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kuIalSKZI作者:杨成玉opinion.huanqiu.comarticle杨成玉:“全球英国”战略构想面临现实考验/e3pmub6h5/e3pr9baf6近期,英印各领域合作消息不断,包括成立互联互通与创新中心、英国9所大学将在印度开设分校等。这些动作在英国首相斯塔默率领脱欧后“最大规模贸易代表团”访印后陆续推进,印证英国正加速推进今年5月达成的英印自贸协定。这是英国脱欧后摆脱欧盟束缚建立全球性自贸网络的重要部分。英国政府乐观预计,该自贸协定到2040年将推动本国GDP年增48亿英镑、创造60余万个就业岗位。然而,英印之间围绕开放市场、签证政策、规则标准等议题龃龉不断,自贸协定的“账面收益”与签证政策的“刚性拒绝”也形成反差,这折射出“全球英国”战略与新兴经济体诉求不联通,以及回避自身现实制约的战略困境。英国方面,在经济诉求与人才壁垒之间形成自我牵制。从协定文本看,英国短期收益明确,即印度将英国威士忌、杜松子酒进口关税从150%逐步降至40%,90%的英国进口商品享受关税削减,其中85%将在10年内实现零关税。但英国的深层经济意图不只在经贸领域,而是达成数字服务协议,打开印度数据流动大门,其利润空间远超商品出口。印度原本以“人才流动换市场准入”为谈判核心,不仅要求增加IT工程师签证配额,还提出每年上千个厨师、瑜伽师等签证名额。然而,斯塔默政府在移民政策上的刚性态度,直接阻断了这一目标的落地,也使得印度在数据本地化、服务贸易等关键领域的合作意愿显著降温,英国主导数字经济规则的企图基本落空。 反观印度,在短期收益与本土风险之间难以平衡。英印自贸协定的经济价值于印度而言有双面性,短期利好集中在农业与纺织业,印度超过95%的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税目将享受零关税,预计未来3年对英农产品出口增长20%以上,咖啡、香料等高端产品有望与欧洲国家竞争;纺织品出口关税也将逐步取消,打开欧洲市场通道。但根据2004年以来印度与日本、东盟签署自贸协定的效果看,均造成印度贸易逆差扩大、本土产业受冲击的负面影响。此次对英国90%商品大幅降税,尤其是汽车零部件进口限制放宽,也可能重挫印度相关产业发展。“全球英国”战略旨在通过深化国际经贸合作重塑英国在地缘政治与国际规则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为实现规则主导,英国将经贸合作与地缘渗透绑定,与印度签署《英印2035愿景》,将合作从贸易延伸至防务、气候、教育领域,并纳入到所谓“印太战略”框架,试图将英印合作打造为“印太版TPP”规则的“试验田”,借此强化对新兴经济体的规则主导力。但双方在气候标准、数据本地化、碳关税、劳工权益等方面分歧巨大。为促成贸易协定,英国淡化了对印度钢铁、化工等行业的碳排放要求,却引发国内批评,英媒称此举“与英国标榜的气候领导地位背道而驰”。值得关注的是,英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压力进一步削弱了“全球英国”战略的实施效果。今年9月,伦敦爆发11万人大规模反移民游行,极右翼政党英国改革党持续在移民议题上施压,使斯塔默政府在签证政策上无妥协空间。而印媒称移民问题已成为拖累英印关系的根源,显示出英国国内政治与外交需求之间的尖锐矛盾。斯塔默访印凸显出“全球英国”战略雄心与英国自身能力之间的鸿沟。在英国经济增长乏力、国际影响力下滑的背景下,伦敦试图通过自贸协定成功打开印度市场并重构双边“特殊关系”,却囿于国内政治难以在几项关键关切上让步。加之印度作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战略自主诉求日益强烈,双方在短期内达成共识并实现法律文本生效还存在不确定性。管中窥豹,“全球英国”战略能否突破现实桎梏,可能需要更深刻的战略反思。(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副研究员)1760639883202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肖山环球时报176065524475311[]{"email":"xiaoshan@huanqiu.com","name":"肖山"}
