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kuE8yu08m opinion.huanqiu.comarticle环球圆桌对话: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才能更好读懂中国/e3pmub6h5/e3pr9baf6编者按: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13日至15日在上海举行。大约500位海内外知名学者参加此次会议,围绕“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这一主题,展开深度对话与思想碰撞。如何构建世界中国学知识体系,以中国智慧、中国理念更好地贡献世界等话题成为讨论热点。本版选取分论坛一“从世界看中国:文明的赓续与创新”和分论坛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理分析和经验启示”部分精彩内容,以飨读者。现代化是中国学的重要议题高翔(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动力,只能向其自身历史文化的深处去寻找。现代化是中国学的重要议题,要读懂中国,就必须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秉持独立自主原则,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这条道路洋溢着生机和激情,创造了很多西方现代化未能实现的壮丽图景,既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又符合中国实际,具有鲜明特色。这条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为世界和平稳定带来更多确定性。事实已经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能够取得成功,也必将赢得未来。当今世界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复杂的世界,也是变化最快的世界。越是这个时候,我们越需要理性、冷静的思考,需要真诚、富有建设性的交流。特别是面对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巨大变革,各国学术界更应携起手来,发出清晰、响亮的学术正声,为世界现代化探索充满希望与光明的正道。期待各国专家学者共同关注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合力推动跨单位、跨领域、跨学科协同创新,为世界更好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陈志敏(复旦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有文明的互鉴才能实现共同的进步”。这为世界中国学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我看来“赓续”与“创新”这两个词,是理解中华文明和当代中国的两把关键钥匙。“赓续”,是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的密码。它塑造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也赋予了今日中国深厚的历史底蕴。因此,研究中国,不“溯历史的源头”,不“循文化的根基”,就如同观察一棵大树而忽略其深埋地下的根系,是无法理解其为何能枝繁叶茂、生机盎然的。“创新”,则是当代中国蓬勃发展的引擎。今天的中国,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这一伟大实践,本身就是一场前所未有、前无古人的宏大创新。从“民惟邦本”的古老智慧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和而不同”的哲学理念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看到了一条清晰的、从“赓续”走向“创新”的实践逻辑。恩科洛·福埃(喀麦隆雅温得第一大学教授):中国式现代化成功开辟了一条既属于中国又具有世界意义的现代化道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这条道路既带来启示,也提供实践参考。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总能凭借长远战略视野,持续实现既定发展目标。与受短期选举周期掣肘的选举民主政体不同,中国始终致力于为未来长期发展谋划蓝图。这种以目标为导向的治理模式,超越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传统二元对立,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视角。为何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如此重要伊沃娜·拉杰瓦茨(塞尔维亚国际政治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与西方新自由主义模式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注重集体福祉、渐进式改革以及在“共同富裕”指导原则下的长期战略治理,体现了社会主义和市场机制在中国特色制度与文明语境中的有机统一。中国式现代化将经济增长、科技创新、全球参与同强有力的国家领导、社会公平、文化传承融为一体,代表了一种独特的发展范式。为什么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与实践对世界如此重要?因为它为其他国家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等提供了另外一种参照。这并不是说其他国家可以照搬中国的经验,而是再次证明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实现现代化不是只有一条道路,各国应该拥抱自己的历史、制度与文化,在此基础上探寻符合自身国情的独立自主发展道路。这是中国现代化带来的最大启示之一。由此,我们进一步理解了现代化不是只有某个单一维度,而是有着复杂和多元含义,是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生态文明等方面的整合与发展。每个国家都可以有自己的现代化路径与模式,但同时,也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孤立地推进现代化发展,它们都与世界紧密相连。就像中国式现代化背后也有着与世界的相互借鉴,得益于世界的多元赋能。马豪恩(阿根廷国际关系理事会亚洲事务委员会主席):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已经成为国际发展领域热议的核心概念之一,中国成功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将快速的经济发展与政策连贯性等结合在一起。长期以来,中国保持经济稳中有进增长,实现8亿人口脱贫,并逐渐成为世界性的技术大国和强国。概言之,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政治、经济、社会、技术与文化等方面的全面进步,同时还兼顾了长远目标导向。较之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拉美现代化则长期徘徊于依赖外部与自主发展尝试之间。与中国在强大国家体系下制定长期战略的能力相比,拉美国家常常陷入政治体系碎片化、政策周期短视化、外部环境脆弱化等困境。就此而言,中国式现代化为重新思考拉美自身发展道路提供了宝贵启示,中国经验能够与当前拉美关于产业政策、区域一体化以及技术升级等方面的讨论产生共鸣。布萨尼·恩格卡韦尼(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公共政策和非洲研究中心主任):在国内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中国还在国际层面不断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025年9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郑重提出全球治理倡议。该倡议是中国向世界贡献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给出了全新的中国方案,其中包括奉行主权平等,遵守国际法治,践行多边主义等核心理念。