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WmgAH5orb作者:李子昕opinion.huanqiu.comarticle李子昕:美欧正将伊核问题引向死胡同/e3pmub6h5/e3pr9baf6近日,联合国安理会未能通过有关延长对伊朗制裁豁免的决议草案,导致“快速恢复制裁”机制正式启动,2006年至2010年间安理会通过的6份涉及对伊制裁的决议重新生效。这标志着伊核协议框架下的一次重大对伊政策转折,其背后的合法性与潜在影响受到多方质疑。 表面上看,美欧国家宣称这是执行伊核协议赋予的权利,旨在回应伊朗在核活动上的“重大违规”,如铀浓缩库存超标和限制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核查员访问。但深入剖析,这一行动的法理基础并不牢固。美国早在2018年就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并采取极限施压措施全面恢复对伊制裁,这已破坏了协议的互惠原则。英、法、德等欧洲三国虽名义上仍在协议之内,但多年来在美国的二级制裁压力下,未能有效履行经济承诺。尽管欧洲为规避制裁影响曾推出针对伊朗的“贸易结算支持机制”(INSTEX),但相关机制形同虚设,伊朗经济也在西方制裁下加速恶化。有观点认为,欧洲的“绥靖”态度本质上是对美国政策的默许,而非对协议的忠诚。此外,美国和欧洲三国口中伊朗违反伊核协议的“罪证”,部分是伊朗出于反制美欧未遵守伊核协议义务并给伊朗造成实际损失而采取的反制措施,并且伊朗也明确表示相关措施是“可逆的”。即便如此,欧洲三国仍然坚称,伊朗因“违规”必须接受惩罚。 所谓“快速恢复制裁”机制,是根据2015年伊核协议,协议签署国在伊朗“严重不遵守协议时”,可借此快速重启此前被中止的联合国制裁。根据该机制,由协议签署国向联合国安理会正式提交启动“快速恢复制裁”机制的动议,自动议提交后,安理会有30天时间审议并通过“延续制裁豁免”决议。如果决议未能通过,那么在伊核协议签署前联合国对伊朗的制裁将会被自动激活。该机制赋予了伊核协议有关六方极高的对伊朗限制权力。之所以这一机制此前未被滥用,是因为此机制的触发就意味着伊核协议在实践层面被全面推翻。长期以来,各方都忌惮于该机制的严重后果,并且普遍认为启动这一机制应当基于广泛共识和充分的外交沟通。 然而在今年9月初,欧洲三国在与伊朗磋商未果后,选择启动“快速恢复制裁”机制,这一做法并未基于协议签署国的共识,国际社会也就此时恢复对伊制裁存在重大意见分歧。按制度设计初衷,“快速恢复制裁”机制本应是维护核不扩散体系的一道稳压阀,但在许多人看来,目前这一制度被滥用成了西方对伊朗进行“极限施压”的筹码。因此,虽然欧洲三国明确表示恢复制裁并不意味着与伊朗外交谈判大门的关闭,但在伊朗看来,此举更像是美欧假借安理会决议之名,对伊朗实施“单边制裁”,更不是推动谈判之举。这种“强迫行为”不仅缺乏道德和法理支撑,还将国际社会置于尴尬境地:一方面,部分国家如果仍需与伊朗开展贸易,将不得不规避制裁;另一方面,全球金融机构和企业为避免触犯联合国决议以及美欧二级制裁,将被迫减少与伊朗互动,加剧伊朗困境,而这也凸显了美欧政策的霸道本质。 制裁的“复活”如同一记重锤,砸碎了伊核问题本已摇摇欲坠的谈判之窗。2015年签署的伊核协议将于今年10月失效,国际社会本寄望今年上半年的美伊核谈判能为延续以政治方式解决伊核问题带来新契机,但6月份美国对伊朗核设施的军事打击几乎堵死了通过谈判解决问题的路。欧洲本可以替代美国扮演相对理性的对话角色,但如今的作为进一步削弱了伊朗与西方之间本就所剩无几的信任。伊朗外长阿拉格齐在此次联合国大会期间强调,“快速恢复制裁”机制将破坏任何外交努力。 美欧与伊朗的对抗升级已成定局。让伊朗愤怒的并不只是“恢复”的制裁,因为这些曾经的联合国决议所规定的制裁内容主要聚焦核扩散、武器贸易和金融限制,不涉及伊朗的整体经济与贸易,甚至说,美国在特朗普第一任期时施加的对伊单边制裁,其涵盖领域以及制裁的严苛程度和深远影响远高于联合国制裁。此次伊朗之所以如此愤怒反对“恢复制裁”,其实是“尊严之争”,是与西方就伊核危机延宕至今因果经纬的“叙事之争”。 未来伊核问题走向笼罩在迷雾中。由于“制裁恢复”,伊朗前不久与国际原子能机构新签订的协议危若累卵,伊朗与西方的谈判也遥遥无期,国际多边合作面临重重阻碍。通过外交磋商避免军事对抗是当务之急,但美欧的极限施压显然忽略了这一路径。目前,伊核问题或滑向“无协议”状态:伊朗维持着“核门槛”能力,美欧诉诸军事威慑,以色列明确威胁使用武力,危机升级风险如利剑般高悬。美欧的强硬姿态,非但未能化解危机,反倒将外交推向绝路,或将引发更为激烈的地缘政治对抗。(作者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1759169510324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5918598869011[]{"email":"liyutong@huanqiu.com","name":"李雨童"}
