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qfL9ciU1Q作者:周城雄 王朔 刘丹opinion.huanqiu.comarticle环球圆桌对话:G7打造“稀土联盟”更像是政治表演/e3pmub6h5/e3pr9baf6编者按:不久前举行的七国集团(G7)财长会议发出消息,要组建一个“稀土联盟”。该举措的目的,是试图构建一条“去中国化”的稀土供应链。G7“稀土联盟”计划是否有可行性?本期“环球圆桌对话”邀请三位学者就相关议题展开讨论。周城雄: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王 朔: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刘 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加拿大研究中心研究员技术焦虑与政治傲慢的混合体周城雄七国集团(G7)财长会议日前在华盛顿闭幕,其被媒体称为打造“稀土联盟”的行动,表面上是西方国家对资源安全的焦虑,实则暴露了在技术、市场和政治层面的深层矛盾。从技术可行性、全球南方国家态度到市场补贴成本分摊,G7的“稀土联盟”计划更像是一场“政治表演”,而非具备实际操作性的战略。中国取得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本质上是技术积累的产物。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中国占全球稀土矿产量的60%,但更关键的是在稀土加工产能方面的绝对优势。在提炼技术方面,全球58%的稀土专利掌握在中国手中,中国企业的稀土提炼成本仅为美国的1/4,同时能稳定保持99.99%以上的纯度,而美国MP Materials公司耗时7年仍无法量产高纯稀土,其非洲精炼厂因技术问题多次推迟投产。 G7国家试图通过“价格下限”和关税手段扭转局面,但技术决定了其计划的天生缺陷。稀土提炼涉及2000余项专利技术,从矿石破碎、酸浸萃取到分子蒸馏,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长期经验积累。例如,高纯度钕铁硼永磁材料的生产,中国企业的良品率比美国高30%,而欧盟研发的“无稀土永磁体”性能仅为传统磁体的60%,根本无法满足高端需求。德国大众集团曾与澳大利亚稀土公司签订5年供货协议,预付1.2亿美元助其扩建工厂,但该工厂2027年才能投产,且提炼技术尚不成熟——这充分说明,稀土产业链不是“有钱就能建”,它需要技术工人、配套产业和长期经验积累。G7试图将“稀土联盟”扩大为“31国联合施压”,但全球南方国家的态度却给其泼了冷水。印度稀土有限公司明确表示“不会放弃中国市场”,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则与中国合作建设稀土加工厂,形成“资源-技术-市场”的闭环。这种选择背后是经济理性的驱动: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稀土供应国,更是最大的消费市场。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球60%,风电装机容量占全球55%,全球南方国家通过与中国合作,既能获得稳定的技术支持,又能分享产业链红利。相比之下,G7的“去中国化”倡议缺乏吸引力。欧盟曾提议“稀土联合储备”,但波兰等东欧国家因技术瓶颈无法参与;日本召集企业讨论对策,但三星等企业发现,稀土回收成本比直接从中国采购高出230%。更关键的是,全球南方国家深知,G7的“稀土联盟”本质上是政治操弄。G7“稀土联盟”的核心矛盾,在于其试图用行政手段扭曲市场规律。设定稀土价格下限需要大量补贴支撑,但补贴规模和方式的计算极其复杂。以轻稀土为例,G7计划设定每吨2万美元的基准价,允许上下浮动15%;中重稀土则设定每公斤1500美元的上限,并要求成员国对超出限价的交易实施许可证管理。然而,这一计划面临重重困难,其中最突出的是全产业链补贴的不可行性。稀土产业链涉及开采、冶炼、分离、深加工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补贴。美国政府曾投资本国矿产开采,但资本因不确定性而避之不及;欧盟提议的“太空挖矿”计划被批不切实际。若G7强行推进,补贴规模可能超过其财政承受能力——仅美国一家企业若要达到中国企业的成本水平,每年需补贴数十亿美元。此外,还面临市场反噬的风险。若G7强行推进稀土限价,短期内可能推高西方制造业成本,让本就面临竞争压力的欧洲车企、美国风电企业雪上加霜。G7“稀土联盟”计划,本质上是 “技术焦虑”与“政治傲慢”的混合体,是一场技术、市场与政治的错位博弈。稀土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谁控制它,而在于如何用它为全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中国通过开放合作、技术共享推动全球稀土产业升级,而G7的“限价令”和关税战,只会让全球产业链更加脆弱。