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k4vaov4Rz opinion.huanqiu.comarticle环球圆桌对话:世界中国学知识体系是增进互信的桥梁/e3pmub6h5/e3pr9baf6编者按: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14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大约500位海内外知名学者参加此次会议,围绕“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这一主题,展开为期两天的深度对话与思想碰撞。如何构建世界中国学知识体系,以中国智慧、中国理念更好地贡献世界等话题成为学者讨论热点。本版选取分论坛三“多学科视域下的世界中国学知识体系”和分论坛四“数智时代的世界中国学:机遇与挑战”部分精彩内容,以飨读者。互学互鉴推动了世界中国学的繁荣干春晖(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世界中国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历史中国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厚重积淀,当代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深刻实践,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了世界中国学研究的整体。作为学者,我们需要思考如何通过多学科的融合构建起既能阐释历史中国又能理解当代中国的知识体系。回顾世界中国学的发展历程,它本身就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成果,从丝绸之路的往来到近代学者的对话,再到今天跨国学术网络的形成,不同文明背景下的学者不断沟通,互学互鉴,共同推动了世界中国学的繁荣。世界中国学自诞生之初就具有多学科交叉和跨文化交流的特征。今天我们强调多学科视域,正是要在跨学科、跨国界的合作中拓展新的学术方法,让中国研究更具广度和深度。 世界中国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既有助于加深对中华文明的认识,也有助于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与交流,它不仅是一项学术事业,更是一座促进对话、增进互信的桥梁。值得关注的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可能,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人文等技术正在改变学术研究的范式,通过人工智能与数字方法的结合,我们可以更高效地整理和分析典籍文献,更系统地展现历史演进的脉络,更深入地比较不同文明的思想和制度,这些新方法不仅提升了研究效率,也让世界中国学成果更容易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共享。伊冯·席尔瓦(巴西卢拉研究所主席):中国在国际政治以及经济方面的转型,彰显了中国作为一个举足轻重的国家的地位,以及促进各个国家之间合作的国际图景。与此同时,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加强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我们希望能够结成这样的合作伙伴关系,加强巴西和中国彼此的相互了解。从2023年到2025年,我们与中国多家智库展开联合项目、举行研讨会,双方讨论的议题非常丰富,涉及国际政治方面的前景,包括拉丁美洲国家和中国之间的关系,全球南方国家间的合作。这些合作是一个有利于加强国家间关系的纽带,一起打造一个更加公正的未来。我们非常乐见一起完成未来的合作。李伯重(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为什么中国和其他国家没有发生过比较大的战争?这说明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交往主要通过战争之外的其他方式,最重要的就是贸易。贸易为什么会导致中国和其他国家长期处于和平状况?在中文里,贸易和商业意思很接近。“商”这个词在古代汉语里就是商议、商榷、商兑。要进行商业活动,必须是买卖双方都达成共识,才能进行贸易。所以,贸易是导致中国在世界上和其他国家交往很少使用武力、暴力的主要原因。唐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世界中国学”这个概念里包含了三层意味和工作。第一,Inward Nationalistic。在这种愿景下,我们做的工作就是利用世界的中国研究成果帮助发展中国自己的现代化。第二,Outward Nationalistic。我们通过比较和研判海外的中国研究,发现哪些中国文化是被误读的,哪些是被扭曲放大了,以及我们怎么样正确地发展自己的国家文化软实力或者增进中国的话语传播力。这并非中国独有的现象,在日本、韩国都有类似的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国际韩国学研究中心。第三,Cosmopolitan。我们会做文明交流互鉴,会在不同的中国知识之间去做比较,发现相互之间对话的可能,搭建平台。我们实际上是在三种语境下从事这样的工作,有时候相互间存在一些张力,但是我们一直坚持在做的就是向世界传达一个更好、更真实的中国声音。数智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林尚立(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数智时代的世界中国学,这是一个非常前沿的话题。