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WmmuF3PH6作者:逄锦华opinion.huanqiu.comarticle逄锦华:中国经济韧性赢得外资“提前布局”/e3pmub6h5/e3pr9baf6全球资本的流向,素来被视为经济信心的“晴雨表”。近期,一系列数据清晰勾勒出国际资本的“东进”之势:国际金融协会(IIF)报告显示,8月外国投资者向新兴市场净投入近450亿美元,创近一年新高,其中流入中国市场的资金占据绝对大头,仅股票与债券合计净流入便达约390亿美元。全球资金流向监测机构EPFR数据显示,主动配置型外资已连续数周净流入A股,持续时长为2024年以来之最。彭博社也观察到,全球资金正加速回流中国市场,中国股市年内市值增长高达2.7万亿美元,外资对A股的兴趣已攀升至近年来最高水平。 这一轮资本汇聚中国,是一场“信心回归”。它所锚定的,是中国经济在风浪中展现出的宏观稳定性、政策连续性与产业升级的确定性。过去一年多来,国际上不乏刻意唱衰中国经济的杂音。然而,事实胜于雄辩。中国不仅顶住了外部需求收缩、地缘政治冲突等多重压力,更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稳步前行。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技术“新三样”出口持续领跑全球;人工智能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生物制造等前沿领域创新突破不断,这一切的背后,是中国一贯坚持的稳健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是精准有力的宏观调控,以“组合拳”稳定预期、提振信心;更是持续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高水平对外开放,为经济肌体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正是这种可预期、可持续的政策定力,构筑了外资“敢投”“愿投”的坚实基础,使其穿透短期迷雾,看到长期价值。 尤为关键的是,此轮外资流入的逻辑已悄然变革。过去,国际资本多聚焦于美股上市的中概股或传统周期行业,投资行为带有较强的“外围性”与“替代性”。如今,其目光已深入A股腹地,尤其关注AI、半导体、新消费等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硬科技与新经济板块。正如摩根士丹利所指出,许多细分赛道中国企业已居全球领先地位,国际资本若想参与新一轮产业革命,就必须深入中国市场,抢占“一席之地”。这表明,外资的选择已从“估值套利”转向“成长共享”,从“被动配置”转向“主动拥抱”。它们不再追求价值“抄底”,而是对中国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创造的长期增长红利“提前布局”。 但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的外资涌入潮,仍处于“起步阶段”。尽管投资意愿高涨,许多海外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理解尚不充分,尤其对于宏观调控上的理解不同。由于外部宣传,部分外资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政府干预力度和法律透明度尚且心存疑虑。同时,跨境投资的便利性、信息披露的透明度、部分行业的准入壁垒等问题依然存在,呼吁港股24小时交易、取消T+1、允许市场做空等改革也在逐渐被相关部门审视。这提醒我们,吸引和留住长期资本,不能止步于一时的热情,而需在制度型开放上持续发力,要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设,强化证券市场产品创新和监管方式迭代,以外资投资市场准入的进一步开放和逐渐完善的资金退出机制,使外资从“愿意来”转化为“留得住、发展好”。 更重要的是,这一轮全球资本重估中国资产,其深层动因在于对“确定性”的渴求。当保护主义逆流扰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时,中国始终高举多边主义旗帜,坚定维护自由贸易,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互联互通,到全球发展倡议聚焦共同繁荣,中国以实际行动为全球经济注入稳定性。国际资本流向中国,不仅是看好14亿人口大市场的潜力,更是对中国作为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的角色认同。 外资的“用脚投票”,正是对这一历史趋势最真实的注解——他们选择的不只是一个市场,更是一个稳定、可信、充满希望的发展共同体。随着中国经济进一步复苏,企业创新能力持续释放,盈利增长逐步兑现,叠加“反内卷”、促消费、稳楼市等一系列政策效应显现,中国市场对全球资本的吸引力有望进一步增强。这不仅是金融强国建设的成就展示,更是发展模式与发展信心的胜利。(作者是宏观经济研究员)1759169692798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5918597529211[]{"email":"liyutong@huanqiu.com","name":"李雨童"}