另外,中国提出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强调合作共赢,在世界范围内得到积极响应。南非是最早与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的非洲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帮助包括南非在内的非洲国家开拓了亚洲市场,加强了非洲与亚洲之间的贸易联系。倡议蕴含的平等、合作、共赢等东方理念得到全球南方的认同。整个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这决定了各国有着广泛共同利益。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治理倡议等中国方案中,我们可以领略中国是如何面对世界以及如何坚定不移推动和平与发展的。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反对霸权主义,在国际上树立了大国形象。这个过程中也包括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摆脱全球北方或西方发达国家的垄断,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今天,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事务,你我都不应再扮演冷眼的旁观者,而应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全球南方国家必须携起手来,推动多边合作,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如此方能在全球事务以及贸易领域有自己的作为,增进全球南方以及全世界人民的福祉。深深植根中华文明沃土赛义德·哈桑·贾维德(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前主任):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同时也是一部民族崛起的史诗,见证了中国昂首迈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伟大转变。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就离不开数千年中华文明的滋养,这正是“中国特色”的深厚根基。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理论分析,必须审视中国从古代到当代发展的整个脉络。原因在于,中国并非普通国家,而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国家。当代一些西方学者在这个话题上面临的困境主要在于,他们往往仅强调片面,却失去了对中国思想进程或中国哲学范式连续性的理解。而要真正理解中国如何发展成为21世纪的现代文明国家和世界性大国,这是非常重要的。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看,中国式现代化建立在对历史大势的准确把握之上,这一壮阔进程凝聚了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和广大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和全球治理倡议等一系列全球性倡议,为人类社会高质量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了希望,赢得世界上热爱和平的人们衷心拥护。世界历史正在发生某种“U型”转折,这种转折的关键一点就在于摒弃过去那种由冷战思维和地缘阵营构成的国际政治图景。在此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已经不可逆转,因为它建立在对历史潮流和进程的科学认知之上。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巨大成就中,我们已经清晰看见前进的方向。李国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就历史学视角而言,中国式现代化并非横空出世的蓝图,而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是一场跨越百年、薪火相传的接力。要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意义,就要回到历史深处,去探寻那些沉淀下来的宝贵历史经验。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人类文明,也是唯一以国家形态传承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和赓续不绝的迭代传承,为中华民族选择自身发展道路奠定持久的精神指引。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沃土,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须要走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历史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传统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生长出来的现代化,而不是照搬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而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一些历史经验:一个国家和民族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不仅取决于社会制度、发展条件、外部环境等因素,还取决于其历史文化传统;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必须走自己的路,必须拥有独立自主的品格;现代化是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历史过程,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现代化是全面的系统工程,其中经济建设是兴国之要,改革开放是必由之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斜路,在坚守主体性中,不断开辟适合本国国情特征的现代化新境界,这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袁红英(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类社会共同发展为取向,旨在为构建共同繁荣的全球现代化图景作出贡献。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文化源流,本质上是现代化一般规律与中国特殊国情的辩证统一。从世界进程看,它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扬弃性超越;从中国发展看,它是传统文化的创造性重生;从文化维度看,它是古典智慧与现代价值的深度融合。这一进程既体现了中国作为文明型国家的历史连续性,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推进“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创新性。查尔斯·奥努奈居(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五千多年的文明积淀,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深厚底蕴。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华文明的伟大转折,标志着中华民族延续并发展了历史传统与实践经验,并将这种传统和经验运用在不断战胜艰难险阻的奋斗历程之中。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认识中国国情与现实,凝聚民族意志和决心,以历史主动精神推动社会转型与国家发展,这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具有决定性意义。1760639762721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肖山环球时报176065729958912[]{"email":"wangyatian@huanqiu.com","name":"王亚天"}