数智时代给了我们无限的空间,也给了我们巨大的机遇,更带给我们很大的挑战。正是这种机遇和挑战的共存,可能给我们学术的研究,学术的生产开拓一个全新的空间,打开一个更加富有魅力的领域,回望人类的历史,回望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我们都可以充分地感觉到一点,人类的表达和交流,人类的思想传播和思想传承的介体变化和革新,都会带来思想的飞跃,学术的突飞猛进,没有中国传统的活字印刷,也就没有中华文明的鼎盛。今天进入了数智时代,所带来的冲击和过去报纸、电视等媒体所带来的冲击相比的话,是一个几何级增长的变量。这将为人文社会科学带来许多革命性变化,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对所有的过往的文本进行重新的解读,去发现我们过去靠人所没有发现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人工智能重构过去文本无法呈现出来的可感觉到的景象,这种变革是以前人类的历史上面没有过的。通过数智技术重新解读中国的文献、文本,从而在五千年的中国文明中去找到对人类有意义的东西,对人类发展有价值的一些理念、经验。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说数智时代的世界中国学,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刘炜(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所长):什么是中国数字人文自主知识体系?主要是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重建知识结构,重建知识逻辑阐释体系,更是一种知识主权的再造,让我们的历史思想和美学在数字世界中以中国自己的方式被理解和传播。我们正在进入算法和语义共同塑造的时代,数字人文已经成为连接传统文化和人工智能的桥梁,但这个桥梁建立在怎样的技术基础之上,决定我们是否以自己的方式讲述中国。如果没有主权的AI,我们的自主知识体系就会陷入依附的境地。当前很多通用的大模型,都是基于西方的语料进行训练的,或者是中国的语料只占了2%~3%,不具备特定的文化和历史常识,没有解决特有的偏见和误导问题,所以很容易产生幻觉。如何建设适应中国数字人文的主权AI?在实践层面,数字人文和主权AI的建设,应该包含了以下关键性的任务。第一,构建本土化的高质量数据底座,如果要搞中国数字人文知识体系建设,必须有自己的语料库。第二,研发面向文化场景的专用模型。第三,建设国家级的数字人文智能平台。第四,形成跨学科的人才的生态体系,让AI工程师懂得人文。施寒微(德国纽伦堡亚文化研究所所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如果不看中国悠久的历史,很难理解中国今天的文化,包括其政治文化。尽管中国的历史有延续性,但是中国的历史当中也有很多巨大的变革。现在的中国越来越意识到历史经验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多地能够以历史为鉴,服务于当下。中国在过去几十年是全世界最开放的国家,我们必须持续思考自己在世界当中的角色,不断地重新定位。如今,中国有更加训练有素的、更高教育背景的民众,更加现代化,中国也在探讨自己的命运。欧洲经常抱持传统的视角,觉得在未来欧洲会持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的科学观、历史观当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过去以及现在,但是我们不能孤立地使用我们的视角。我们要结合自己的反思以及现在对于中国的客观研究。结合现在新的技术,AI以及大数据,我们应该更多地相互倾听,同时相互之间能够更多地进行沟通。语言培训也是更加重要的,尽管我们现在有这么多的AI工具,自动翻译往往不能帮助我们找到更多的共识。欧洲需要更加开放,我们的外交制度几乎都受自身安全考虑驱动,以及对美国的依赖,这限制了我们开放的思维,我们必须呼吁一个全新的欧洲的思维,而不是把它狭隘地限定在按照美国视角考虑问题的思维框架当中。从西方文明视角看到的,不是真正的中国白若思(俄罗斯汉学家、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研究员):物质文化、物质交流现在是非常重要的,历史上它也非常重要。我要介绍的是有关中国瓷器较早时期在俄罗斯传播、收藏和影响的问题。中国瓷器很早就已经传播到俄罗斯,但最早是通过间接贸易,因为当时俄罗斯还没有和中国建立直接的往来。一直到17世纪初,俄罗斯和中国建立直接往来,瓷器的贸易慢慢发展。一个很重要的例子是彼得大帝,他特别重视和中国的贸易发展。当时他要把俄罗斯变成欧亚强国,因此与中国往来特别重要。他在自己的夏宫里专门设计了一个中国书房,主要目的是展览他所收藏的中国瓷器,按照历史记载有500多件,有一部分还保存到现在。简而言之,中国瓷器和中国学看起来没有太大关系,但实际上俄罗斯的汉学发展最初还是受贸易的影响,因为扩大贸易要发展和中国的关系,当然也需要有关的研究。瓷器在当时俄罗斯上层文化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也能代表中国文化和传统民俗对俄罗斯最早的影响。邓如朋(秘鲁天主教大学国际事务处亚洲关系办公室主任):身处21世纪,我们仍然需要学习语言、学习文化,中国学彰显了语言的重要性,语言过关了才能促进中国学的研究。过去拉美的中文语言学校都是私人机构运营的,组织比较混乱,也不是很稳定。自孔子学院在2009年进入秘鲁之后,我们开始正式进行中国语言教学。如今有42个孔子学院遍布南美洲,在秘鲁有4所孔子学院。我们招录到学习中国语言的学生数量从2009年开始就一路飙升。