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nPs7lDPIT作者:林伯强opinion.huanqiu.comarticle林伯强:成为“电力国家”,中国助力世界能源转型/e3pmub6h5/e3pr9baf6日前,英国《金融时报》发文称中国的电气化水平已达32%,并以每年约1个百分点的速度稳步提升,进展明显快于欧美主要经济体。由此,《金融时报》将中国称为全球第一个重要的“电力国家”,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正越来越多地建立在电力,而非化石燃料之上。这一判断不仅是对中国能源结构巨变的观察,更反映出世界能源版图的一次历史性重塑。 事实上,中国成为“电力国家”,既是能源转型的自然结果,也是国家战略、技术进步与全球合作共同作用的体现。它代表着一种新的能源发展模式正在形成,这种模式以清洁、高效、自主、共享为特征,并正在深刻改变全球能源体系的运行逻辑,也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动力。 过去十年,中国能源结构经历了系统性重塑。传统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格局,正被以电力为核心的清洁能源体系所取代。截至2024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已超过56%,其中光伏和风电的新增装机均居世界首位。全国发电量中,非化石能源电力比重持续上升,而且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主导地位日益凸显。 这一结构性变化的背后,是中国高质量发展战略布局的结果。从碳中和目标确立,到电力体制改革、储能与输电基础设施投资,以及对新能源产业链的系统性扶持,中国清洁电力体系正逐步成为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中国的核心竞争力是制造业和相关的产业供应链生态,而强大清洁的电力系统是制造业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凭借可控性更强、自主性更高的电力系统,中国正在以技术创新和体系建设增强自身能源安全韧性,减少对外部油气资源的依赖。 因此,“电力国家”的崛起,不仅是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更是国家能源安全理念的更新。中国正从“资源依赖”走向“技术主导”,从能源进口国逐步转变为拥有自主可控能源体系和先进能源技术装备出口强国。 中国成为“电力国家”,根本动力来自技术创新带来的成本突破与产业升级。以光伏为例,过去十年组件价格下降超过80%,单瓦成本从约4元降至0.8元以下;储能、风电、氢能、电动汽车等领域技术也在快速迭代。这些进步不仅推动了中国形成从装备制造到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生态,也正在重塑全球清洁能源供应链。随着清洁能源产业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增长引擎,其带动作用也已从能源领域延伸到制造业、交通、信息等多个板块,清洁电力驱动也正逐步取代化石能源,推动能源转型的逻辑悄然变化,从政策引导转向市场驱动,从成本负担转变为竞争优势。 正如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所言,对科技与创新的长期重视,让中国在能源转型的赛道上实现了“后发而先至”的突破。今天的中国,不仅在产能和成本上具备优势,更在体系和理念上形成了先至效应。当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与市场扩张相互促进,清洁电力已不只是能源替代的结果,而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力量。 中国的能源变革不仅改变了国内生产模式、增强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更开始以系统性方式影响全球能源格局。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能力,中国为世界提供了物美价廉、可靠性高的新能源解决方案。这种输出不仅限于设备或项目,而是形成了以清洁电力为核心的完整能源体系,包括新能源制造、储能、电网建设、运维管理和标准化解决方案,使更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能够快速提升能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水平。中国的能源转型因此呈现出战略性的全球意义,它不仅推动经济合作,也在塑造全球低碳发展规则和治理模式。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能源合作体现的是共享发展理念,而非地缘政治竞争。与美国因内耗和化石燃料行业牵制而摇摆的能源政策不同,中国展现出持续的战略定力和技术自信。这种差距背后是不同的能源治理逻辑。中国将新能源视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公共产品,并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能力,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为全球低碳发展提供现实路径。 “电力国家”不仅是一种能源形态,更是一种发展范式的象征。它意味着一个国家能够依托清洁能源体系,实现经济增长、能源安全与全球责任的统一。而全球影响的背后,是中国更宏大的战略视野。从“电力国家”到“能源共同体”,中国的目标不仅是完善自身的能源结构,更是推动形成开放、共享、可持续的全球能源合作体系,为全球提供高质量、低成本应对气候变化的可行方案。这种思路超越了地缘竞争逻辑,体现了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全球公共产品理念。通过技术创新与绿色投资,中国正在以行动诠释大国责任,为全球能源转型注入稳定与希望。(作者是厦门大学管理学院讲席教授、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1760901127178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6091517609111[]{"email":"liyutong@huanqiu.com","name":"李雨童"}
