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iRGNbhmdx作者:马越然opinion.huanqiu.comarticle马越然:面对“悬赏报恩”,平台不应弃守底线/e3pmub6h5/e3pr9baf6日前,某自媒体账号发布的“悬赏寻找救命恩人”系列视频引发大量网民关注和讨论。然而,警方通报显示,这场持续两个月的“寻恩记”竟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摆拍骗局,最终2人被行政拘留、4人被罚款。这场闹剧不仅是对公众情感的亵渎,更再次加剧了自媒体流量崇拜下的信任危机,凸显了平台在治理虚假炒作中的责任缺失。就手段而言,这场炒作可谓费尽心机。可喜的是,在系列视频的早期,就有不少网民留言质疑其是剧本、炒作,充分显示出当前人们面对虚假炒作、剧本时更强的脱敏性和警觉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平台可以将针对虚假炒作的识别与治理责任转嫁给用户,考虑到平台“一老一小”用户的庞大规模,压实平台责任、杜绝类似现象才是治理的正道。从当初的“秦朗丢作业”到此次“悬赏报恩”,治理此类乱象,平台作为流量枢纽的角色尤为关键。但部分平台或因技术瓶颈、或因流量红利,往往治理意愿不强,背后是平台“短期流量利益”战胜“长期生态维护”的逻辑。作为重要内容提供者,炒作账号凭借套路化、戏剧化内容能快速拉动用户停留时长、提升广告收益,让平台治理时投鼠忌器,“禁言清粉”的处理结果也无法形成震慑效果,客观降低了违规成本。 事实上,随着网民媒介素养提升,“剧本炒作”的引流效果正逐渐衰减。平台应认清这一形势,主动转变激励策略,将重点从“短期流量”转向“培育长期价值”。相较于快速起号,深耕垂直领域、内容真实稳定的博主才是平台生态的“压舱石”。凭借持续优质内容积累高黏性粉丝,他们可以带来稳定的广告合作与用户留存。因此,平台应调整流量分发机制,将内容真实性、用户复购率、粉丝留存时长等长期指标纳入激励体系,对炒作账号实施流量限流、收益冻结,对优质真实内容给予推荐加权,让“真实创作”比“剧本炒作”更有回报。与此同时,平台监管必须从“事后补救”转向“事前预防+事后严惩”。此次事件表明,平台审核的识别能力依然有所不足,应通过建立“敏感剧情备案制”等方式进行提前拦截,以人工智能初审结合人工复核双重把关。同时,对确认虚假炒作的账号,事后处理更需突破“禁言清粉”的局限,不仅要永久封禁,还应追回其通过虚假内容获得的广告收益、直播打赏,甚至将违规主体纳入行业黑名单,实现“一次违规,全域受限”才能彰显“零容忍”的态度。平台的规则理应指向一种价值观:流量不是洪水猛兽,但流量的底色必须是真实。一方面,斩断“虚假变现”的利益链条,坚守道德底线与平台责任,守护信任边界;另一方面,也要明确“恶意炒作”与“正常创意”的边界,建立创作者扶持计划、完善内容容错机制等方式,为真实、创意表达留出空间和规范渠道。当规范与活力并行,监管与扶持并重,才能让网络空间既不失秩序与信任,又充满多元与生机,让真正有价值的内容获得应有的传播与尊重。(作者是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政治与传播学院学者、硕士生导师)1760382900112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肖山环球时报176039608269111[]{"email":"xiaoshan@huanqiu.com","name":"肖山"}
日前,某自媒体账号发布的“悬赏寻找救命恩人”系列视频引发大量网民关注和讨论。然而,警方通报显示,这场持续两个月的“寻恩记”竟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摆拍骗局,最终2人被行政拘留、4人被罚款。这场闹剧不仅是对公众情感的亵渎,更再次加剧了自媒体流量崇拜下的信任危机,凸显了平台在治理虚假炒作中的责任缺失。就手段而言,这场炒作可谓费尽心机。可喜的是,在系列视频的早期,就有不少网民留言质疑其是剧本、炒作,充分显示出当前人们面对虚假炒作、剧本时更强的脱敏性和警觉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平台可以将针对虚假炒作的识别与治理责任转嫁给用户,考虑到平台“一老一小”用户的庞大规模,压实平台责任、杜绝类似现象才是治理的正道。从当初的“秦朗丢作业”到此次“悬赏报恩”,治理此类乱象,平台作为流量枢纽的角色尤为关键。但部分平台或因技术瓶颈、或因流量红利,往往治理意愿不强,背后是平台“短期流量利益”战胜“长期生态维护”的逻辑。作为重要内容提供者,炒作账号凭借套路化、戏剧化内容能快速拉动用户停留时长、提升广告收益,让平台治理时投鼠忌器,“禁言清粉”的处理结果也无法形成震慑效果,客观降低了违规成本。 事实上,随着网民媒介素养提升,“剧本炒作”的引流效果正逐渐衰减。平台应认清这一形势,主动转变激励策略,将重点从“短期流量”转向“培育长期价值”。相较于快速起号,深耕垂直领域、内容真实稳定的博主才是平台生态的“压舱石”。凭借持续优质内容积累高黏性粉丝,他们可以带来稳定的广告合作与用户留存。因此,平台应调整流量分发机制,将内容真实性、用户复购率、粉丝留存时长等长期指标纳入激励体系,对炒作账号实施流量限流、收益冻结,对优质真实内容给予推荐加权,让“真实创作”比“剧本炒作”更有回报。与此同时,平台监管必须从“事后补救”转向“事前预防+事后严惩”。此次事件表明,平台审核的识别能力依然有所不足,应通过建立“敏感剧情备案制”等方式进行提前拦截,以人工智能初审结合人工复核双重把关。同时,对确认虚假炒作的账号,事后处理更需突破“禁言清粉”的局限,不仅要永久封禁,还应追回其通过虚假内容获得的广告收益、直播打赏,甚至将违规主体纳入行业黑名单,实现“一次违规,全域受限”才能彰显“零容忍”的态度。平台的规则理应指向一种价值观:流量不是洪水猛兽,但流量的底色必须是真实。一方面,斩断“虚假变现”的利益链条,坚守道德底线与平台责任,守护信任边界;另一方面,也要明确“恶意炒作”与“正常创意”的边界,建立创作者扶持计划、完善内容容错机制等方式,为真实、创意表达留出空间和规范渠道。当规范与活力并行,监管与扶持并重,才能让网络空间既不失秩序与信任,又充满多元与生机,让真正有价值的内容获得应有的传播与尊重。(作者是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政治与传播学院学者、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