2009年招收学生350名, 2023年数量达到5044名。到2024年,已经有5434名学生,70%学生是线上学习中文,30%是以传统课堂教学的方式学习。我认为,我们有必要把汉语教学中心扩大化,在大学当中扩大语言项目,现在的语言项目还太少。我们要培养一些本土老师,让他们在语言教学方面能担得起责任。还有,教学语言的方法和新的科技手段应该结合起来,与时俱进。现在年轻人有自己的想法,比如他们不太愿意去传统的教室学语言,更希望去公园学汉语。总的来说,中国学在秘鲁还是一个年轻的学科,我们必须加强和中国大学的合作,与中国智库建立更多的协同,我们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秘鲁学生到中国来学习。欧荷西(西班牙加的斯大学副教授):根据我的研究,西班牙对于世界中国学的发展是有非常大的贡献和潜力,因为中西关系与早期全球化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这让我们想起16、17世纪首批到达中国并开始研究中国的西方传教士,例如利玛窦、罗明坚,他们就是最早的汉学家。当前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我们正在研究的早期全球化阶段有惊人的相似性,我们需要关注并深刻理解这段历史。我们可以利用西班牙语世界的史料,认真研究这一历史时期。例如,西班牙学者和中国学者组成研究团队调研西班牙语世界的史料。深入研究早期全球化中国与西班牙的关系,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基于我个人长达15年的研究经验,西班牙至少有44个存有中国档案的档案馆,这些档案涵盖了16—19世纪初期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相关的研究内容。如果考虑其他的主题和时期,西班牙拥有与中国相关档案的机构数量就更多了。我诚挚地邀请各位研究中国学的学者,加入我们的团队以及前往西班牙语世界的档案馆进行调查,推进中国学研究。管礼雅(美国波士顿大学校级教授):对那些了解中国的西方学者来说,很多都是中国学研究的专家。而从西方文明的视角看中国,根本不是真正的中国。从西方的角度来看,应该关注中国的发展,把中国的发展纳入我们的认知地图中去。不同文明之间差别很大,我们要从认知上和逻辑上,重新来进行定义。要超越国家的概念,超越宗教的空间,超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差异,这样我们才能有对人类文明的新认知,能够真正地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文明。我们完全可以找到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互鉴的有效方式。1760553619196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肖山环球时报176056907169712[]{"email":"xiaoshan@huanqiu.com","name":"肖山"}
编者按: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14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大约500位海内外知名学者参加此次会议,围绕“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这一主题,展开为期两天的深度对话与思想碰撞。如何构建世界中国学知识体系,以中国智慧、中国理念更好地贡献世界等话题成为学者讨论热点。本版选取分论坛三“多学科视域下的世界中国学知识体系”和分论坛四“数智时代的世界中国学:机遇与挑战”部分精彩内容,以飨读者。互学互鉴推动了世界中国学的繁荣干春晖(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世界中国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历史中国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厚重积淀,当代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深刻实践,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了世界中国学研究的整体。作为学者,我们需要思考如何通过多学科的融合构建起既能阐释历史中国又能理解当代中国的知识体系。回顾世界中国学的发展历程,它本身就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成果,从丝绸之路的往来到近代学者的对话,再到今天跨国学术网络的形成,不同文明背景下的学者不断沟通,互学互鉴,共同推动了世界中国学的繁荣。世界中国学自诞生之初就具有多学科交叉和跨文化交流的特征。今天我们强调多学科视域,正是要在跨学科、跨国界的合作中拓展新的学术方法,让中国研究更具广度和深度。 世界中国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既有助于加深对中华文明的认识,也有助于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与交流,它不仅是一项学术事业,更是一座促进对话、增进互信的桥梁。值得关注的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可能,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人文等技术正在改变学术研究的范式,通过人工智能与数字方法的结合,我们可以更高效地整理和分析典籍文献,更系统地展现历史演进的脉络,更深入地比较不同文明的思想和制度,这些新方法不仅提升了研究效率,也让世界中国学成果更容易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共享。