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eE49NXtvP作者:陈倩opinion.huanqiu.comarticle陈倩:破解四重困境,激发“银发动能”/e3pmub6h5/e3pr9baf6近日,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做好2025年银龄讲学计划有关实施工作的通知,计划在2025年义务教育阶段招募7000名讲学教师,以发挥退休教师专业与经验优势,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这是激发“银发动能”的一项积极实践。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银发经济正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然而,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要更多更好激活“银发动能”,需穿透“概念热”与“实践冷”之间的张力,将银发经济真正发展成为扩大内需、驱动转型的新引擎。 长期以来,银发群体被标签化为“被照料者”“弱者”等,而非具有社会价值与消费能力的“新主体”。这一认知偏差制约了相关产业投资和服务创新。事实上,随着健康水平提升和教育背景改善,中国正在崛起一批“银发青年”,尤其是55—64岁人群,他们拥有稳定收入、较强消费意愿与一定的数字素养,正逐步成为推动品质消费的重要力量。健康体检、文娱旅游等支出占比显著上升,正是这种变化的缩影。打破对银发群体的认知壁垒,关键在于重构积极老龄观与“老有所享”的价值体系。一方面,需要政策与媒体合力消解社会对老龄消费的误解;另一方面,应将银龄就业、老年教育等支持路径,与自我实现、代际共融的文化叙事有机结合。 从智能手表、跌倒感应器到远程健康平台,技术革新正不断涌入银发市场。但现实中,许多创新产品仍停留在实验室或展会上,难以真正嵌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产品复杂、使用门槛高、价格不亲民、缺乏情感连接,是当前银发科技存在的一些“适老盲点”。其原因有三:一是不少研发团队缺乏与老年人深度互动,技术逻辑与生活场景脱节;二是产品适老标准体系尚未建立,质量良莠不齐;三是商业模式单一,盈利路径不清。面对这样的技术困境,破解之道在于重塑“技术—场景—服务”的闭环。一方面,应坚持以老年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将交互体验、操作流程、感知反馈等细节做深做透;另一方面,鼓励跨领域协作,围绕慢性病管理、康复辅助、数字陪伴等典型场景开发集成化产品方案。同时,建立产品认证、用户反馈与服务跟踪机制,推动银发科技从能用向好用发展。 虽然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密集出台支持银发经济的政策文件,但从落地实践来看,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政策碎片化、部门协同不畅等问题。例如,不同部门分别负责养老服务、健康管理、文化参与、养老保险等领域,导致政策难以形成系统合力,服务体系呈现“多头供给、整合不足”的局面。另外,产业链各环节的融合度较低,缺乏整合医疗、康养、金融、教育、文旅等领域资源的平台机制。发展银发经济的过程困境,导致老年人的不少服务体验断点多、跑腿多、成本高,制约了银发经济全链条发展。因此,建议设立跨部门的银发经济协调机制或专项办公室,打通政策、数据、财政与治理通道,构建“政策协同—服务集成—基层响应”三位一体的新模式。 还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企业推出的适老产品、养老社区、健康套餐等在缺乏用户洞察的背景下,往往陷入“功能不贴心、价格难承受、产品不信任”的误区。与此同时,老年群体虽然存在大量真实需求,却因信息不畅、支付障碍、甄别能力不足等,难以形成有效购买力。这一供需错配严重影响了银发群体的消费体验。对这种供需困境的解决之道,应回归以需求为起点的服务逻辑:强化社区嵌入式平台,整合医疗、文娱、照护、金融等要素,提升一站式服务能力;构建基于“熟人信任+数字支持”的服务模式,提升服务的可及性与信任基础;发展适老产品和服务认证机制,引导优质企业进入,提升整体供给信任度与黏性。 银发经济,不只是一个新的产业赛道,更是一场关于人口结构、发展模式与文化认知的系统性重构。我们需要跳出单一部门推进的路径依赖,突破短期政策推动的惯性逻辑,构建一个面向老年人真实生活、具有人文温度与技术支撑的银发经济发展体系。如此一来,就能破除银发经济发展的多重困境,释放“银发动能”,铺展一幅人人共享、代际共融的和谐社会图景。(作者是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银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1759944287998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5996525389111[]{"email":"liyutong@huanqiu.com","name":"李雨童"}