日前,英国《金融时报》发文称中国的电气化水平已达32%,并以每年约1个百分点的速度稳步提升,进展明显快于欧美主要经济体。由此,《金融时报》将中国称为全球第一个重要的“电力国家”,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正越来越多地建立在电力,而非化石燃料之上。这一判断不仅是对中国能源结构巨变的观察,更反映出世界能源版图的一次历史性重塑。 事实上,中国成为“电力国家”,既是能源转型的自然结果,也是国家战略、技术进步与全球合作共同作用的体现。它代表着一种新的能源发展模式正在形成,这种模式以清洁、高效、自主、共享为特征,并正在深刻改变全球能源体系的运行逻辑,也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动力。 过去十年,中国能源结构经历了系统性重塑。传统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格局,正被以电力为核心的清洁能源体系所取代。截至2024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已超过56%,其中光伏和风电的新增装机均居世界首位。全国发电量中,非化石能源电力比重持续上升,而且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主导地位日益凸显。 这一结构性变化的背后,是中国高质量发展战略布局的结果。从碳中和目标确立,到电力体制改革、储能与输电基础设施投资,以及对新能源产业链的系统性扶持,中国清洁电力体系正逐步成为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中国的核心竞争力是制造业和相关的产业供应链生态,而强大清洁的电力系统是制造业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凭借可控性更强、自主性更高的电力系统,中国正在以技术创新和体系建设增强自身能源安全韧性,减少对外部油气资源的依赖。 因此,“电力国家”的崛起,不仅是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更是国家能源安全理念的更新。中国正从“资源依赖”走向“技术主导”,从能源进口国逐步转变为拥有自主可控能源体系和先进能源技术装备出口强国。 中国成为“电力国家”,根本动力来自技术创新带来的成本突破与产业升级。以光伏为例,过去十年组件价格下降超过80%,单瓦成本从约4元降至0.8元以下;储能、风电、氢能、电动汽车等领域技术也在快速迭代。这些进步不仅推动了中国形成从装备制造到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生态,也正在重塑全球清洁能源供应链。随着清洁能源产业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增长引擎,其带动作用也已从能源领域延伸到制造业、交通、信息等多个板块,清洁电力驱动也正逐步取代化石能源,推动能源转型的逻辑悄然变化,从政策引导转向市场驱动,从成本负担转变为竞争优势。 正如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所言,对科技与创新的长期重视,让中国在能源转型的赛道上实现了“后发而先至”的突破。今天的中国,不仅在产能和成本上具备优势,更在体系和理念上形成了先至效应。当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与市场扩张相互促进,清洁电力已不只是能源替代的结果,而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力量。 中国的能源变革不仅改变了国内生产模式、增强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更开始以系统性方式影响全球能源格局。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能力,中国为世界提供了物美价廉、可靠性高的新能源解决方案。这种输出不仅限于设备或项目,而是形成了以清洁电力为核心的完整能源体系,包括新能源制造、储能、电网建设、运维管理和标准化解决方案,使更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能够快速提升能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水平。中国的能源转型因此呈现出战略性的全球意义,它不仅推动经济合作,也在塑造全球低碳发展规则和治理模式。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能源合作体现的是共享发展理念,而非地缘政治竞争。与美国因内耗和化石燃料行业牵制而摇摆的能源政策不同,中国展现出持续的战略定力和技术自信。这种差距背后是不同的能源治理逻辑。中国将新能源视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公共产品,并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能力,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为全球低碳发展提供现实路径。 “电力国家”不仅是一种能源形态,更是一种发展范式的象征。它意味着一个国家能够依托清洁能源体系,实现经济增长、能源安全与全球责任的统一。而全球影响的背后,是中国更宏大的战略视野。从“电力国家”到“能源共同体”,中国的目标不仅是完善自身的能源结构,更是推动形成开放、共享、可持续的全球能源合作体系,为全球提供高质量、低成本应对气候变化的可行方案。这种思路超越了地缘竞争逻辑,体现了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全球公共产品理念。通过技术创新与绿色投资,中国正在以行动诠释大国责任,为全球能源转型注入稳定与希望。(作者是厦门大学管理学院讲席教授、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