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eDyjqij3r作者:周秋君opinion.huanqiu.comarticle周秋君:总理“闪辞”后,马克龙如何破局/e3pmub6h5/e3pr9baf610月6日,法国总理勒科尔尼向总统马克龙递交辞呈。这位马克龙第二个总统任期内的第五位总理,以上任27天、政府存续时长仅14小时的纪录,强化了国际舆论中法国“短命政府”形象,也让这个欧洲大国陷入新一轮政治漩涡。法国内外都在议论,这场危机看似是执政党与反对派的权力博弈,实则反映出法国政治生态从制度设计到经济民生凸显多重问题的叠加困境,多方认为这已让法国政局陷入“换谁都难破局”的状态。 法国政府频繁变动的独特性,恰恰植根于第五共和国的制度设计本身。为彰显“真正的民主”,法国采用“比例代表制+两轮选举制”的复合模式:前者以席位数与得票率挂钩,旨在保障大小政党都能获得参政空间,却也因此为议会碎片化埋下伏笔;后者通过两轮投票筛选候选人,初衷是防范极端势力,却在实践中沦为了“程序正义”的博弈工具。2024年议会选举中,马克龙为阻止极右翼国民联盟胜选,在两轮投票间仓促推动策略性结盟,虽暂时压制了极端势力,却也让政治格局进一步碎片化。如今各党派已将这种“结盟博弈”视作常规操作,议会内三分天下、势均力敌的格局,大大挤压了派别之间的信任与妥协空间。政府沦为各派争夺权力的筹码,“短命”成了制度运行的“常态”。 而制度因素之外,经济竞争力下滑与社会认同危机的双重推动导致“换谁都无法解决问题”。自2009年欧债危机以来,法国受产业空心化拖累,全球竞争力走低,中产阶级在全球化中享有的红利不断缩水,高福利制度改革又直接触碰民众切身利益,导致民众对政府与建制机器的不满日益积累。与此同时,法国内部族群融合难题愈发尖锐,穆斯林与犹太人群体引发的移民、安全与融入问题,在新的国际背景下更趋复杂。马克龙政府曾试图收紧移民政策,却遭到左翼“违背人权”的指责;放宽政策又被极右翼攻击“出卖法国身份”,这种政策摇摆让民众对于政府的不信任感日趋增强,也让新一届政府上任后难以在移民问题上找到平衡点,最终只能在各方压力下草草收场,由此又催生出更加严重的身份认同危机。这些隐藏在制度背后的问题,与民生、安全、环保等现实议题交织,不断将社会矛盾引向政治领域。无论谁出任总理,都既要面对议会碎片化的掣肘,又要应对民众对经济民生的不满。多届政府无力推动有效改革,沦为政治危机的“牺牲品”。 面对政治困局,马克龙的可选项并不多。主动辞职不仅为他本人坚决否定,法国宪法对弹劾总统的严格程序也让这一路径自1974年以来从未有过先例;再度任命总理更是两难:若选自身阵营人选,反对派将直接以“总统垄断行政权力、违背权力制衡原则”为由进行抵制,法案推进根本无从谈起;若从反对派中挑选,又难以在经济改革、移民政策等核心议题上达成共识。权力分享看似能打破僵局,实则不过是将矛盾从“政府更迭”转移到执政团队内部的持续内耗,无法解决根源问题。解散议会是另一种可能,法国宪法规定,距离2024年议会选举已超过一年,总统有权再次解散议会,但这一操作仍有可能让议会再度陷入无多数席位的困境,甚至让极右翼势力进一步扩张。然而即便如此,解散议会或许仍是马克龙最可能打出的一张牌,这至少能够暂时刷新法国当前的政治气候,让政治力量重新洗牌,但客观看也难以触及危机根源。 这场政治动荡的外溢效应已经迅速显现。在勒科尔尼辞职当日,巴黎证券交易所的CAC40指数(涵盖法国40家头部上市公司)下跌2个百分点;国际评级机构对法国的信心持续下滑,核心原因包括政治不确定性与社会紧张局势直接削弱了法国推进改革、修复公共财政的能力。而在欧盟层面,法国政府的频繁变动也必然会引发盟友的担忧。作为欧盟外交领域的关键领导者,马克龙深陷国内政治,恐将导致欧盟在当前复杂地缘政治环境下的危机应对能力进一步弱化。(作者是上海政法学院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1759944141413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5996530611011[]{"email":"liyutong@huanqiu.com","name":"李雨童"}
