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k4y5YB1sO作者:沈逸opinion.huanqiu.comarticle沈逸:从科技霸凌看“美国例外”/e3pmub6h5/e3pr9baf6编者按:近来,华盛顿在经贸领域的一系列言行,再次向世界演绎了一套美式“优先”逻辑:赢家从不犯规。拆解美式霸权的逻辑陷阱,揭露其“双重标准”、按自身所需解读规则、伪多边主义等行为特征,对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推动构建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具有紧迫而现实的意义。为此,本报推出系列评论,从科技、金融等角度,还原“美式贸易”的本质,以正视听。美国对外贸易和科技政策中呈现的一套赤裸裸的“双重标准”逻辑,被一些网友嘲讽为 “赢家从不犯规”。其核心要义是:凡我所需,你须奉献;凡你所长,我必打压。具体在芯片与新能源汽车上的表现最为典型:“凡你所需,如高端芯片,我一律禁售;凡你所擅长,如电动汽车,我一概排斥。”这一看似荒诞的逻辑,凸显的是美式霸权的一贯思维:规则的解释权永远在美国手里,自己永远是“例外”,不受那些束缚他国的规矩限制。“美国例外”源自根深蒂固的优越感。长期以来,美国政治文化中充斥着“天定命运”“山巅之城”等观念,认为美国是被上帝选中的特殊国家,承担着拯救世界的使命。在这种心态下,美国自诩为“善”的化身,可以不受普通规则约束,为所欲为地界定“对与错”。美国奉行典型的实用主义规则观:合则用,不合则弃。当国际规则有利于己时,美国就高喊“规则至上”;一旦规则限制了自身行为,美国便随意毁约退群,绕开国际法体系。这种双标早已为国际社会所诟病。 近年来,美方不仅对特定国家实施高端芯片出口管制,更将制裁工具泛化运用,强行要求第三方企业“选边站队”,甚至通过“长臂管辖”对非美国实体进行约束。这一系列操作人为割断全球产业链,牺牲他国利益来维护自身技术垄断地位,迫使多国在科技领域陷入“去美国化”或“被美国化”的二元困境。在产业竞争层面,美国对新兴技术领先国家的排斥行为,同样暴露出“凡你所长,我一概排斥”的“双重标准”。无论是电动汽车、光伏产品还是5G通信,只要他国企业展现出领先优势,美方便迅速以“国家安全”“公平贸易”为名实施市场准入限制或高额关税。这一做法不仅违背世贸规则,更暴露出美国无法容忍被他国在任何一个关键领域超越的焦虑心态。即便对其传统盟友国家,美方也屡屡推出歧视性补贴政策,以《通胀削减法》等本土保护条款挤压外国企业生存空间。从芯片封锁到绿色科技的排他性政策,美国所谓“竞争”手法,说穿了就是不择手段地卡对手脖子,否认对手长处。这不是公平竞技,而是仗着以往的霸主地位企图提前判对手出局。其反映的是美国根深蒂固的傲慢与不自信交织:一方面迷恋“美国例外”的优越神话,容不得任何“后来者居上”;另一方面却又害怕堂堂正正地比拼技术和市场,只能使出阴招来给对手制造障碍。正如学者分析的那样,美国单边霸凌逻辑正是“美利坚例外主义”的体现——把自身利益凌驾于国际规则之上,试图凭借霸权地位永远掌控“游戏规则”。回顾历史,美国对新兴大国的打压屡见不鲜,只是在过往美国实力鼎盛时期,这些行为往往被其话语包装和繁荣假象所掩盖。二战后,美国先是在“冷战”旗号下遏制苏联,不惜发动军备竞赛和高科技封锁。当上世纪80年代日本半导体产业迅速崛起、占据全球半数市场份额时,美国又如法炮制,以“倾销”和“国家安全”为名对盟友日本大打出手。美国人开创了对盟友经济利益进行全球打击、以国家安全为由政治化贸易争端的先例。可见,在维护自身霸主地位上,美国从来不讲什么平等竞争。只要觉得地位受到威胁,不管对手是敌是友,都一样挥舞大棒,要求对方“开放市场”却对自己优势领域百般保护。然而,形势正发生变化。当今美国已不再是高枕无忧的独霸者。无论是高端芯片还是新能源车,美国的霸权“铁拳”都在遭遇越来越强的反制,严苛的芯片管制没有让“中国芯”止步,反而加速了国产替代逆势突破;贸易壁垒和补贴政策也无法挽救美国电动车企在全球市场的颓势,相反,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正在为政府的短视买单。真正自信的强者不需要搞“小动作”;不敢正视竞争、只能通过霸凌来阻碍他人,只会反证自身日趋虚弱。要赢得21世纪的竞赛,美国必须抛弃“唯我独尊”的陈旧思维。否则,一味坚持那套“赢家永不犯规”的游戏,只会令美国在逆全球化和自我孤立的歧途上越走越远,最终吞下傲慢与偏执的苦果。(作者是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1760553686884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肖山环球时报176056873329011[]{"email":"xiaoshan@huanqiu.com","name":"肖山"}