近日,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做好2025年银龄讲学计划有关实施工作的通知,计划在2025年义务教育阶段招募7000名讲学教师,以发挥退休教师专业与经验优势,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这是激发“银发动能”的一项积极实践。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银发经济正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然而,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要更多更好激活“银发动能”,需穿透“概念热”与“实践冷”之间的张力,将银发经济真正发展成为扩大内需、驱动转型的新引擎。 长期以来,银发群体被标签化为“被照料者”“弱者”等,而非具有社会价值与消费能力的“新主体”。这一认知偏差制约了相关产业投资和服务创新。事实上,随着健康水平提升和教育背景改善,中国正在崛起一批“银发青年”,尤其是55—64岁人群,他们拥有稳定收入、较强消费意愿与一定的数字素养,正逐步成为推动品质消费的重要力量。健康体检、文娱旅游等支出占比显著上升,正是这种变化的缩影。打破对银发群体的认知壁垒,关键在于重构积极老龄观与“老有所享”的价值体系。一方面,需要政策与媒体合力消解社会对老龄消费的误解;另一方面,应将银龄就业、老年教育等支持路径,与自我实现、代际共融的文化叙事有机结合。 从智能手表、跌倒感应器到远程健康平台,技术革新正不断涌入银发市场。但现实中,许多创新产品仍停留在实验室或展会上,难以真正嵌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产品复杂、使用门槛高、价格不亲民、缺乏情感连接,是当前银发科技存在的一些“适老盲点”。其原因有三:一是不少研发团队缺乏与老年人深度互动,技术逻辑与生活场景脱节;二是产品适老标准体系尚未建立,质量良莠不齐;三是商业模式单一,盈利路径不清。面对这样的技术困境,破解之道在于重塑“技术—场景—服务”的闭环。一方面,应坚持以老年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将交互体验、操作流程、感知反馈等细节做深做透;另一方面,鼓励跨领域协作,围绕慢性病管理、康复辅助、数字陪伴等典型场景开发集成化产品方案。同时,建立产品认证、用户反馈与服务跟踪机制,推动银发科技从能用向好用发展。 虽然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密集出台支持银发经济的政策文件,但从落地实践来看,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政策碎片化、部门协同不畅等问题。例如,不同部门分别负责养老服务、健康管理、文化参与、养老保险等领域,导致政策难以形成系统合力,服务体系呈现“多头供给、整合不足”的局面。另外,产业链各环节的融合度较低,缺乏整合医疗、康养、金融、教育、文旅等领域资源的平台机制。发展银发经济的过程困境,导致老年人的不少服务体验断点多、跑腿多、成本高,制约了银发经济全链条发展。因此,建议设立跨部门的银发经济协调机制或专项办公室,打通政策、数据、财政与治理通道,构建“政策协同—服务集成—基层响应”三位一体的新模式。 还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企业推出的适老产品、养老社区、健康套餐等在缺乏用户洞察的背景下,往往陷入“功能不贴心、价格难承受、产品不信任”的误区。与此同时,老年群体虽然存在大量真实需求,却因信息不畅、支付障碍、甄别能力不足等,难以形成有效购买力。这一供需错配严重影响了银发群体的消费体验。对这种供需困境的解决之道,应回归以需求为起点的服务逻辑:强化社区嵌入式平台,整合医疗、文娱、照护、金融等要素,提升一站式服务能力;构建基于“熟人信任+数字支持”的服务模式,提升服务的可及性与信任基础;发展适老产品和服务认证机制,引导优质企业进入,提升整体供给信任度与黏性。 银发经济,不只是一个新的产业赛道,更是一场关于人口结构、发展模式与文化认知的系统性重构。我们需要跳出单一部门推进的路径依赖,突破短期政策推动的惯性逻辑,构建一个面向老年人真实生活、具有人文温度与技术支撑的银发经济发展体系。如此一来,就能破除银发经济发展的多重困境,释放“银发动能”,铺展一幅人人共享、代际共融的和谐社会图景。(作者是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银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