近期,英印各领域合作消息不断,包括成立互联互通与创新中心、英国9所大学将在印度开设分校等。这些动作在英国首相斯塔默率领脱欧后“最大规模贸易代表团”访印后陆续推进,印证英国正加速推进今年5月达成的英印自贸协定。这是英国脱欧后摆脱欧盟束缚建立全球性自贸网络的重要部分。英国政府乐观预计,该自贸协定到2040年将推动本国GDP年增48亿英镑、创造60余万个就业岗位。然而,英印之间围绕开放市场、签证政策、规则标准等议题龃龉不断,自贸协定的“账面收益”与签证政策的“刚性拒绝”也形成反差,这折射出“全球英国”战略与新兴经济体诉求不联通,以及回避自身现实制约的战略困境。英国方面,在经济诉求与人才壁垒之间形成自我牵制。从协定文本看,英国短期收益明确,即印度将英国威士忌、杜松子酒进口关税从150%逐步降至40%,90%的英国进口商品享受关税削减,其中85%将在10年内实现零关税。但英国的深层经济意图不只在经贸领域,而是达成数字服务协议,打开印度数据流动大门,其利润空间远超商品出口。印度原本以“人才流动换市场准入”为谈判核心,不仅要求增加IT工程师签证配额,还提出每年上千个厨师、瑜伽师等签证名额。然而,斯塔默政府在移民政策上的刚性态度,直接阻断了这一目标的落地,也使得印度在数据本地化、服务贸易等关键领域的合作意愿显著降温,英国主导数字经济规则的企图基本落空。 反观印度,在短期收益与本土风险之间难以平衡。英印自贸协定的经济价值于印度而言有双面性,短期利好集中在农业与纺织业,印度超过95%的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税目将享受零关税,预计未来3年对英农产品出口增长20%以上,咖啡、香料等高端产品有望与欧洲国家竞争;纺织品出口关税也将逐步取消,打开欧洲市场通道。但根据2004年以来印度与日本、东盟签署自贸协定的效果看,均造成印度贸易逆差扩大、本土产业受冲击的负面影响。此次对英国90%商品大幅降税,尤其是汽车零部件进口限制放宽,也可能重挫印度相关产业发展。“全球英国”战略旨在通过深化国际经贸合作重塑英国在地缘政治与国际规则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为实现规则主导,英国将经贸合作与地缘渗透绑定,与印度签署《英印2035愿景》,将合作从贸易延伸至防务、气候、教育领域,并纳入到所谓“印太战略”框架,试图将英印合作打造为“印太版TPP”规则的“试验田”,借此强化对新兴经济体的规则主导力。但双方在气候标准、数据本地化、碳关税、劳工权益等方面分歧巨大。为促成贸易协定,英国淡化了对印度钢铁、化工等行业的碳排放要求,却引发国内批评,英媒称此举“与英国标榜的气候领导地位背道而驰”。值得关注的是,英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压力进一步削弱了“全球英国”战略的实施效果。今年9月,伦敦爆发11万人大规模反移民游行,极右翼政党英国改革党持续在移民议题上施压,使斯塔默政府在签证政策上无妥协空间。而印媒称移民问题已成为拖累英印关系的根源,显示出英国国内政治与外交需求之间的尖锐矛盾。斯塔默访印凸显出“全球英国”战略雄心与英国自身能力之间的鸿沟。在英国经济增长乏力、国际影响力下滑的背景下,伦敦试图通过自贸协定成功打开印度市场并重构双边“特殊关系”,却囿于国内政治难以在几项关键关切上让步。加之印度作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战略自主诉求日益强烈,双方在短期内达成共识并实现法律文本生效还存在不确定性。管中窥豹,“全球英国”战略能否突破现实桎梏,可能需要更深刻的战略反思。(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