搞“排他性”小圈子,只会损人不利己王 朔G7要组建“稀土联盟”,减少对中国稀土的依赖,构建一条“去中国化”的稀土供应链。这一动向绝非简单的经济合作,而是裹挟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和地缘战略安排,妄图在资源领域重构排他性霸权体系,维系其早已动摇的全球主导地位。然而,这一看似雄心勃勃的计划,在现实的地缘政治经济格局中有多少实现的可能?稀土作为“工业维生素”,是新能源、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战略产业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长期以来,中国凭借完整的产业链、成熟的技术和规模效应,在全球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虽然这是由市场力量自然形成的分工格局,但在G7眼中,则成了对西方技术霸权和战略安全的潜在威胁。G7的政治目的是希望组建一个封闭性的小圈子,将中国因素排除在外,不仅可以重塑全球稀土供应链,还可借此将中国限制在产业链的低端环节,遏制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崛起,进而在政治上可以实现对中国的“规锁”。归根到底,还是西方对全球地缘政治经济危机持续的深度焦虑感。在俄乌冲突引发全球能源危机、疫情暴露供应链脆弱性的背景下,经济安全的重要性、迫切性日益上升。一个国家维护自身安全、强化抗风险能力的举措本无可厚非,但一些西方国家却陷入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恐惧陷阱,对推行减少“过度依赖”的战略近乎偏执。本质上,还是西方在骨子里难以接受中国的崛起,总想通过集体行动,构建一个“排他性”俱乐部,用自己的体系限制中国。在西方眼中,只要中国还在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并且日益成功,那么西方建立在制度基础上的霸权就行将衰落。这就是西方为何认定中国是“制度性竞争对手”的根本原因。G7打造稀土联盟瞄准中国,这种将经济问题泛政治化、泛安全化的作法,本质上是一种新冷战思维,用所谓的意识形态划界重构有利于西方的政治经济秩序。然而,G7“稀土联盟”在现实中会面临多重挑战。一是要能开出足够的价码找到关键矿产。稀土矿产在全球分布相对广泛,俄罗斯、越南、巴西等国都拥有可观储量。但这些国家是否愿意加入一个明显针对中国的排他性联盟,要画一个巨大问号。即便有个别国家来赚这个热钱,但其必须考虑能否承受“针对中国”的代价。二是拿到矿产后能不能真正利用。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并非仅仅源于矿产,更在于几十年积累形成的完整产业链、成熟的分离提纯技术和显著的规模效应。G7即便取得稀土矿,但若要重建类似产能不仅不划算也不现实。政治正确不代表经济上可行。三是内部将会出现“分赃不均”。G7名义上是美国领导的发达国家俱乐部,但里面并非铁板一块,利益诉求存在显著差异。比如,美加拥有一定稀土资源但产业链不完整,欧洲国家则更关注环保标准和战略自主,日本作为稀土消费大国对供应链安全最为敏感。这种利益分化将使G7在具体政策协调上面临困难,很难形成统一有效的行动方案。如今,G7的实力地位和国际影响已大不如前,其关起门来就可以掌控世界的时候早已过去。全球南方国家战略自主意识正不断增强,尤其许多资源富集国更倾向于采取平衡外交,而非简单地选边站队,不会任由发达国家巧取豪夺。G7打造“稀土联盟”,折射出其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战略焦虑,用联盟政治那套老办法来应对新挑战,已经不合时宜。加拿大想成为“可靠的中间力量”刘 丹G7近期推动打造“稀土联盟”旨在减少对华依赖,而加拿大作为G7成员和资源大国,此次态度颇为高调,表现出显著的战略主动性。加拿大的行动主要基于西方联盟体系内的身份认同,其目标是在全球稀土治理中成为“可靠的中间力量”,但这一路径面临内外挑战。从动机上来看,加拿大参与“稀土联盟”有着其深刻的经济、政治与安全诉求。首先,在卡尼政府迫切的经济振兴规划中,关键矿产领域的资源开发与产业升级的需求同样迫切。加拿大是全球稀土储量和潜力较大的国家之一,但长期以来开采规模十分有限,产业链也并不完整。参与G7“稀土联盟”或可为加拿大带来双重经济收益,包括吸引美国、日本等重视稀土供应链安全的盟友投资与技术转移,为加拿大稀土项目提供资金和市场准入机会;以及摆脱单纯出口原材料模式,通过发展精炼、磁体制造等下游产业,提升加拿大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此外,加拿大和其他G7盟友一样,希望通过合作降低在稀土方面的对华依赖,规避供应链风险。