近日,联合国安理会未能通过有关延长对伊朗制裁豁免的决议草案,导致“快速恢复制裁”机制正式启动,2006年至2010年间安理会通过的6份涉及对伊制裁的决议重新生效。这标志着伊核协议框架下的一次重大对伊政策转折,其背后的合法性与潜在影响受到多方质疑。 表面上看,美欧国家宣称这是执行伊核协议赋予的权利,旨在回应伊朗在核活动上的“重大违规”,如铀浓缩库存超标和限制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核查员访问。但深入剖析,这一行动的法理基础并不牢固。美国早在2018年就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并采取极限施压措施全面恢复对伊制裁,这已破坏了协议的互惠原则。英、法、德等欧洲三国虽名义上仍在协议之内,但多年来在美国的二级制裁压力下,未能有效履行经济承诺。尽管欧洲为规避制裁影响曾推出针对伊朗的“贸易结算支持机制”(INSTEX),但相关机制形同虚设,伊朗经济也在西方制裁下加速恶化。有观点认为,欧洲的“绥靖”态度本质上是对美国政策的默许,而非对协议的忠诚。此外,美国和欧洲三国口中伊朗违反伊核协议的“罪证”,部分是伊朗出于反制美欧未遵守伊核协议义务并给伊朗造成实际损失而采取的反制措施,并且伊朗也明确表示相关措施是“可逆的”。即便如此,欧洲三国仍然坚称,伊朗因“违规”必须接受惩罚。 所谓“快速恢复制裁”机制,是根据2015年伊核协议,协议签署国在伊朗“严重不遵守协议时”,可借此快速重启此前被中止的联合国制裁。根据该机制,由协议签署国向联合国安理会正式提交启动“快速恢复制裁”机制的动议,自动议提交后,安理会有30天时间审议并通过“延续制裁豁免”决议。如果决议未能通过,那么在伊核协议签署前联合国对伊朗的制裁将会被自动激活。该机制赋予了伊核协议有关六方极高的对伊朗限制权力。之所以这一机制此前未被滥用,是因为此机制的触发就意味着伊核协议在实践层面被全面推翻。长期以来,各方都忌惮于该机制的严重后果,并且普遍认为启动这一机制应当基于广泛共识和充分的外交沟通。 然而在今年9月初,欧洲三国在与伊朗磋商未果后,选择启动“快速恢复制裁”机制,这一做法并未基于协议签署国的共识,国际社会也就此时恢复对伊制裁存在重大意见分歧。按制度设计初衷,“快速恢复制裁”机制本应是维护核不扩散体系的一道稳压阀,但在许多人看来,目前这一制度被滥用成了西方对伊朗进行“极限施压”的筹码。因此,虽然欧洲三国明确表示恢复制裁并不意味着与伊朗外交谈判大门的关闭,但在伊朗看来,此举更像是美欧假借安理会决议之名,对伊朗实施“单边制裁”,更不是推动谈判之举。这种“强迫行为”不仅缺乏道德和法理支撑,还将国际社会置于尴尬境地:一方面,部分国家如果仍需与伊朗开展贸易,将不得不规避制裁;另一方面,全球金融机构和企业为避免触犯联合国决议以及美欧二级制裁,将被迫减少与伊朗互动,加剧伊朗困境,而这也凸显了美欧政策的霸道本质。 制裁的“复活”如同一记重锤,砸碎了伊核问题本已摇摇欲坠的谈判之窗。2015年签署的伊核协议将于今年10月失效,国际社会本寄望今年上半年的美伊核谈判能为延续以政治方式解决伊核问题带来新契机,但6月份美国对伊朗核设施的军事打击几乎堵死了通过谈判解决问题的路。欧洲本可以替代美国扮演相对理性的对话角色,但如今的作为进一步削弱了伊朗与西方之间本就所剩无几的信任。伊朗外长阿拉格齐在此次联合国大会期间强调,“快速恢复制裁”机制将破坏任何外交努力。 美欧与伊朗的对抗升级已成定局。让伊朗愤怒的并不只是“恢复”的制裁,因为这些曾经的联合国决议所规定的制裁内容主要聚焦核扩散、武器贸易和金融限制,不涉及伊朗的整体经济与贸易,甚至说,美国在特朗普第一任期时施加的对伊单边制裁,其涵盖领域以及制裁的严苛程度和深远影响远高于联合国制裁。此次伊朗之所以如此愤怒反对“恢复制裁”,其实是“尊严之争”,是与西方就伊核危机延宕至今因果经纬的“叙事之争”。 未来伊核问题走向笼罩在迷雾中。由于“制裁恢复”,伊朗前不久与国际原子能机构新签订的协议危若累卵,伊朗与西方的谈判也遥遥无期,国际多边合作面临重重阻碍。通过外交磋商避免军事对抗是当务之急,但美欧的极限施压显然忽略了这一路径。目前,伊核问题或滑向“无协议”状态:伊朗维持着“核门槛”能力,美欧诉诸军事威慑,以色列明确威胁使用武力,危机升级风险如利剑般高悬。美欧的强硬姿态,非但未能化解危机,反倒将外交推向绝路,或将引发更为激烈的地缘政治对抗。(作者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