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eE1mYOZWS作者:金准opinion.huanqiu.comarticle金准:科幻正打开旅游的时空尺度/e3pmub6h5/e3pr9baf6每逢节假日,我们已经习惯于讨论那些涌向田野乡村、名山大川与历史古都的人潮。然而,在这些熟悉的风景之外,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正在兴起,其不以悠久的历史或壮丽的自然取胜,而是凭借对未来的大胆想象,吸引着人们前去探访。从戈壁深处的“火星营地”到工业遗存改造的体验空间,科幻,这个曾经局限于书页和银幕的题材,正以一种值得关注的姿态,打开旅游的时空尺度。 传统旅游的魅力,源于空间的转换——从我们熟悉的环境,去往一个“异地”。千百年来,无论是徐霞客的壮游,还是现代人的休闲度假,其行为都基于地理坐标的变更。然而,科幻的介入,正在为旅游注入一个富有启发性的新维度:时间。我们旅游的目的,可以不仅是抵达一个不同的地方,更是为了体验一个“不同的时间”——无论是遥远的未来、另一个星球的纪元,还是平行宇宙中的别样现实。 科幻让旅游不再局限于物理空间上的“远方”,而是拓展为时空尺度上的漫游。这听起来或许抽象,但它正化为具体的体验,发生在中国的土地上。当游客踏入青海冷湖的“火星营地”,他们在心理上抵达的目的地,已非柴达木盆地,而是那颗红色星球。他们体验的,不仅是戈壁的苍凉(空间),更是作为“星际探险者”的某个未来时刻(时间)。地理景观在此刻成为一块画布,因由科幻产生的想象力在上面描绘出特定时空的图景。在这种融合过程中,资源和空间的利用可能性,因为新科技的注入而打开。 多数产业的革新,往往离不开新消费力量的驱动。科幻文旅的兴起,与“Z世代”乃至更年轻群体的偏好有着密切联系。他们成长于一个信息丰沛、虚拟与现实高度交融的时代,天然对沉浸、互动、个性化的体验怀有浓厚兴趣。对于他们而言,旅游早已不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打卡,而是生活方式的延伸和文化身份的认同。他们有自己钟爱的科幻故事,愿意为自己热爱的IP消费,也乐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新奇的体验。 洞悉这一趋势,我们看到了北京首钢园的科幻探索。昔日的钢铁巨人,如今在SoReal乐园里,通过VR、AR等技术,将硬核的工业遗存与前卫的科幻体验巧妙融合。游客在此穿梭于现实与虚拟之间,这种时空错位感,本身就构成独特的吸引力。同样的,北京环球影城里的未来水世界,可以让观众亲身体验来自未来的陌生而熟悉的故事。类似这样的创新玩法,正在丰富我们对于“好玩”的理解。 如果说上述案例还停留在项目层面,那么更值得关注的,是科幻作为一种文化触媒,开始在更宏观的区域发展层面扮演起角色。成都,这座素有“科幻之都”美誉的城市,在成功举办世界科幻大会后,正致力于将这张文化名片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实体引擎,成都科幻馆等不仅是新的旅游景点,更是城市创新活力与未来想象力的象征。在上海奉贤新城,在水一方科幻馆以其如天外来物般的建筑语言,成为区域文化地标。这些实践表明,科幻文旅的格局已经超越单一的景区概念。它可以成为盘活存量工业遗存的钥匙,可以为新城建设注入文化内涵,更可以联动影视、游戏、设计等一系列创意产业,形成一个更为立体的产业生态。科幻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生态体系”,一种讲述未来故事、吸引未来人才的有效媒介。 “科幻热”能否长久,流量是否能沉淀为产业,最终要取决于想象力创造性转化的力度,取决于内容持续导入机制的建立。产业的兴旺,不仅需要有市场的启动力,更需要文化的固着力。科幻文旅好不好,在于能否找到让市场接受的讲好未来故事的方式,科幻文旅的出圈,来自于文化多维度、多场域的加工和附着。流量是产业兴旺的起点,只有让想象力成为可持续的生产力,才能够形成稳固的发展基石。 科幻文旅是一场关于未来想象的“基建工程”,那些在百年钢筋水泥中穿梭的数字粒子、那些在红色砂砾上留下的“宇航员”脚印、那些凭一个IP就足以解锁的城市秘境,都在印证一个道理:风景可能会看腻,但沉浸在一个特殊故事里的体验,永不过时。科幻为文旅产业带来的,不止于几个主题园区,更是一套关于内容创新、体验升级和价值再造的思路。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这个时代对未来的向往与探索。当然,这条路也面临挑战,如何找到更引人入胜的关乎未来的叙事方式,让故事的内核与科技的外壳有机结合,仍需业界不断探索。但一个清晰的趋势已经浮现:想象力的价值,正在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加以审视。而这,或许是中国文旅产业走向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秘书长)1759944223992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5996527109011[]{"email":"liyutong@huanqiu.com","name":"李雨童"}