编者按:近来,华盛顿在经贸领域的一系列言行,再次向世界演绎了一套美式“优先”逻辑:赢家从不犯规。拆解美式霸权的逻辑陷阱,揭露其“双重标准”、按自身所需解读规则、伪多边主义等行为特征,对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推动构建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具有紧迫而现实的意义。为此,本报推出系列评论,从科技、金融等角度,还原“美式贸易”的本质,以正视听。美国对外贸易和科技政策中呈现的一套赤裸裸的“双重标准”逻辑,被一些网友嘲讽为 “赢家从不犯规”。其核心要义是:凡我所需,你须奉献;凡你所长,我必打压。具体在芯片与新能源汽车上的表现最为典型:“凡你所需,如高端芯片,我一律禁售;凡你所擅长,如电动汽车,我一概排斥。”这一看似荒诞的逻辑,凸显的是美式霸权的一贯思维:规则的解释权永远在美国手里,自己永远是“例外”,不受那些束缚他国的规矩限制。“美国例外”源自根深蒂固的优越感。长期以来,美国政治文化中充斥着“天定命运”“山巅之城”等观念,认为美国是被上帝选中的特殊国家,承担着拯救世界的使命。在这种心态下,美国自诩为“善”的化身,可以不受普通规则约束,为所欲为地界定“对与错”。美国奉行典型的实用主义规则观:合则用,不合则弃。当国际规则有利于己时,美国就高喊“规则至上”;一旦规则限制了自身行为,美国便随意毁约退群,绕开国际法体系。这种双标早已为国际社会所诟病。 近年来,美方不仅对特定国家实施高端芯片出口管制,更将制裁工具泛化运用,强行要求第三方企业“选边站队”,甚至通过“长臂管辖”对非美国实体进行约束。这一系列操作人为割断全球产业链,牺牲他国利益来维护自身技术垄断地位,迫使多国在科技领域陷入“去美国化”或“被美国化”的二元困境。在产业竞争层面,美国对新兴技术领先国家的排斥行为,同样暴露出“凡你所长,我一概排斥”的“双重标准”。无论是电动汽车、光伏产品还是5G通信,只要他国企业展现出领先优势,美方便迅速以“国家安全”“公平贸易”为名实施市场准入限制或高额关税。这一做法不仅违背世贸规则,更暴露出美国无法容忍被他国在任何一个关键领域超越的焦虑心态。即便对其传统盟友国家,美方也屡屡推出歧视性补贴政策,以《通胀削减法》等本土保护条款挤压外国企业生存空间。从芯片封锁到绿色科技的排他性政策,美国所谓“竞争”手法,说穿了就是不择手段地卡对手脖子,否认对手长处。这不是公平竞技,而是仗着以往的霸主地位企图提前判对手出局。其反映的是美国根深蒂固的傲慢与不自信交织:一方面迷恋“美国例外”的优越神话,容不得任何“后来者居上”;另一方面却又害怕堂堂正正地比拼技术和市场,只能使出阴招来给对手制造障碍。正如学者分析的那样,美国单边霸凌逻辑正是“美利坚例外主义”的体现——把自身利益凌驾于国际规则之上,试图凭借霸权地位永远掌控“游戏规则”。回顾历史,美国对新兴大国的打压屡见不鲜,只是在过往美国实力鼎盛时期,这些行为往往被其话语包装和繁荣假象所掩盖。二战后,美国先是在“冷战”旗号下遏制苏联,不惜发动军备竞赛和高科技封锁。当上世纪80年代日本半导体产业迅速崛起、占据全球半数市场份额时,美国又如法炮制,以“倾销”和“国家安全”为名对盟友日本大打出手。美国人开创了对盟友经济利益进行全球打击、以国家安全为由政治化贸易争端的先例。可见,在维护自身霸主地位上,美国从来不讲什么平等竞争。只要觉得地位受到威胁,不管对手是敌是友,都一样挥舞大棒,要求对方“开放市场”却对自己优势领域百般保护。然而,形势正发生变化。当今美国已不再是高枕无忧的独霸者。无论是高端芯片还是新能源车,美国的霸权“铁拳”都在遭遇越来越强的反制,严苛的芯片管制没有让“中国芯”止步,反而加速了国产替代逆势突破;贸易壁垒和补贴政策也无法挽救美国电动车企在全球市场的颓势,相反,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正在为政府的短视买单。真正自信的强者不需要搞“小动作”;不敢正视竞争、只能通过霸凌来阻碍他人,只会反证自身日趋虚弱。要赢得21世纪的竞赛,美国必须抛弃“唯我独尊”的陈旧思维。否则,一味坚持那套“赢家永不犯规”的游戏,只会令美国在逆全球化和自我孤立的歧途上越走越远,最终吞下傲慢与偏执的苦果。(作者是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