其次,在当前面临联盟身份边缘化以及美国威胁与施压的背景下,加拿大需要通过加强合作来巩固其在西方联盟体系中的地位以及缓和对美关系。在特鲁多时期,其国内就有部分声音强调,加拿大真正需要的是联盟,应考虑重新回归联盟等。随着美国关税施压和领土威胁的出现,加拿大更是面临美加关系如果破裂所带来的经济和安全风险。因此,从政治与安全层面考虑,加入“稀土联盟”并发挥作用,一方面可以改善此前在联盟中被边缘化的状况,另一方面则可在《美墨加协定》框架下以关键矿产合作来深化经济整合的程度,以支持美国主导的联盟倡议来换取在贸易、国防等领域的互惠。同时,作为当前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领域,在稀土或关键矿产行业提升国际话语权,通过主导资源治理议题,来弥补加拿大在军事、经济规模上的不足,塑造“全球问题解决者”形象,亦符合加拿大中等强国外交的利益诉求。基于以上动机,加拿大卡尼政府参与G7打造的“稀土联盟”,试图在其中充当两个重要角色:资源提供者和规则推动者。所谓资源提供者,是因为加拿大在G7国家中的关键矿产资源地位正在迅速提升,被视为一个极具潜力的、可靠的“友岸”供应国。虽然加拿大目前更多只是作为“潜力股”,但其在轻稀土,如镧、铈等领域可能替代部分中国进口的作用,借此可得到联盟的认可与重视。而且,未来除了稀土,美国势必将在整个关键矿产领域进一步扩大和巩固其联盟战略。根据加拿大政府的数据,加国拥有全球已知关键矿产清单上31种矿产的较大储量。其中,加拿大还是全球第二大钴和铌生产国,也是重要的镍和铝生产国。因此,以“资源提供者”的身份参与联盟,巩固其联盟地位,是加拿大的不二之选。所谓规则推动者,是基于加拿大中等强国外交的特点而言。关键矿产的开采、冶炼势必将触及环境与气候治理的矛盾,自由党政府素来关注环保与可持续性发展的技术革新,加拿大也在低碳开采、废水处理等矿业技术方面有着比较优势。加之其他的G7成员将在这一问题上处于对立状态,即:美国政府的完全忽视与欧洲国家高度重视之间的矛盾。在其中,加拿大就可以充分发挥其中等强国作用,将平衡G7内部关于关键矿产合作规则制定作为自己的外交优势,在联盟中扮演“规则推动者”的重要角色,同时也起到美欧之间桥梁和缓冲地带的作用。1761239440019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肖山环球时报176123944001911[]{"email":"zhangyanping@huanqiu.com","name":"张燕萍"}
编者按:不久前举行的七国集团(G7)财长会议发出消息,要组建一个“稀土联盟”。该举措的目的,是试图构建一条“去中国化”的稀土供应链。G7“稀土联盟”计划是否有可行性?本期“环球圆桌对话”邀请三位学者就相关议题展开讨论。周城雄: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王 朔: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刘 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加拿大研究中心研究员技术焦虑与政治傲慢的混合体周城雄七国集团(G7)财长会议日前在华盛顿闭幕,其被媒体称为打造“稀土联盟”的行动,表面上是西方国家对资源安全的焦虑,实则暴露了在技术、市场和政治层面的深层矛盾。从技术可行性、全球南方国家态度到市场补贴成本分摊,G7的“稀土联盟”计划更像是一场“政治表演”,而非具备实际操作性的战略。中国取得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本质上是技术积累的产物。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中国占全球稀土矿产量的60%,但更关键的是在稀土加工产能方面的绝对优势。在提炼技术方面,全球58%的稀土专利掌握在中国手中,中国企业的稀土提炼成本仅为美国的1/4,同时能稳定保持99.99%以上的纯度,而美国MP Materials公司耗时7年仍无法量产高纯稀土,其非洲精炼厂因技术问题多次推迟投产。 G7国家试图通过“价格下限”和关税手段扭转局面,但技术决定了其计划的天生缺陷。稀土提炼涉及2000余项专利技术,从矿石破碎、酸浸萃取到分子蒸馏,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长期经验积累。例如,高纯度钕铁硼永磁材料的生产,中国企业的良品率比美国高30%,而欧盟研发的“无稀土永磁体”性能仅为传统磁体的60%,根本无法满足高端需求。德国大众集团曾与澳大利亚稀土公司签订5年供货协议,预付1.2亿美元助其扩建工厂,但该工厂2027年才能投产,且提炼技术尚不成熟——这充分说明,稀土产业链不是“有钱就能建”,它需要技术工人、配套产业和长期经验积累。G7试图将“稀土联盟”扩大为“31国联合施压”,但全球南方国家的态度却给其泼了冷水。