10月6日,法国总理勒科尔尼向总统马克龙递交辞呈。这位马克龙第二个总统任期内的第五位总理,以上任27天、政府存续时长仅14小时的纪录,强化了国际舆论中法国“短命政府”形象,也让这个欧洲大国陷入新一轮政治漩涡。法国内外都在议论,这场危机看似是执政党与反对派的权力博弈,实则反映出法国政治生态从制度设计到经济民生凸显多重问题的叠加困境,多方认为这已让法国政局陷入“换谁都难破局”的状态。 法国政府频繁变动的独特性,恰恰植根于第五共和国的制度设计本身。为彰显“真正的民主”,法国采用“比例代表制+两轮选举制”的复合模式:前者以席位数与得票率挂钩,旨在保障大小政党都能获得参政空间,却也因此为议会碎片化埋下伏笔;后者通过两轮投票筛选候选人,初衷是防范极端势力,却在实践中沦为了“程序正义”的博弈工具。2024年议会选举中,马克龙为阻止极右翼国民联盟胜选,在两轮投票间仓促推动策略性结盟,虽暂时压制了极端势力,却也让政治格局进一步碎片化。如今各党派已将这种“结盟博弈”视作常规操作,议会内三分天下、势均力敌的格局,大大挤压了派别之间的信任与妥协空间。政府沦为各派争夺权力的筹码,“短命”成了制度运行的“常态”。 而制度因素之外,经济竞争力下滑与社会认同危机的双重推动导致“换谁都无法解决问题”。自2009年欧债危机以来,法国受产业空心化拖累,全球竞争力走低,中产阶级在全球化中享有的红利不断缩水,高福利制度改革又直接触碰民众切身利益,导致民众对政府与建制机器的不满日益积累。与此同时,法国内部族群融合难题愈发尖锐,穆斯林与犹太人群体引发的移民、安全与融入问题,在新的国际背景下更趋复杂。马克龙政府曾试图收紧移民政策,却遭到左翼“违背人权”的指责;放宽政策又被极右翼攻击“出卖法国身份”,这种政策摇摆让民众对于政府的不信任感日趋增强,也让新一届政府上任后难以在移民问题上找到平衡点,最终只能在各方压力下草草收场,由此又催生出更加严重的身份认同危机。这些隐藏在制度背后的问题,与民生、安全、环保等现实议题交织,不断将社会矛盾引向政治领域。无论谁出任总理,都既要面对议会碎片化的掣肘,又要应对民众对经济民生的不满。多届政府无力推动有效改革,沦为政治危机的“牺牲品”。 面对政治困局,马克龙的可选项并不多。主动辞职不仅为他本人坚决否定,法国宪法对弹劾总统的严格程序也让这一路径自1974年以来从未有过先例;再度任命总理更是两难:若选自身阵营人选,反对派将直接以“总统垄断行政权力、违背权力制衡原则”为由进行抵制,法案推进根本无从谈起;若从反对派中挑选,又难以在经济改革、移民政策等核心议题上达成共识。权力分享看似能打破僵局,实则不过是将矛盾从“政府更迭”转移到执政团队内部的持续内耗,无法解决根源问题。解散议会是另一种可能,法国宪法规定,距离2024年议会选举已超过一年,总统有权再次解散议会,但这一操作仍有可能让议会再度陷入无多数席位的困境,甚至让极右翼势力进一步扩张。然而即便如此,解散议会或许仍是马克龙最可能打出的一张牌,这至少能够暂时刷新法国当前的政治气候,让政治力量重新洗牌,但客观看也难以触及危机根源。 这场政治动荡的外溢效应已经迅速显现。在勒科尔尼辞职当日,巴黎证券交易所的CAC40指数(涵盖法国40家头部上市公司)下跌2个百分点;国际评级机构对法国的信心持续下滑,核心原因包括政治不确定性与社会紧张局势直接削弱了法国推进改革、修复公共财政的能力。而在欧盟层面,法国政府的频繁变动也必然会引发盟友的担忧。作为欧盟外交领域的关键领导者,马克龙深陷国内政治,恐将导致欧盟在当前复杂地缘政治环境下的危机应对能力进一步弱化。(作者是上海政法学院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