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p0lanFAId作者:陈弘opinion.huanqiu.comarticle陈弘:美澳稀土协议,回避了现实难题/e3pmub6h5/e3pr9baf6美澳20日在华盛顿宣布签署“关键矿产供应保障框架协议”,声称将在未来六个月内各投入10亿美元,分别用于稀土及关键矿物的开采和加工项目,目标是建立“独立、安全”的供应链,减少对中国的依赖。消息发布后,西方媒体纷纷以“战略突破”“对抗中国主导地位”作为标题报道渲染。然而,当热烈的政治言辞散去,摆在眼前的却是冷冰冰的工业现实:稀土产业不是靠喊口号就能建起来的,美澳所谓“半年内形成供应体系”的承诺,根本不具备可行性。 澳大利亚的确是稀土资源大国,拥有世界第四大稀土储量。澳大利亚是中国境外唯一拥有重稀土生产能力的国家,其莱纳斯稀土公司(Lynas Rare Earths)多年运营,已成为西方阵营稀土供应的象征。然而,“有矿”并不等于“有产业”。莱纳斯公司至今仍依赖在马来西亚关丹的加工厂进行分离和提炼,十多年来屡遭环保争议与停产风波,即使保持稳定运行,其产量占全球市场份额也很小,远不能满足美国在新能源、军工、芯片等行业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澳大利亚其他稀土项目多数还停留在勘探、可行性研究或初步建设阶段,距离大规模商业化生产相去甚远。 稀土被称为“工业维生素”,但它的提炼与加工极其复杂。人们常常以为稀土开采只是矿石挖掘,实际上,真正的技术重点在于分离和精炼。稀土矿中通常混合十余种元素,要分离出纯度达99.99%的工业级稀土氧化物,需要上百次化学萃取、沉淀与净化过程,这其中每一步都需要精密设备、稳定工艺和严格的污染控制。目前,全球超过80%的稀土分离与加工环节集中在中国,中国在设备、技术、成本和环保治理上的体系化优势,已非短期投资能够复制。澳大利亚虽然有矿,但缺乏完整的化工工业基础,也没有大规模冶炼设施和经验丰富的化学工程师。10亿美元的投资,在矿业层面或许能支持几处勘探项目或矿山升级,但对整个产业链而言,仅是杯水车薪。 更现实的问题在于产业链协同。稀土供应链不仅包括采矿和冶炼,还涉及磁性材料制造、精密加工及终端应用。澳大利亚仅掌握上游资源,缺乏中下游配套环节。即便矿石开采出来,也仍需出口到其他国家加工,这与所谓“供应安全”背道而驰。美国虽然承诺通过出口银行提供22亿美元融资支持“美国优先”矿产项目,但实际资金更多流向美国本土企业与科研机构,澳大利亚所获份额极为有限。华盛顿更希望掌控资源,而非扶持澳大利亚成为完整产业国。这意味着,澳方可能只扮演“原料提供者”的角色,而真正的技术收益仍留在美国。 此外,稀土产业的环境成本不容忽视。开采与分离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放射性元素的尾矿与化学废液,若处理不当极易造成污染。澳大利亚国内社会舆论对环保极为敏感,地方议会、原住民社区和环保组织一向强烈抵制高污染项目。过去莱纳斯在马来西亚的争议就曾让澳政府陷入两难。倘若未来加工设施设在本土,势必面临新一轮社会阻力。任何一起诉讼或抗议都可能拖慢项目进度,甚至迫使企业重新选址。半年时间,别说投产,连环评程序可能都难以完成。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稀土产业的真正竞争不是地缘政治的口号之争,而是化学工程和产业体系的较量。中国稀土行业经过数十年发展,已形成从勘探、采矿、分离、冶炼到磁材制造的完整体系,技术成熟、产能稳定、成本低廉。美澳若试图在短期内与中国“脱钩”,不仅成本高昂,还将导致资源浪费与产业效率下降。稀土产业不像芯片可以依赖国际分工,而是典型的重工业体系,需要长期投入、稳定政策与高水平技术协作。简单地用政治口号驱动,只会制造昂贵的重复建设。 从政治角度看,这份协议让美国可以宣示“强化供应安全”,也让阿尔巴尼斯政府在华盛顿赢得掌声;但从产业角度看,它更像一场高调的象征性演出。稀土产业不靠宣誓建成,而靠实验室、工厂和时间积累。澳大利亚有资源,却缺技术;有潜力,却无体系。若真想实现稀土自主化,至少需要十年时间和数十亿美元的持续投资。半年建成供应链的承诺,只能停留在新闻发布会的稿纸上。 对澳大利亚而言,真正的挑战不是如何取悦美国,而是如何在能源转型与地缘政治博弈之间找到理性的平衡。过度政治化的资源战略,往往以产业空心化收场。所谓“美澳稀土梦”,在现实的矿山、工厂与化学反应中,终将要面对时间与成本的真相这一现实。(作者是华东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 1761067194797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赵建东环球时报176106719479711[]{"email":"zhaojiandong@huanqiu.com","name":"赵建东"}