伊冯·席尔瓦(巴西卢拉研究所主席):中国在国际政治以及经济方面的转型,彰显了中国作为一个举足轻重的国家的地位,以及促进各个国家之间合作的国际图景。与此同时,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加强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我们希望能够结成这样的合作伙伴关系,加强巴西和中国彼此的相互了解。从2023年到2025年,我们与中国多家智库展开联合项目、举行研讨会,双方讨论的议题非常丰富,涉及国际政治方面的前景,包括拉丁美洲国家和中国之间的关系,全球南方国家间的合作。这些合作是一个有利于加强国家间关系的纽带,一起打造一个更加公正的未来。我们非常乐见一起完成未来的合作。李伯重(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为什么中国和其他国家没有发生过比较大的战争?这说明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交往主要通过战争之外的其他方式,最重要的就是贸易。贸易为什么会导致中国和其他国家长期处于和平状况?在中文里,贸易和商业意思很接近。“商”这个词在古代汉语里就是商议、商榷、商兑。要进行商业活动,必须是买卖双方都达成共识,才能进行贸易。所以,贸易是导致中国在世界上和其他国家交往很少使用武力、暴力的主要原因。唐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世界中国学”这个概念里包含了三层意味和工作。第一,Inward Nationalistic。在这种愿景下,我们做的工作就是利用世界的中国研究成果帮助发展中国自己的现代化。第二,Outward Nationalistic。我们通过比较和研判海外的中国研究,发现哪些中国文化是被误读的,哪些是被扭曲放大了,以及我们怎么样正确地发展自己的国家文化软实力或者增进中国的话语传播力。这并非中国独有的现象,在日本、韩国都有类似的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国际韩国学研究中心。第三,Cosmopolitan。我们会做文明交流互鉴,会在不同的中国知识之间去做比较,发现相互之间对话的可能,搭建平台。我们实际上是在三种语境下从事这样的工作,有时候相互间存在一些张力,但是我们一直坚持在做的就是向世界传达一个更好、更真实的中国声音。数智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林尚立(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数智时代的世界中国学,这是一个非常前沿的话题。数智时代给了我们无限的空间,也给了我们巨大的机遇,更带给我们很大的挑战。正是这种机遇和挑战的共存,可能给我们学术的研究,学术的生产开拓一个全新的空间,打开一个更加富有魅力的领域,回望人类的历史,回望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我们都可以充分地感觉到一点,人类的表达和交流,人类的思想传播和思想传承的介体变化和革新,都会带来思想的飞跃,学术的突飞猛进,没有中国传统的活字印刷,也就没有中华文明的鼎盛。今天进入了数智时代,所带来的冲击和过去报纸、电视等媒体所带来的冲击相比的话,是一个几何级增长的变量。这将为人文社会科学带来许多革命性变化,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对所有的过往的文本进行重新的解读,去发现我们过去靠人所没有发现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人工智能重构过去文本无法呈现出来的可感觉到的景象,这种变革是以前人类的历史上面没有过的。通过数智技术重新解读中国的文献、文本,从而在五千年的中国文明中去找到对人类有意义的东西,对人类发展有价值的一些理念、经验。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说数智时代的世界中国学,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刘炜(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所长):什么是中国数字人文自主知识体系?主要是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重建知识结构,重建知识逻辑阐释体系,更是一种知识主权的再造,让我们的历史思想和美学在数字世界中以中国自己的方式被理解和传播。我们正在进入算法和语义共同塑造的时代,数字人文已经成为连接传统文化和人工智能的桥梁,但这个桥梁建立在怎样的技术基础之上,决定我们是否以自己的方式讲述中国。如果没有主权的AI,我们的自主知识体系就会陷入依附的境地。当前很多通用的大模型,都是基于西方的语料进行训练的,或者是中国的语料只占了2%~3%,不具备特定的文化和历史常识,没有解决特有的偏见和误导问题,所以很容易产生幻觉。如何建设适应中国数字人文的主权AI?在实践层面,数字人文和主权AI的建设,应该包含了以下关键性的任务。第一,构建本土化的高质量数据底座,如果要搞中国数字人文知识体系建设,必须有自己的语料库。第二,研发面向文化场景的专用模型。第三,建设国家级的数字人文智能平台。第四,形成跨学科的人才的生态体系,让AI工程师懂得人文。施寒微(德国纽伦堡亚文化研究所所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如果不看中国悠久的历史,很难理解中国今天的文化,包括其政治文化。