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SebYlrlPY作者:王强opinion.huanqiu.comarticle王强:国家战略锻造航母“上新”底气/e3pmub6h5/e3pr9baf6福建舰弹射三型国产战机成功的视频一经公布,就引发全世界广泛关注。这不仅是中国海军远海作战能力获得重大提升的标志性跨越,也是九三阅兵后中国军事装备处于世界一流水平的再次印证;它更是中国构建一体化战略体系和能力的最新成果,是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革命性跃升的有力证明。 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战略体系是重点,军民融合是关键。新时代人民海军近海防御远海防卫军事战略,要求海军必须突出远海作战能力建设。2011年首艘航母辽宁舰下水,2017年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下水,2022年首艘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航母福建舰下水。在军事战略牵引下,中国航母用短短十余年,走过了其他国家航母发展几十年的道路。能够创造这样的中国速度,除军事需求明确外,重要原因是航母作为军队远域作战关键平台,其发展目标、方向、路径等必须纳入国防现代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总盘子中统筹谋划。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统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型作战力量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航母发展之路,无疑是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最显著的成果写照。 融合的关键在于既要军转民,更要民参军,必须要把经济社会领域创新的最积极因素引入到实现国家战略需求当中来。航空母舰是大国重器,从统筹设计到施工建造,离不开大量军费投入和复杂技术攻关,建成的航母也不仅仅是一艘船,而是搭载先进舰载机的远海作战体系的关键支撑。因此,打造以航母为核心、以新一代舰载机为重点的蓝水海军就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预计2025年全年我国造船完工量将在5100万载重吨左右,其中就有民营企业的广泛参与。在国产航母制造、下水服役及保障的全过程中,都可以看到民营企业做出的不可或缺的贡献。这次福建舰成功“上新”,就是国家战略与民营企业一次成功的双向赋能。 中国海军首艘航母辽宁舰是引进平台,最初定位只是训练试验舰,主要解决海军没有航母的问题,同时对今后的航母发展提供借鉴性的思路和样本。山东舰是首艘国产航母,按照小步快跑原则,突破航母发展技术和舰载机适配技术瓶颈,使中国海军具备了初步的远海作战能力。而福建舰是常规动力航母,大胆采用世界最先进的电磁弹射技术,成功实现了与第五代战机歼-35和空警-600的舰机协同,使中国海军一举进入世界一流海军的发展梯队。今天我们回顾中国航母这条发展道路,会发现“立足国情和军情,在改革创新中找出路”的特点非常明显。特别是福建舰本身在设计建造过程中,有过重大技术创新突破,主要考虑之一,就是舰载机本身已经进入第五代且即将迈入第六代。因此,这一次三型战机弹射并降落成功,也实现了我们自己的舰载机体系与航空母舰平台的双向赋能。很明显,中国航母走的是自己的发展道路,有借鉴但不盲从,立足实际大胆创新,通过向重点领域聚焦用力,以点带面推动整体水平提升,这就是此次“上新”告诉我们的最大成功经验。 需求牵引、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战略资源配置得以找到核心锚点。福建舰将来入役,将使海军远海作战能力延伸至第二岛链,而舰载机当中的隐形战斗机、重型战斗机,加上先进空中预警机和电子战飞机,也使舰队攻防火力打击范围向外延伸数百公里。这些数据都有着清晰的军事斗争现实需求导向,技术实现也体现了立足国家创新体系现实基础上的前瞻性,这就最大程度避免了资源错配和技术虚耗。这里可以对照其他国家的做法:“福特”号航母号称“超级航母”,2013年下水后4年才勉强服役,到今天也没办法适配美军最先进的F-35C战斗机。这与美国军工集团利益固化有关,各种政军商之间的“旋转门”完全破坏了创新生态,它也来自自由市场经济的结构性缺陷。 福建舰成功“上新”启示我们,国防科技发展必须以明确的战略需求为牵引,以统筹发展突破协同壁垒,以市场活力激发创新动能。这种清晰的一体化战略体系和战略能力发展道路,既可以超越计划经济的单一资源配置模式,也避免了自由市场经济的混乱与盲目,是可以成为发展中国家实现国防科技自主的一种路径借鉴。(作者是国家安全战略研究学者)175873950099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5875489909011[]{"email":"liyutong@huanqiu.com","name":"李雨童"}
