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k55Gn9YMU作者:包存宽 戚重未opinion.huanqiu.comarticle包存宽、戚重未:绿色转型,何以成为高质量发展鲜明底色/e3pmub6h5/e3pr9baf6“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垃圾遍地,异味刺鼻。”曾经的浙江湖州市安吉县余村,废弃的矿坑里积水数十米,垃圾堆积如山。如今,湛蓝的湖水与工业风咖啡馆相映成趣,人气爆棚,一天卖出咖啡近万杯,短短两年营收高达5000万元。废弃矿坑“蝶变”成网红打卡点,这不仅是生态修复项目的成功案例,更是中国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生动注脚。绿色转型是发展方式、发展观的深刻革命,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问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具体在生态环境方面,人民群众从过去“盼温饱”到现在“盼环保”、从过去“求生存”到现在“求生态”,对更加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在人民群众需求结构中的比重正在不断提高。因此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既不符合人民群众的需求,也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要义,在于同步实现经济增益与环境改善,创造物质与生态双重财富。而高品质的生态环境正是这一发展成果的集中体现:它既是美好生活的载体,更作为一种关键的生产力,通过“反哺”绿色产业、完成从“颜值”到“价值”的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支撑。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十四五”期间,中国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绿色转型取得全方位突破。首先,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与产业,为绿色转型提供强劲动力。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通过积极发展以风光水等为主体的可再生能源,中国致力于优化能源结构、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生产了全球超过60%的风力涡轮机和80%的太阳能电池板,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接近全球总量的1/3。这不仅有力推动了国内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转型,也对全球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产生了积极影响,有效稳定了全球绿色产品供应链,也显著降低了全球范围内的绿色转型成本,为减缓气候变化作出了突出贡献。其次,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绿色转型提供了关键路径。一是大力推动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纸、印染等传统产业进行绿色低碳改造;二是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绿色低碳产业,以不断提升其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同时,通过加快数字化与绿色化的协同转型,为这一进程注入新动能。实践证明,这一路径成效显著:中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从2010年的9.4%上升至2024年的18.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年均仅3.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超过6.1%的经济增长,已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最后,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为绿色转型筑牢生态根基。“十四五”期间,我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推进污染防治、生态修复与生态建设,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在这一过程中,多项指标实现显著提升:截至2024年,长江干流连续5年、黄河干流连续3年全线水质稳定保持二类;同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已降至29.3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2%,使我国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收官、谋划“十五五”的关键之年。“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等仍将是未来“十五五”时期的核心任务。深层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未来仍要注重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将绿色转型的理念和各项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方位、全领域、全地域推进绿色转型。从政府、企业到公众,都要认识到绿色低碳发展不仅是环保要求,更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增强对绿色发展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引领全社会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二是强化系统思维,认识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要统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工作,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共进。三是鼓励并强化支撑绿色转型的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推进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此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绿色转型提供更有力支撑、更强创新动能和更坚实安全保障。四是完善绿色转型的政策、标准体系和推进机制。加快制定和完善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法规,建立健全绿色低碳产业标准体系,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构建以能耗“双控”为引领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进机制。“十四五”时期,为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五五”时期,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五年。届时,绿色低碳产业将崛起为经济增长的坚实支撑,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将基本完成,推动资源利用效率大幅跃升,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全面改善。中国的绿色转型,不仅将确保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更将通过“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等多边机制,引领全球绿色低碳发展变革,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贡献出磅礴的中国智慧与坚实的中国力量。(作者分别是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硕士研究生)1760553881328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肖山环球时报176056861100312[]{"email":"xiaoshan@huanqiu.com","name":"肖山"}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垃圾遍地,异味刺鼻。”曾经的浙江湖州市安吉县余村,废弃的矿坑里积水数十米,垃圾堆积如山。如今,湛蓝的湖水与工业风咖啡馆相映成趣,人气爆棚,一天卖出咖啡近万杯,短短两年营收高达5000万元。废弃矿坑“蝶变”成网红打卡点,这不仅是生态修复项目的成功案例,更是中国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生动注脚。绿色转型是发展方式、发展观的深刻革命,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问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具体在生态环境方面,人民群众从过去“盼温饱”到现在“盼环保”、从过去“求生存”到现在“求生态”,对更加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在人民群众需求结构中的比重正在不断提高。因此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既不符合人民群众的需求,也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要义,在于同步实现经济增益与环境改善,创造物质与生态双重财富。而高品质的生态环境正是这一发展成果的集中体现:它既是美好生活的载体,更作为一种关键的生产力,通过“反哺”绿色产业、完成从“颜值”到“价值”的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支撑。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十四五”期间,中国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绿色转型取得全方位突破。首先,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与产业,为绿色转型提供强劲动力。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通过积极发展以风光水等为主体的可再生能源,中国致力于优化能源结构、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生产了全球超过60%的风力涡轮机和80%的太阳能电池板,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接近全球总量的1/3。这不仅有力推动了国内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转型,也对全球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产生了积极影响,有效稳定了全球绿色产品供应链,也显著降低了全球范围内的绿色转型成本,为减缓气候变化作出了突出贡献。其次,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绿色转型提供了关键路径。一是大力推动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纸、印染等传统产业进行绿色低碳改造;二是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绿色低碳产业,以不断提升其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同时,通过加快数字化与绿色化的协同转型,为这一进程注入新动能。实践证明,这一路径成效显著:中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从2010年的9.4%上升至2024年的18.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年均仅3.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超过6.1%的经济增长,已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最后,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为绿色转型筑牢生态根基。“十四五”期间,我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推进污染防治、生态修复与生态建设,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在这一过程中,多项指标实现显著提升:截至2024年,长江干流连续5年、黄河干流连续3年全线水质稳定保持二类;同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已降至29.3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2%,使我国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收官、谋划“十五五”的关键之年。“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等仍将是未来“十五五”时期的核心任务。深层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未来仍要注重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将绿色转型的理念和各项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方位、全领域、全地域推进绿色转型。从政府、企业到公众,都要认识到绿色低碳发展不仅是环保要求,更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增强对绿色发展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引领全社会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二是强化系统思维,认识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要统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工作,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共进。三是鼓励并强化支撑绿色转型的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推进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此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绿色转型提供更有力支撑、更强创新动能和更坚实安全保障。四是完善绿色转型的政策、标准体系和推进机制。加快制定和完善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法规,建立健全绿色低碳产业标准体系,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构建以能耗“双控”为引领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进机制。“十四五”时期,为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五五”时期,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五年。届时,绿色低碳产业将崛起为经济增长的坚实支撑,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将基本完成,推动资源利用效率大幅跃升,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全面改善。中国的绿色转型,不仅将确保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更将通过“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等多边机制,引领全球绿色低碳发展变革,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贡献出磅礴的中国智慧与坚实的中国力量。(作者分别是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