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o8UCcmOqB opinion.huanqiu.comarticle社评:聚焦发展的中国,为不确定的世界带来信心/e3pmub6h5/e3prafm0g10月20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开幕,会议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同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中国经济三季度“成绩单”: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2%,比上年全年和上年同期分别加快0.2和0.4个百分点,经济运行延续“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这两件事在时间上的交汇形成了一个清晰的呼应:一个是决定未来五年方向的战略擘画,一个是当下经济韧性的现实注脚。放眼全球经济版图,5.2%这个数字是其中可贵的亮色。保护主义抬头、供应链重组、局部冲突频发……外部的“逆风”比预想的更强,但中国经济依然实现稳定增长。这一成绩来之不易,不仅为全球经济贡献了最重要的稳定增长力量,更值得我们对自己的发展道路保持高度自信。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一种结构性韧性——外部环境或许会带来阶段性波动,但中国经济的长期走向始终由自身结构优化、政策调控与制度优势所塑造。今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融合的步伐明显加快,新质生产力正在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升至16.7%;装备制造业占比提升至35.9%,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主力。数字经济和绿色产业同样亮眼,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风电等产业产销两旺,“新三样”产品出口保持两位数增长。技术创新在加快突破,全国研发投入持续上升,专利数量快速增长。 回望“十四五”这五年,中国经济在风雨中稳步前行。从疫情冲击到外部环境突变,中国顶住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120万亿、130万亿元三道大关,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科技创新实现重大突破,绿色转型全面提速,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人均GDP连续两年超过1.3万美元,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中国经济于变局中开新局,新动能的成长正在让中国经济从“拼速度”走向“比质量”,从依靠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些成就的背后,有一个很关键的逻辑主线:中国始终聚焦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中国的发展,是让十几亿人过上更好生活的发展,是把增长建立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基础上的发展。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才能在风高浪急中稳住航向,在挑战中不断积蓄前行的力量。中国的发展理念也正在为全球提供新的启示。面对全球“发展赤字”的扩大,中国始终倡导包容普惠、共同发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等实际行动,让更多国家共享发展机遇。中国在探索自身现代化的同时,也在为破解人类发展难题贡献智慧与方案,让“发展的价值”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共同语言。在“十五五”规划即将出台的时间节点上,中国聚焦发展的意义正在进一步显现。五年规划不仅是经济运行的时间表,更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蓝图。它将继续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把绿色转型、区域协调、城乡融合、共同富裕作为重要方向,推动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与优化,持续增强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可以预见,一个更富创新、更具韧性、更加包容的中国,将在新的起点上持续释放确定性——不仅托举自身的现代化进程,也为动荡世界注入稳定与信心。未来五年,我们要让创新真正成为发展的主动力,让新质生产力不断壮大;要让内需更旺、市场更活,把消费潜力变成增长潜能;要推动绿色转型,让清洁能源和低碳生活成为新的增长点;还要继续扩大高水平开放,用更开放的姿态吸引更多合作、迎来更多机遇。无论外部环境如何起伏,中国经济始终有底气、有信心,也有办法。只要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把规划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图景,中国的发展巨轮就一定能在世界风云变幻中破浪前行,驶向更加光明的未来。1760976045096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6097604509612[]{"email":"liyutong@huanqiu.com","name":"李雨童"}
10月20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开幕,会议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同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中国经济三季度“成绩单”: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2%,比上年全年和上年同期分别加快0.2和0.4个百分点,经济运行延续“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这两件事在时间上的交汇形成了一个清晰的呼应:一个是决定未来五年方向的战略擘画,一个是当下经济韧性的现实注脚。放眼全球经济版图,5.2%这个数字是其中可贵的亮色。保护主义抬头、供应链重组、局部冲突频发……外部的“逆风”比预想的更强,但中国经济依然实现稳定增长。这一成绩来之不易,不仅为全球经济贡献了最重要的稳定增长力量,更值得我们对自己的发展道路保持高度自信。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一种结构性韧性——外部环境或许会带来阶段性波动,但中国经济的长期走向始终由自身结构优化、政策调控与制度优势所塑造。今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融合的步伐明显加快,新质生产力正在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升至16.7%;装备制造业占比提升至35.9%,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主力。数字经济和绿色产业同样亮眼,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风电等产业产销两旺,“新三样”产品出口保持两位数增长。技术创新在加快突破,全国研发投入持续上升,专利数量快速增长。 回望“十四五”这五年,中国经济在风雨中稳步前行。从疫情冲击到外部环境突变,中国顶住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120万亿、130万亿元三道大关,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科技创新实现重大突破,绿色转型全面提速,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人均GDP连续两年超过1.3万美元,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中国经济于变局中开新局,新动能的成长正在让中国经济从“拼速度”走向“比质量”,从依靠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些成就的背后,有一个很关键的逻辑主线:中国始终聚焦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中国的发展,是让十几亿人过上更好生活的发展,是把增长建立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基础上的发展。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才能在风高浪急中稳住航向,在挑战中不断积蓄前行的力量。中国的发展理念也正在为全球提供新的启示。面对全球“发展赤字”的扩大,中国始终倡导包容普惠、共同发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等实际行动,让更多国家共享发展机遇。中国在探索自身现代化的同时,也在为破解人类发展难题贡献智慧与方案,让“发展的价值”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共同语言。在“十五五”规划即将出台的时间节点上,中国聚焦发展的意义正在进一步显现。五年规划不仅是经济运行的时间表,更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蓝图。它将继续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把绿色转型、区域协调、城乡融合、共同富裕作为重要方向,推动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与优化,持续增强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可以预见,一个更富创新、更具韧性、更加包容的中国,将在新的起点上持续释放确定性——不仅托举自身的现代化进程,也为动荡世界注入稳定与信心。未来五年,我们要让创新真正成为发展的主动力,让新质生产力不断壮大;要让内需更旺、市场更活,把消费潜力变成增长潜能;要推动绿色转型,让清洁能源和低碳生活成为新的增长点;还要继续扩大高水平开放,用更开放的姿态吸引更多合作、迎来更多机遇。无论外部环境如何起伏,中国经济始终有底气、有信心,也有办法。只要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把规划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图景,中国的发展巨轮就一定能在世界风云变幻中破浪前行,驶向更加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