全球资本的流向,素来被视为经济信心的“晴雨表”。近期,一系列数据清晰勾勒出国际资本的“东进”之势:国际金融协会(IIF)报告显示,8月外国投资者向新兴市场净投入近450亿美元,创近一年新高,其中流入中国市场的资金占据绝对大头,仅股票与债券合计净流入便达约390亿美元。全球资金流向监测机构EPFR数据显示,主动配置型外资已连续数周净流入A股,持续时长为2024年以来之最。彭博社也观察到,全球资金正加速回流中国市场,中国股市年内市值增长高达2.7万亿美元,外资对A股的兴趣已攀升至近年来最高水平。 这一轮资本汇聚中国,是一场“信心回归”。它所锚定的,是中国经济在风浪中展现出的宏观稳定性、政策连续性与产业升级的确定性。过去一年多来,国际上不乏刻意唱衰中国经济的杂音。然而,事实胜于雄辩。中国不仅顶住了外部需求收缩、地缘政治冲突等多重压力,更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稳步前行。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技术“新三样”出口持续领跑全球;人工智能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生物制造等前沿领域创新突破不断,这一切的背后,是中国一贯坚持的稳健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是精准有力的宏观调控,以“组合拳”稳定预期、提振信心;更是持续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高水平对外开放,为经济肌体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正是这种可预期、可持续的政策定力,构筑了外资“敢投”“愿投”的坚实基础,使其穿透短期迷雾,看到长期价值。 尤为关键的是,此轮外资流入的逻辑已悄然变革。过去,国际资本多聚焦于美股上市的中概股或传统周期行业,投资行为带有较强的“外围性”与“替代性”。如今,其目光已深入A股腹地,尤其关注AI、半导体、新消费等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硬科技与新经济板块。正如摩根士丹利所指出,许多细分赛道中国企业已居全球领先地位,国际资本若想参与新一轮产业革命,就必须深入中国市场,抢占“一席之地”。这表明,外资的选择已从“估值套利”转向“成长共享”,从“被动配置”转向“主动拥抱”。它们不再追求价值“抄底”,而是对中国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创造的长期增长红利“提前布局”。 但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的外资涌入潮,仍处于“起步阶段”。尽管投资意愿高涨,许多海外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理解尚不充分,尤其对于宏观调控上的理解不同。由于外部宣传,部分外资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政府干预力度和法律透明度尚且心存疑虑。同时,跨境投资的便利性、信息披露的透明度、部分行业的准入壁垒等问题依然存在,呼吁港股24小时交易、取消T+1、允许市场做空等改革也在逐渐被相关部门审视。这提醒我们,吸引和留住长期资本,不能止步于一时的热情,而需在制度型开放上持续发力,要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设,强化证券市场产品创新和监管方式迭代,以外资投资市场准入的进一步开放和逐渐完善的资金退出机制,使外资从“愿意来”转化为“留得住、发展好”。 更重要的是,这一轮全球资本重估中国资产,其深层动因在于对“确定性”的渴求。当保护主义逆流扰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时,中国始终高举多边主义旗帜,坚定维护自由贸易,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互联互通,到全球发展倡议聚焦共同繁荣,中国以实际行动为全球经济注入稳定性。国际资本流向中国,不仅是看好14亿人口大市场的潜力,更是对中国作为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的角色认同。 外资的“用脚投票”,正是对这一历史趋势最真实的注解——他们选择的不只是一个市场,更是一个稳定、可信、充满希望的发展共同体。随着中国经济进一步复苏,企业创新能力持续释放,盈利增长逐步兑现,叠加“反内卷”、促消费、稳楼市等一系列政策效应显现,中国市场对全球资本的吸引力有望进一步增强。这不仅是金融强国建设的成就展示,更是发展模式与发展信心的胜利。(作者是宏观经济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