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jFMCnFKhu作者:王朔opinion.huanqiu.comarticle王朔:诺奖得主的提醒值得欧洲深思/e3pmub6h5/e3pr9baf6近日,法国经济学家菲利普·阿吉翁在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后的发言引发广泛关注。这位以“创造性破坏”理论闻名于世的经济学家向欧洲发出警示:欧洲政策过度抑制创新与竞争,应当向美国和中国学习协调竞争与产业政策的方法。这番言论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欧洲在创新时代所处的困境,也折射出如何理性看待中国发展已成为考验欧洲的重大命题。事实上,欧洲对中国的认知一直存在偏差。冷战之后,欧洲认为中国虽快速发展,但尚未构成根本性的竞争威胁,甚至幻想通过所谓“接触合作”战略改变中国,让中国转向西方所主导的模式。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快速发展,而相比之下,欧洲则深陷危机难以自拔,甚至自嘲为全球化的“失败者”,对华危机感、恐惧感日增。2019年欧盟委员会正式提出所谓的对华三重定位,即经济上的合作伙伴、技术上的竞争者以及制度性竞争对手。就像欧洲政治家所言,中国这样的国家走了非西方的发展道路,而且越来越成功,将导致西方建立在制度基础上的霸权行将衰落。不难看出,作为西方阵营一员的欧洲,是将中国视作挑战其制度性权力的对手,其核心自然是早已过时了的“欧洲中心主义”。用一种老旧的心态看待如今中国的发展,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错位。中国崛起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它代表了非西方国家通过自身努力找到适合本国国情发展道路的可能性。中国的成功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的增长,更体现在8亿人口摆脱贫困、科技创新能力跃升、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构建等多维度的发展成就上。这种崛起并不是对西方的挑战,而是对人类发展多样性的丰富。所以,欧洲应当认识到,试图阻挡中国既不理智,也不可能。历史早已证明,任何试图阻挡新兴力量崛起的行为最终都会失败。正如阿吉翁所暗示的,欧洲应当学习的不是如何遏制中国,而是如何像中国那样有效协调各项政策,促进创新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不过,欧洲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如何正视自身的问题。欧洲现在所处的内外困境是系统性的,既有经济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带来的冲击,也有自身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方方面面的矛盾,而外部冲突和危机则是催化剂和导火索,让整个体制的桎梏弊端集中暴露出来。将所有问题归结于中国或许是一个简单化的处理办法,但显然,中国并不是欧洲问题的来源。政治化的操作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只能糊弄民众于一时,仅仅是政客们逃避责任的工具。阿吉翁的发言对部分仍沉浸在“欧洲中心主义”迷梦中的政客、智库和专家而言,无疑是一次提醒。他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保护主义和关税等因素是经济增长的障碍。这种思维定式使欧洲在全球创新竞赛中逐渐落后。反观中国,通过精准的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协调配合,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关键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欧洲若继续故步自封,必然会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掉队。中欧作为世界两大文明力量,肩负着促进人类发展进步的责任。双方完全没有必要在创新发展上唱“对台戏”,联手把蛋糕做大才是正道。例如欧盟推出的“地平线欧洲”科研计划就与中国的科技创新规划有着众多可以对接的领域,而类似可以探讨合作的点还有很多。如果欧洲把精力都放在埋怨和指责上,把目光都聚焦在竞争和矛盾上,那么中欧之间或许就只剩下了对立。理性面对中国并不意味着欧洲要放弃自身的价值观和利益,更基于现实而非恐惧感、更基于尊重而非优越感来重新定义与中国的关系才是理性之举。阿吉翁的发言就是在提醒欧洲,经济发展本质上是新旧更替、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国崛起本身就是这一过程的体现。欧洲若能以创造性而非破坏性的态度面对这一现实,不仅能够找到与中国相处之道,更可能在这一过程中重新激发自身的活力。(作者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1760467019591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肖山环球时报176048260788811[]{"email":"xiaoshan@huanqiu.com","name":"肖山"}
近日,法国经济学家菲利普·阿吉翁在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后的发言引发广泛关注。这位以“创造性破坏”理论闻名于世的经济学家向欧洲发出警示:欧洲政策过度抑制创新与竞争,应当向美国和中国学习协调竞争与产业政策的方法。这番言论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欧洲在创新时代所处的困境,也折射出如何理性看待中国发展已成为考验欧洲的重大命题。事实上,欧洲对中国的认知一直存在偏差。冷战之后,欧洲认为中国虽快速发展,但尚未构成根本性的竞争威胁,甚至幻想通过所谓“接触合作”战略改变中国,让中国转向西方所主导的模式。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快速发展,而相比之下,欧洲则深陷危机难以自拔,甚至自嘲为全球化的“失败者”,对华危机感、恐惧感日增。2019年欧盟委员会正式提出所谓的对华三重定位,即经济上的合作伙伴、技术上的竞争者以及制度性竞争对手。就像欧洲政治家所言,中国这样的国家走了非西方的发展道路,而且越来越成功,将导致西方建立在制度基础上的霸权行将衰落。不难看出,作为西方阵营一员的欧洲,是将中国视作挑战其制度性权力的对手,其核心自然是早已过时了的“欧洲中心主义”。用一种老旧的心态看待如今中国的发展,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错位。中国崛起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它代表了非西方国家通过自身努力找到适合本国国情发展道路的可能性。中国的成功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的增长,更体现在8亿人口摆脱贫困、科技创新能力跃升、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构建等多维度的发展成就上。这种崛起并不是对西方的挑战,而是对人类发展多样性的丰富。所以,欧洲应当认识到,试图阻挡中国既不理智,也不可能。历史早已证明,任何试图阻挡新兴力量崛起的行为最终都会失败。正如阿吉翁所暗示的,欧洲应当学习的不是如何遏制中国,而是如何像中国那样有效协调各项政策,促进创新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不过,欧洲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如何正视自身的问题。欧洲现在所处的内外困境是系统性的,既有经济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带来的冲击,也有自身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方方面面的矛盾,而外部冲突和危机则是催化剂和导火索,让整个体制的桎梏弊端集中暴露出来。将所有问题归结于中国或许是一个简单化的处理办法,但显然,中国并不是欧洲问题的来源。政治化的操作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只能糊弄民众于一时,仅仅是政客们逃避责任的工具。阿吉翁的发言对部分仍沉浸在“欧洲中心主义”迷梦中的政客、智库和专家而言,无疑是一次提醒。他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保护主义和关税等因素是经济增长的障碍。这种思维定式使欧洲在全球创新竞赛中逐渐落后。反观中国,通过精准的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协调配合,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关键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欧洲若继续故步自封,必然会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掉队。中欧作为世界两大文明力量,肩负着促进人类发展进步的责任。双方完全没有必要在创新发展上唱“对台戏”,联手把蛋糕做大才是正道。例如欧盟推出的“地平线欧洲”科研计划就与中国的科技创新规划有着众多可以对接的领域,而类似可以探讨合作的点还有很多。如果欧洲把精力都放在埋怨和指责上,把目光都聚焦在竞争和矛盾上,那么中欧之间或许就只剩下了对立。理性面对中国并不意味着欧洲要放弃自身的价值观和利益,更基于现实而非恐惧感、更基于尊重而非优越感来重新定义与中国的关系才是理性之举。阿吉翁的发言就是在提醒欧洲,经济发展本质上是新旧更替、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国崛起本身就是这一过程的体现。欧洲若能以创造性而非破坏性的态度面对这一现实,不仅能够找到与中国相处之道,更可能在这一过程中重新激发自身的活力。(作者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