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p0smTmEcB作者:哈桑·拉杰卜opinion.huanqiu.comarticle【埃】哈桑·拉杰卜:从历史到现实:中埃合作深远价值超越双边/e3pmub6h5/e3pr9baf6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也是中埃建交69周年。回顾我与中国四十多年的交往经历,感慨颇深。几十年来,我亲眼见证了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这种“沧海桑田”式的转变,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中国的发展道路,不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更为包括埃及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新的启示。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尤为感受到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中国在扶贫、教育、医疗、绿色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长远愿景。这种经验对埃及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中埃关系在过去几十年间日益紧密,特别是近年来,双方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埃及“2030愿景”的对接下,合作成果丰硕。埃及“2030愿景”强调经济多元化、绿色转型和社会包容,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高度契合,两国在能源、工业、农业等多个领域也形成了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合作格局。 例如,在能源领域,阿斯旺省康翁波光伏电站作为世界领先的光伏发电基地之一,由多家中国企业参与投资、建设,不仅为埃及提供了清洁能源,也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是中国绿色发展理念在埃及的落地实践。在工业领域,由中国天津与埃及苏伊士省共同建设的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已成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样板,吸引了纺织、新材料、汽车配件等领域的中资企业入驻,有力推动了当地产业升级和经济多元化。在农业领域,2025年埃及沙漠研究中心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及中非联合研究中心签署合作协议,重点围绕可持续农业、节水灌溉、遥感监测等方向深化合作,还探讨耐旱作物与杂交水稻的研发,为应对气候变化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新思路。 当前,埃及正积极推动产业多元化和治理现代化,而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领域拥有独特优势。康翁波光伏电站、埃及新行政首都建设等一系列合作项目,已成为中埃携手前行的生动写照。 在经贸与科技合作外,文化与教育交流同样是双方关系的重要支柱。如今,越来越多的埃及青年走进中文课堂,赴华深造;中国语言与文化在埃及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作为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的外方院长,我深切体会到人文交流在两国合作中所发挥的桥梁作用。在中文教学之余,我们还积极推动学术与职业融合,推荐学生参与中埃农业、新能源与水利工程等合作项目,担任翻译、项目管理,成为中埃合作的见证者、参与者。同时,孔子学院还与埃及高校及文化机构联合举办“中国文化节”“汉语桥”比赛、“中国电影周”等活动,吸引了数千名埃及青年参与,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埃及校园生活。 这种民心相通,使中埃关系深入到人民的心灵。中埃文化教育合作已从单向传播走向双向互动,不仅培养了语言人才,更培育了相互理解、促进合作的新一代友好使者。 2024年,埃及正式加入金砖国家组织,并成为上海合作组织的对话伙伴。这一历史性进展,彰显了埃及在国际格局中的新定位,也为中埃在多边框架下的合作拓展了广阔空间。在金砖、上合等组织中,中埃携手推动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发出更强有力的声音,积极争取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中埃两国总理实现了互访。这不仅体现了双方政治互信的高度,也为两国关系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高层战略沟通的加强,为中埃合作进一步走深走实提供了坚实保障。可以预见,随着这种互信与协作的不断积累,两国关系将在未来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国和埃及同为世界古老文明的发源地,如今也都肩负着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成功,充分说明现代化的道路并非独木桥,而是可以结合本国国情走出多样化路径。在此背景下,中埃关系不仅有双边合作的务实意义,更具有推动文明互鉴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远价值。展望未来,中埃两国在经济、科技、人文等领域的合作将不断拓展与深化。随着双方共同努力,中埃关系必将在新时代谱写出新的篇章。(作者大海(哈桑·拉杰卜)是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 1761067389422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赵建东环球时报176108528394211[]{"email":"zhaojiandong@huanqiu.com","name":"赵建东"}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也是中埃建交69周年。回顾我与中国四十多年的交往经历,感慨颇深。几十年来,我亲眼见证了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这种“沧海桑田”式的转变,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中国的发展道路,不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更为包括埃及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新的启示。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尤为感受到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中国在扶贫、教育、医疗、绿色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长远愿景。这种经验对埃及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中埃关系在过去几十年间日益紧密,特别是近年来,双方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埃及“2030愿景”的对接下,合作成果丰硕。埃及“2030愿景”强调经济多元化、绿色转型和社会包容,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高度契合,两国在能源、工业、农业等多个领域也形成了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合作格局。 例如,在能源领域,阿斯旺省康翁波光伏电站作为世界领先的光伏发电基地之一,由多家中国企业参与投资、建设,不仅为埃及提供了清洁能源,也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是中国绿色发展理念在埃及的落地实践。在工业领域,由中国天津与埃及苏伊士省共同建设的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已成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样板,吸引了纺织、新材料、汽车配件等领域的中资企业入驻,有力推动了当地产业升级和经济多元化。在农业领域,2025年埃及沙漠研究中心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及中非联合研究中心签署合作协议,重点围绕可持续农业、节水灌溉、遥感监测等方向深化合作,还探讨耐旱作物与杂交水稻的研发,为应对气候变化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新思路。 当前,埃及正积极推动产业多元化和治理现代化,而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领域拥有独特优势。康翁波光伏电站、埃及新行政首都建设等一系列合作项目,已成为中埃携手前行的生动写照。 在经贸与科技合作外,文化与教育交流同样是双方关系的重要支柱。如今,越来越多的埃及青年走进中文课堂,赴华深造;中国语言与文化在埃及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作为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的外方院长,我深切体会到人文交流在两国合作中所发挥的桥梁作用。在中文教学之余,我们还积极推动学术与职业融合,推荐学生参与中埃农业、新能源与水利工程等合作项目,担任翻译、项目管理,成为中埃合作的见证者、参与者。同时,孔子学院还与埃及高校及文化机构联合举办“中国文化节”“汉语桥”比赛、“中国电影周”等活动,吸引了数千名埃及青年参与,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埃及校园生活。 这种民心相通,使中埃关系深入到人民的心灵。中埃文化教育合作已从单向传播走向双向互动,不仅培养了语言人才,更培育了相互理解、促进合作的新一代友好使者。 2024年,埃及正式加入金砖国家组织,并成为上海合作组织的对话伙伴。这一历史性进展,彰显了埃及在国际格局中的新定位,也为中埃在多边框架下的合作拓展了广阔空间。在金砖、上合等组织中,中埃携手推动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发出更强有力的声音,积极争取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中埃两国总理实现了互访。这不仅体现了双方政治互信的高度,也为两国关系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高层战略沟通的加强,为中埃合作进一步走深走实提供了坚实保障。可以预见,随着这种互信与协作的不断积累,两国关系将在未来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国和埃及同为世界古老文明的发源地,如今也都肩负着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成功,充分说明现代化的道路并非独木桥,而是可以结合本国国情走出多样化路径。在此背景下,中埃关系不仅有双边合作的务实意义,更具有推动文明互鉴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远价值。展望未来,中埃两国在经济、科技、人文等领域的合作将不断拓展与深化。随着双方共同努力,中埃关系必将在新时代谱写出新的篇章。(作者大海(哈桑·拉杰卜)是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