美澳20日在华盛顿宣布签署“关键矿产供应保障框架协议”,声称将在未来六个月内各投入10亿美元,分别用于稀土及关键矿物的开采和加工项目,目标是建立“独立、安全”的供应链,减少对中国的依赖。消息发布后,西方媒体纷纷以“战略突破”“对抗中国主导地位”作为标题报道渲染。然而,当热烈的政治言辞散去,摆在眼前的却是冷冰冰的工业现实:稀土产业不是靠喊口号就能建起来的,美澳所谓“半年内形成供应体系”的承诺,根本不具备可行性。 澳大利亚的确是稀土资源大国,拥有世界第四大稀土储量。澳大利亚是中国境外唯一拥有重稀土生产能力的国家,其莱纳斯稀土公司(Lynas Rare Earths)多年运营,已成为西方阵营稀土供应的象征。然而,“有矿”并不等于“有产业”。莱纳斯公司至今仍依赖在马来西亚关丹的加工厂进行分离和提炼,十多年来屡遭环保争议与停产风波,即使保持稳定运行,其产量占全球市场份额也很小,远不能满足美国在新能源、军工、芯片等行业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澳大利亚其他稀土项目多数还停留在勘探、可行性研究或初步建设阶段,距离大规模商业化生产相去甚远。 稀土被称为“工业维生素”,但它的提炼与加工极其复杂。人们常常以为稀土开采只是矿石挖掘,实际上,真正的技术重点在于分离和精炼。稀土矿中通常混合十余种元素,要分离出纯度达99.99%的工业级稀土氧化物,需要上百次化学萃取、沉淀与净化过程,这其中每一步都需要精密设备、稳定工艺和严格的污染控制。目前,全球超过80%的稀土分离与加工环节集中在中国,中国在设备、技术、成本和环保治理上的体系化优势,已非短期投资能够复制。澳大利亚虽然有矿,但缺乏完整的化工工业基础,也没有大规模冶炼设施和经验丰富的化学工程师。10亿美元的投资,在矿业层面或许能支持几处勘探项目或矿山升级,但对整个产业链而言,仅是杯水车薪。 更现实的问题在于产业链协同。稀土供应链不仅包括采矿和冶炼,还涉及磁性材料制造、精密加工及终端应用。澳大利亚仅掌握上游资源,缺乏中下游配套环节。即便矿石开采出来,也仍需出口到其他国家加工,这与所谓“供应安全”背道而驰。美国虽然承诺通过出口银行提供22亿美元融资支持“美国优先”矿产项目,但实际资金更多流向美国本土企业与科研机构,澳大利亚所获份额极为有限。华盛顿更希望掌控资源,而非扶持澳大利亚成为完整产业国。这意味着,澳方可能只扮演“原料提供者”的角色,而真正的技术收益仍留在美国。 此外,稀土产业的环境成本不容忽视。开采与分离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放射性元素的尾矿与化学废液,若处理不当极易造成污染。澳大利亚国内社会舆论对环保极为敏感,地方议会、原住民社区和环保组织一向强烈抵制高污染项目。过去莱纳斯在马来西亚的争议就曾让澳政府陷入两难。倘若未来加工设施设在本土,势必面临新一轮社会阻力。任何一起诉讼或抗议都可能拖慢项目进度,甚至迫使企业重新选址。半年时间,别说投产,连环评程序可能都难以完成。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稀土产业的真正竞争不是地缘政治的口号之争,而是化学工程和产业体系的较量。中国稀土行业经过数十年发展,已形成从勘探、采矿、分离、冶炼到磁材制造的完整体系,技术成熟、产能稳定、成本低廉。美澳若试图在短期内与中国“脱钩”,不仅成本高昂,还将导致资源浪费与产业效率下降。稀土产业不像芯片可以依赖国际分工,而是典型的重工业体系,需要长期投入、稳定政策与高水平技术协作。简单地用政治口号驱动,只会制造昂贵的重复建设。 从政治角度看,这份协议让美国可以宣示“强化供应安全”,也让阿尔巴尼斯政府在华盛顿赢得掌声;但从产业角度看,它更像一场高调的象征性演出。稀土产业不靠宣誓建成,而靠实验室、工厂和时间积累。澳大利亚有资源,却缺技术;有潜力,却无体系。若真想实现稀土自主化,至少需要十年时间和数十亿美元的持续投资。半年建成供应链的承诺,只能停留在新闻发布会的稿纸上。 对澳大利亚而言,真正的挑战不是如何取悦美国,而是如何在能源转型与地缘政治博弈之间找到理性的平衡。过度政治化的资源战略,往往以产业空心化收场。所谓“美澳稀土梦”,在现实的矿山、工厂与化学反应中,终将要面对时间与成本的真相这一现实。(作者是华东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