编者按: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13日至15日在上海举行。大约500位海内外知名学者参加此次会议,围绕“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这一主题,展开深度对话与思想碰撞。如何构建世界中国学知识体系,以中国智慧、中国理念更好地贡献世界等话题成为讨论热点。本版选取分论坛一“从世界看中国:文明的赓续与创新”和分论坛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理分析和经验启示”部分精彩内容,以飨读者。现代化是中国学的重要议题高翔(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动力,只能向其自身历史文化的深处去寻找。现代化是中国学的重要议题,要读懂中国,就必须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秉持独立自主原则,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这条道路洋溢着生机和激情,创造了很多西方现代化未能实现的壮丽图景,既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又符合中国实际,具有鲜明特色。这条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为世界和平稳定带来更多确定性。事实已经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能够取得成功,也必将赢得未来。当今世界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复杂的世界,也是变化最快的世界。越是这个时候,我们越需要理性、冷静的思考,需要真诚、富有建设性的交流。特别是面对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巨大变革,各国学术界更应携起手来,发出清晰、响亮的学术正声,为世界现代化探索充满希望与光明的正道。期待各国专家学者共同关注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合力推动跨单位、跨领域、跨学科协同创新,为世界更好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陈志敏(复旦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有文明的互鉴才能实现共同的进步”。这为世界中国学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我看来“赓续”与“创新”这两个词,是理解中华文明和当代中国的两把关键钥匙。“赓续”,是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的密码。它塑造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也赋予了今日中国深厚的历史底蕴。因此,研究中国,不“溯历史的源头”,不“循文化的根基”,就如同观察一棵大树而忽略其深埋地下的根系,是无法理解其为何能枝繁叶茂、生机盎然的。“创新”,则是当代中国蓬勃发展的引擎。今天的中国,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这一伟大实践,本身就是一场前所未有、前无古人的宏大创新。从“民惟邦本”的古老智慧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和而不同”的哲学理念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看到了一条清晰的、从“赓续”走向“创新”的实践逻辑。恩科洛·福埃(喀麦隆雅温得第一大学教授):中国式现代化成功开辟了一条既属于中国又具有世界意义的现代化道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这条道路既带来启示,也提供实践参考。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总能凭借长远战略视野,持续实现既定发展目标。与受短期选举周期掣肘的选举民主政体不同,中国始终致力于为未来长期发展谋划蓝图。这种以目标为导向的治理模式,超越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传统二元对立,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视角。为何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如此重要伊沃娜·拉杰瓦茨(塞尔维亚国际政治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与西方新自由主义模式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注重集体福祉、渐进式改革以及在“共同富裕”指导原则下的长期战略治理,体现了社会主义和市场机制在中国特色制度与文明语境中的有机统一。中国式现代化将经济增长、科技创新、全球参与同强有力的国家领导、社会公平、文化传承融为一体,代表了一种独特的发展范式。为什么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与实践对世界如此重要?因为它为其他国家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等提供了另外一种参照。这并不是说其他国家可以照搬中国的经验,而是再次证明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实现现代化不是只有一条道路,各国应该拥抱自己的历史、制度与文化,在此基础上探寻符合自身国情的独立自主发展道路。这是中国现代化带来的最大启示之一。由此,我们进一步理解了现代化不是只有某个单一维度,而是有着复杂和多元含义,是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生态文明等方面的整合与发展。每个国家都可以有自己的现代化路径与模式,但同时,也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孤立地推进现代化发展,它们都与世界紧密相连。就像中国式现代化背后也有着与世界的相互借鉴,得益于世界的多元赋能。马豪恩(阿根廷国际关系理事会亚洲事务委员会主席):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已经成为国际发展领域热议的核心概念之一,中国成功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将快速的经济发展与政策连贯性等结合在一起。长期以来,中国保持经济稳中有进增长,实现8亿人口脱贫,并逐渐成为世界性的技术大国和强国。概言之,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政治、经济、社会、技术与文化等方面的全面进步,同时还兼顾了长远目标导向。较之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拉美现代化则长期徘徊于依赖外部与自主发展尝试之间。与中国在强大国家体系下制定长期战略的能力相比,拉美国家常常陷入政治体系碎片化、政策周期短视化、外部环境脆弱化等困境。就此而言,中国式现代化为重新思考拉美自身发展道路提供了宝贵启示,中国经验能够与当前拉美关于产业政策、区域一体化以及技术升级等方面的讨论产生共鸣。布萨尼·恩格卡韦尼(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公共政策和非洲研究中心主任):在国内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中国还在国际层面不断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025年9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郑重提出全球治理倡议。该倡议是中国向世界贡献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给出了全新的中国方案,其中包括奉行主权平等,遵守国际法治,践行多边主义等核心理念。