福建舰弹射三型国产战机成功的视频一经公布,就引发全世界广泛关注。这不仅是中国海军远海作战能力获得重大提升的标志性跨越,也是九三阅兵后中国军事装备处于世界一流水平的再次印证;它更是中国构建一体化战略体系和能力的最新成果,是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革命性跃升的有力证明。 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战略体系是重点,军民融合是关键。新时代人民海军近海防御远海防卫军事战略,要求海军必须突出远海作战能力建设。2011年首艘航母辽宁舰下水,2017年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下水,2022年首艘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航母福建舰下水。在军事战略牵引下,中国航母用短短十余年,走过了其他国家航母发展几十年的道路。能够创造这样的中国速度,除军事需求明确外,重要原因是航母作为军队远域作战关键平台,其发展目标、方向、路径等必须纳入国防现代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总盘子中统筹谋划。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统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型作战力量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航母发展之路,无疑是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最显著的成果写照。 融合的关键在于既要军转民,更要民参军,必须要把经济社会领域创新的最积极因素引入到实现国家战略需求当中来。航空母舰是大国重器,从统筹设计到施工建造,离不开大量军费投入和复杂技术攻关,建成的航母也不仅仅是一艘船,而是搭载先进舰载机的远海作战体系的关键支撑。因此,打造以航母为核心、以新一代舰载机为重点的蓝水海军就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预计2025年全年我国造船完工量将在5100万载重吨左右,其中就有民营企业的广泛参与。在国产航母制造、下水服役及保障的全过程中,都可以看到民营企业做出的不可或缺的贡献。这次福建舰成功“上新”,就是国家战略与民营企业一次成功的双向赋能。 中国海军首艘航母辽宁舰是引进平台,最初定位只是训练试验舰,主要解决海军没有航母的问题,同时对今后的航母发展提供借鉴性的思路和样本。山东舰是首艘国产航母,按照小步快跑原则,突破航母发展技术和舰载机适配技术瓶颈,使中国海军具备了初步的远海作战能力。而福建舰是常规动力航母,大胆采用世界最先进的电磁弹射技术,成功实现了与第五代战机歼-35和空警-600的舰机协同,使中国海军一举进入世界一流海军的发展梯队。今天我们回顾中国航母这条发展道路,会发现“立足国情和军情,在改革创新中找出路”的特点非常明显。特别是福建舰本身在设计建造过程中,有过重大技术创新突破,主要考虑之一,就是舰载机本身已经进入第五代且即将迈入第六代。因此,这一次三型战机弹射并降落成功,也实现了我们自己的舰载机体系与航空母舰平台的双向赋能。很明显,中国航母走的是自己的发展道路,有借鉴但不盲从,立足实际大胆创新,通过向重点领域聚焦用力,以点带面推动整体水平提升,这就是此次“上新”告诉我们的最大成功经验。 需求牵引、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战略资源配置得以找到核心锚点。福建舰将来入役,将使海军远海作战能力延伸至第二岛链,而舰载机当中的隐形战斗机、重型战斗机,加上先进空中预警机和电子战飞机,也使舰队攻防火力打击范围向外延伸数百公里。这些数据都有着清晰的军事斗争现实需求导向,技术实现也体现了立足国家创新体系现实基础上的前瞻性,这就最大程度避免了资源错配和技术虚耗。这里可以对照其他国家的做法:“福特”号航母号称“超级航母”,2013年下水后4年才勉强服役,到今天也没办法适配美军最先进的F-35C战斗机。这与美国军工集团利益固化有关,各种政军商之间的“旋转门”完全破坏了创新生态,它也来自自由市场经济的结构性缺陷。 福建舰成功“上新”启示我们,国防科技发展必须以明确的战略需求为牵引,以统筹发展突破协同壁垒,以市场活力激发创新动能。这种清晰的一体化战略体系和战略能力发展道路,既可以超越计划经济的单一资源配置模式,也避免了自由市场经济的混乱与盲目,是可以成为发展中国家实现国防科技自主的一种路径借鉴。(作者是国家安全战略研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