每逢节假日,我们已经习惯于讨论那些涌向田野乡村、名山大川与历史古都的人潮。然而,在这些熟悉的风景之外,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正在兴起,其不以悠久的历史或壮丽的自然取胜,而是凭借对未来的大胆想象,吸引着人们前去探访。从戈壁深处的“火星营地”到工业遗存改造的体验空间,科幻,这个曾经局限于书页和银幕的题材,正以一种值得关注的姿态,打开旅游的时空尺度。 传统旅游的魅力,源于空间的转换——从我们熟悉的环境,去往一个“异地”。千百年来,无论是徐霞客的壮游,还是现代人的休闲度假,其行为都基于地理坐标的变更。然而,科幻的介入,正在为旅游注入一个富有启发性的新维度:时间。我们旅游的目的,可以不仅是抵达一个不同的地方,更是为了体验一个“不同的时间”——无论是遥远的未来、另一个星球的纪元,还是平行宇宙中的别样现实。 科幻让旅游不再局限于物理空间上的“远方”,而是拓展为时空尺度上的漫游。这听起来或许抽象,但它正化为具体的体验,发生在中国的土地上。当游客踏入青海冷湖的“火星营地”,他们在心理上抵达的目的地,已非柴达木盆地,而是那颗红色星球。他们体验的,不仅是戈壁的苍凉(空间),更是作为“星际探险者”的某个未来时刻(时间)。地理景观在此刻成为一块画布,因由科幻产生的想象力在上面描绘出特定时空的图景。在这种融合过程中,资源和空间的利用可能性,因为新科技的注入而打开。 多数产业的革新,往往离不开新消费力量的驱动。科幻文旅的兴起,与“Z世代”乃至更年轻群体的偏好有着密切联系。他们成长于一个信息丰沛、虚拟与现实高度交融的时代,天然对沉浸、互动、个性化的体验怀有浓厚兴趣。对于他们而言,旅游早已不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打卡,而是生活方式的延伸和文化身份的认同。他们有自己钟爱的科幻故事,愿意为自己热爱的IP消费,也乐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新奇的体验。 洞悉这一趋势,我们看到了北京首钢园的科幻探索。昔日的钢铁巨人,如今在SoReal乐园里,通过VR、AR等技术,将硬核的工业遗存与前卫的科幻体验巧妙融合。游客在此穿梭于现实与虚拟之间,这种时空错位感,本身就构成独特的吸引力。同样的,北京环球影城里的未来水世界,可以让观众亲身体验来自未来的陌生而熟悉的故事。类似这样的创新玩法,正在丰富我们对于“好玩”的理解。 如果说上述案例还停留在项目层面,那么更值得关注的,是科幻作为一种文化触媒,开始在更宏观的区域发展层面扮演起角色。成都,这座素有“科幻之都”美誉的城市,在成功举办世界科幻大会后,正致力于将这张文化名片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实体引擎,成都科幻馆等不仅是新的旅游景点,更是城市创新活力与未来想象力的象征。在上海奉贤新城,在水一方科幻馆以其如天外来物般的建筑语言,成为区域文化地标。这些实践表明,科幻文旅的格局已经超越单一的景区概念。它可以成为盘活存量工业遗存的钥匙,可以为新城建设注入文化内涵,更可以联动影视、游戏、设计等一系列创意产业,形成一个更为立体的产业生态。科幻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生态体系”,一种讲述未来故事、吸引未来人才的有效媒介。 “科幻热”能否长久,流量是否能沉淀为产业,最终要取决于想象力创造性转化的力度,取决于内容持续导入机制的建立。产业的兴旺,不仅需要有市场的启动力,更需要文化的固着力。科幻文旅好不好,在于能否找到让市场接受的讲好未来故事的方式,科幻文旅的出圈,来自于文化多维度、多场域的加工和附着。流量是产业兴旺的起点,只有让想象力成为可持续的生产力,才能够形成稳固的发展基石。 科幻文旅是一场关于未来想象的“基建工程”,那些在百年钢筋水泥中穿梭的数字粒子、那些在红色砂砾上留下的“宇航员”脚印、那些凭一个IP就足以解锁的城市秘境,都在印证一个道理:风景可能会看腻,但沉浸在一个特殊故事里的体验,永不过时。科幻为文旅产业带来的,不止于几个主题园区,更是一套关于内容创新、体验升级和价值再造的思路。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这个时代对未来的向往与探索。当然,这条路也面临挑战,如何找到更引人入胜的关乎未来的叙事方式,让故事的内核与科技的外壳有机结合,仍需业界不断探索。但一个清晰的趋势已经浮现:想象力的价值,正在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加以审视。而这,或许是中国文旅产业走向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