尽管中国的历史有延续性,但是中国的历史当中也有很多巨大的变革。现在的中国越来越意识到历史经验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多地能够以历史为鉴,服务于当下。中国在过去几十年是全世界最开放的国家,我们必须持续思考自己在世界当中的角色,不断地重新定位。如今,中国有更加训练有素的、更高教育背景的民众,更加现代化,中国也在探讨自己的命运。欧洲经常抱持传统的视角,觉得在未来欧洲会持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的科学观、历史观当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过去以及现在,但是我们不能孤立地使用我们的视角。我们要结合自己的反思以及现在对于中国的客观研究。结合现在新的技术,AI以及大数据,我们应该更多地相互倾听,同时相互之间能够更多地进行沟通。语言培训也是更加重要的,尽管我们现在有这么多的AI工具,自动翻译往往不能帮助我们找到更多的共识。欧洲需要更加开放,我们的外交制度几乎都受自身安全考虑驱动,以及对美国的依赖,这限制了我们开放的思维,我们必须呼吁一个全新的欧洲的思维,而不是把它狭隘地限定在按照美国视角考虑问题的思维框架当中。从西方文明视角看到的,不是真正的中国白若思(俄罗斯汉学家、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研究员):物质文化、物质交流现在是非常重要的,历史上它也非常重要。我要介绍的是有关中国瓷器较早时期在俄罗斯传播、收藏和影响的问题。中国瓷器很早就已经传播到俄罗斯,但最早是通过间接贸易,因为当时俄罗斯还没有和中国建立直接的往来。一直到17世纪初,俄罗斯和中国建立直接往来,瓷器的贸易慢慢发展。一个很重要的例子是彼得大帝,他特别重视和中国的贸易发展。当时他要把俄罗斯变成欧亚强国,因此与中国往来特别重要。他在自己的夏宫里专门设计了一个中国书房,主要目的是展览他所收藏的中国瓷器,按照历史记载有500多件,有一部分还保存到现在。简而言之,中国瓷器和中国学看起来没有太大关系,但实际上俄罗斯的汉学发展最初还是受贸易的影响,因为扩大贸易要发展和中国的关系,当然也需要有关的研究。瓷器在当时俄罗斯上层文化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也能代表中国文化和传统民俗对俄罗斯最早的影响。邓如朋(秘鲁天主教大学国际事务处亚洲关系办公室主任):身处21世纪,我们仍然需要学习语言、学习文化,中国学彰显了语言的重要性,语言过关了才能促进中国学的研究。过去拉美的中文语言学校都是私人机构运营的,组织比较混乱,也不是很稳定。自孔子学院在2009年进入秘鲁之后,我们开始正式进行中国语言教学。如今有42个孔子学院遍布南美洲,在秘鲁有4所孔子学院。我们招录到学习中国语言的学生数量从2009年开始就一路飙升。2009年招收学生350名, 2023年数量达到5044名。到2024年,已经有5434名学生,70%学生是线上学习中文,30%是以传统课堂教学的方式学习。我认为,我们有必要把汉语教学中心扩大化,在大学当中扩大语言项目,现在的语言项目还太少。我们要培养一些本土老师,让他们在语言教学方面能担得起责任。还有,教学语言的方法和新的科技手段应该结合起来,与时俱进。现在年轻人有自己的想法,比如他们不太愿意去传统的教室学语言,更希望去公园学汉语。总的来说,中国学在秘鲁还是一个年轻的学科,我们必须加强和中国大学的合作,与中国智库建立更多的协同,我们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秘鲁学生到中国来学习。欧荷西(西班牙加的斯大学副教授):根据我的研究,西班牙对于世界中国学的发展是有非常大的贡献和潜力,因为中西关系与早期全球化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这让我们想起16、17世纪首批到达中国并开始研究中国的西方传教士,例如利玛窦、罗明坚,他们就是最早的汉学家。当前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我们正在研究的早期全球化阶段有惊人的相似性,我们需要关注并深刻理解这段历史。我们可以利用西班牙语世界的史料,认真研究这一历史时期。例如,西班牙学者和中国学者组成研究团队调研西班牙语世界的史料。深入研究早期全球化中国与西班牙的关系,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基于我个人长达15年的研究经验,西班牙至少有44个存有中国档案的档案馆,这些档案涵盖了16—19世纪初期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相关的研究内容。如果考虑其他的主题和时期,西班牙拥有与中国相关档案的机构数量就更多了。我诚挚地邀请各位研究中国学的学者,加入我们的团队以及前往西班牙语世界的档案馆进行调查,推进中国学研究。管礼雅(美国波士顿大学校级教授):对那些了解中国的西方学者来说,很多都是中国学研究的专家。而从西方文明的视角看中国,根本不是真正的中国。从西方的角度来看,应该关注中国的发展,把中国的发展纳入我们的认知地图中去。不同文明之间差别很大,我们要从认知上和逻辑上,重新来进行定义。要超越国家的概念,超越宗教的空间,超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差异,这样我们才能有对人类文明的新认知,能够真正地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文明。我们完全可以找到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互鉴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