另外,中国提出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强调合作共赢,在世界范围内得到积极响应。南非是最早与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的非洲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帮助包括南非在内的非洲国家开拓了亚洲市场,加强了非洲与亚洲之间的贸易联系。倡议蕴含的平等、合作、共赢等东方理念得到全球南方的认同。整个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这决定了各国有着广泛共同利益。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治理倡议等中国方案中,我们可以领略中国是如何面对世界以及如何坚定不移推动和平与发展的。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反对霸权主义,在国际上树立了大国形象。这个过程中也包括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摆脱全球北方或西方发达国家的垄断,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今天,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事务,你我都不应再扮演冷眼的旁观者,而应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全球南方国家必须携起手来,推动多边合作,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如此方能在全球事务以及贸易领域有自己的作为,增进全球南方以及全世界人民的福祉。深深植根中华文明沃土赛义德·哈桑·贾维德(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前主任):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同时也是一部民族崛起的史诗,见证了中国昂首迈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伟大转变。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就离不开数千年中华文明的滋养,这正是“中国特色”的深厚根基。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理论分析,必须审视中国从古代到当代发展的整个脉络。原因在于,中国并非普通国家,而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国家。当代一些西方学者在这个话题上面临的困境主要在于,他们往往仅强调片面,却失去了对中国思想进程或中国哲学范式连续性的理解。而要真正理解中国如何发展成为21世纪的现代文明国家和世界性大国,这是非常重要的。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看,中国式现代化建立在对历史大势的准确把握之上,这一壮阔进程凝聚了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和广大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和全球治理倡议等一系列全球性倡议,为人类社会高质量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了希望,赢得世界上热爱和平的人们衷心拥护。世界历史正在发生某种“U型”转折,这种转折的关键一点就在于摒弃过去那种由冷战思维和地缘阵营构成的国际政治图景。在此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已经不可逆转,因为它建立在对历史潮流和进程的科学认知之上。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巨大成就中,我们已经清晰看见前进的方向。李国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就历史学视角而言,中国式现代化并非横空出世的蓝图,而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是一场跨越百年、薪火相传的接力。要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意义,就要回到历史深处,去探寻那些沉淀下来的宝贵历史经验。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人类文明,也是唯一以国家形态传承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和赓续不绝的迭代传承,为中华民族选择自身发展道路奠定持久的精神指引。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沃土,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须要走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历史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传统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生长出来的现代化,而不是照搬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而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一些历史经验:一个国家和民族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不仅取决于社会制度、发展条件、外部环境等因素,还取决于其历史文化传统;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必须走自己的路,必须拥有独立自主的品格;现代化是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历史过程,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现代化是全面的系统工程,其中经济建设是兴国之要,改革开放是必由之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斜路,在坚守主体性中,不断开辟适合本国国情特征的现代化新境界,这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袁红英(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类社会共同发展为取向,旨在为构建共同繁荣的全球现代化图景作出贡献。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文化源流,本质上是现代化一般规律与中国特殊国情的辩证统一。从世界进程看,它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扬弃性超越;从中国发展看,它是传统文化的创造性重生;从文化维度看,它是古典智慧与现代价值的深度融合。这一进程既体现了中国作为文明型国家的历史连续性,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推进“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创新性。查尔斯·奥努奈居(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五千多年的文明积淀,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深厚底蕴。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华文明的伟大转折,标志着中华民族延续并发展了历史传统与实践经验,并将这种传统和经验运用在不断战胜艰难险阻的奋斗历程之中。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认识中国国情与现实,凝聚民族意志和决心,以历史主动精神推动社会转型与国家发展,这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具有决定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