税协议的单边妥协性。现任首相石破茂曾以“国难”为由留任,以坚持对美关税谈判。随着美日关税谈判取得“阶段性成果”,他也只得黯然下台。尽管如此,美国政府的“交易型”风格使美日关税协议仍有反复可能。可以明确的是,美方关税攻势已对日本经济尤其是钢铁、汽车等传统优势产业造成严重冲击。由此言之,日本国际协调失衡的负面效应可能将进一步传导至日本国内并激化国内矛盾。 综上所述,考虑到日本经济发展失衡积弊难除,日本政治权力的“碎片化”也将是一个长期演进的过程,绝非首相乃至政党更迭就能解决。需要强调的是,在排外主义思潮蔓延以及“选票优先”等民粹政客崛起的背景下,未来日本政局可能面临更长期的不确定性。 “新世代”对决“老壮派” 廉德瑰 日本自民党总裁竞选9月22日拉开帷幕,投票将于10月4日举行。前经济安全保障担当大臣小林鹰之、自民党前干事长茂木敏充、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前经济安全保障担当大臣高市早苗、农林水产大臣小泉进次郎5人参选,获胜者很可能成为日本下一任首相。依据多家日本媒体的民调,小泉和高市的支持率相对领先。1981年出生的小泉进次郎被认为是日本政坛新生代的代表,这次总裁选举因此也被视为自民党内“新世代”与高市早苗、茂木敏充、林芳正等“老壮派”之间的争夺。 近些年来,日本国内民粹主义政治势力崛起,大量选票从自民党流向民粹右翼政党。在此过程中,执政的自民党被贴上“年迈”的标签。在国会参议院选举惨败、现任首相石破茂无力扭转执政党民意颓势的背景下,这次总裁选举成为自民党能否实现“世代交替”进而给日本政坛带来“新气象”的关键一役。 不过,即便自民党想赋予这次选举“革新性”意义,世代交替恐怕仍难成为当前最关键最紧迫的议题。22日选战开启以来,候选人的施政方针宣讲主要聚焦在如何应对物价上涨和提振经济等事关民意支持率的当务之急问题上,在竭力争取自民党总裁职位的同时,也需为当选总裁和首相后提振执政支持率“提早打算”。除了日本国内经济民生问题,排在候选人议程上的另一重要课题,就是如何弥合党内分裂,重构党内团结,避免内部分歧进一步拖累自民党。在此之后,才是如何在国会执政党少数的现状下与在野党开展合作,推动预算案和法案通过等。 整合和团结自民党为何如此艰难?一个重要原因,是对自民党总裁选举结果起着举足轻重影响的党内大佬或主要派系之间颇有政治宿怨。在“黑金”丑闻等因素影响下,自民党内一度力推解散派阀,以便让这一老牌执政党告别饱受诟病的“派阀政治”。但在当前所谓的“后派阀”时期,日本国内进行选情分析时,主要依据仍是原有派阀势力分布,自民党“派阀色彩依然浓厚”。对于本次自民党总裁选举,日本国内舆论比较趋于一致的共识是,过去都曾担任过首相的菅义伟、麻生太郎和岸田文雄是当前自民党内的“造王者”。菅义伟与麻生早年同在安倍内阁时,就因政策分歧产生矛盾。岸田当年参加总裁选举导致菅义伟连任计划“流产”,两人就此形成敌对关系。 虽然本次总裁选举最终“鹿死谁手”还未可知,但目前来看,菅义伟所在派系可能延续之前的立场和选择,继续支持“把掌舵日本的重任托付给小泉”。如果最终真如民调预期的那样形成“小泉对高市”局面,岸田派可能选择政治立场相对温和的小泉。麻生派则吸取去年支持高市结果沦为党内“非主流派”的教训,至今没有明确表态,而是待价而沽,准备选择“胜马”。另外,石破茂的支持者也值得注意,他们的导向同样重要。 对于当下的自民党来说,选出一位具备足够协调和革新能力的总裁至关重要,但现实是这个目标很难达成。就政治光谱而言,高市身上带有“强硬右翼”标签,虽然她任总裁能够让党内保守派心满意足,但其激进立场和政策可能会在未来国内政策以及对外关系方面面临诸多障碍,严重拖累日本“国政”。小泉作为“新世代”和“少壮派”代表,在日本国内政坛带有一定“明星”光环,他自今年5月就任农相后致力于应对米价高涨问题,一度帮石破茂内阁挽回一定的支持率。有日媒将之称为“进次郎效应”。不过,小泉担任党内要职时间较短、国家层面政务经验不足等短板明显。 综合以上因素来看,这次总裁选举无论“老壮派”候选人还是“新世代”候选人胜出,对于自民党乃至整个日本政坛来说,可能都只是扮演某种过渡性角色。日本舆论期待的政坛“新气象”,短期仍难显现。未来日本政坛能否走出持续的动荡和混乱,既要看自民党内各派政治力量的合纵连横如何演进,还要看包括新兴极右民粹政党在内的其他政治力量到底将给日本政治带来何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