印度稀土有限公司明确表示“不会放弃中国市场”,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则与中国合作建设稀土加工厂,形成“资源-技术-市场”的闭环。这种选择背后是经济理性的驱动: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稀土供应国,更是最大的消费市场。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球60%,风电装机容量占全球55%,全球南方国家通过与中国合作,既能获得稳定的技术支持,又能分享产业链红利。相比之下,G7的“去中国化”倡议缺乏吸引力。欧盟曾提议“稀土联合储备”,但波兰等东欧国家因技术瓶颈无法参与;日本召集企业讨论对策,但三星等企业发现,稀土回收成本比直接从中国采购高出230%。更关键的是,全球南方国家深知,G7的“稀土联盟”本质上是政治操弄。G7“稀土联盟”的核心矛盾,在于其试图用行政手段扭曲市场规律。设定稀土价格下限需要大量补贴支撑,但补贴规模和方式的计算极其复杂。以轻稀土为例,G7计划设定每吨2万美元的基准价,允许上下浮动15%;中重稀土则设定每公斤1500美元的上限,并要求成员国对超出限价的交易实施许可证管理。然而,这一计划面临重重困难,其中最突出的是全产业链补贴的不可行性。稀土产业链涉及开采、冶炼、分离、深加工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补贴。美国政府曾投资本国矿产开采,但资本因不确定性而避之不及;欧盟提议的“太空挖矿”计划被批不切实际。若G7强行推进,补贴规模可能超过其财政承受能力——仅美国一家企业若要达到中国企业的成本水平,每年需补贴数十亿美元。此外,还面临市场反噬的风险。若G7强行推进稀土限价,短期内可能推高西方制造业成本,让本就面临竞争压力的欧洲车企、美国风电企业雪上加霜。G7“稀土联盟”计划,本质上是 “技术焦虑”与“政治傲慢”的混合体,是一场技术、市场与政治的错位博弈。稀土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谁控制它,而在于如何用它为全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中国通过开放合作、技术共享推动全球稀土产业升级,而G7的“限价令”和关税战,只会让全球产业链更加脆弱。搞“排他性”小圈子,只会损人不利己王 朔G7要组建“稀土联盟”,减少对中国稀土的依赖,构建一条“去中国化”的稀土供应链。这一动向绝非简单的经济合作,而是裹挟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和地缘战略安排,妄图在资源领域重构排他性霸权体系,维系其早已动摇的全球主导地位。然而,这一看似雄心勃勃的计划,在现实的地缘政治经济格局中有多少实现的可能?稀土作为“工业维生素”,是新能源、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战略产业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长期以来,中国凭借完整的产业链、成熟的技术和规模效应,在全球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虽然这是由市场力量自然形成的分工格局,但在G7眼中,则成了对西方技术霸权和战略安全的潜在威胁。G7的政治目的是希望组建一个封闭性的小圈子,将中国因素排除在外,不仅可以重塑全球稀土供应链,还可借此将中国限制在产业链的低端环节,遏制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崛起,进而在政治上可以实现对中国的“规锁”。归根到底,还是西方对全球地缘政治经济危机持续的深度焦虑感。在俄乌冲突引发全球能源危机、疫情暴露供应链脆弱性的背景下,经济安全的重要性、迫切性日益上升。一个国家维护自身安全、强化抗风险能力的举措本无可厚非,但一些西方国家却陷入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恐惧陷阱,对推行减少“过度依赖”的战略近乎偏执。本质上,还是西方在骨子里难以接受中国的崛起,总想通过集体行动,构建一个“排他性”俱乐部,用自己的体系限制中国。在西方眼中,只要中国还在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并且日益成功,那么西方建立在制度基础上的霸权就行将衰落。这就是西方为何认定中国是“制度性竞争对手”的根本原因。G7打造稀土联盟瞄准中国,这种将经济问题泛政治化、泛安全化的作法,本质上是一种新冷战思维,用所谓的意识形态划界重构有利于西方的政治经济秩序。然而,G7“稀土联盟”在现实中会面临多重挑战。一是要能开出足够的价码找到关键矿产。稀土矿产在全球分布相对广泛,俄罗斯、越南、巴西等国都拥有可观储量。但这些国家是否愿意加入一个明显针对中国的排他性联盟,要画一个巨大问号。即便有个别国家来赚这个热钱,但其必须考虑能否承受“针对中国”的代价。二是拿到矿产后能不能真正利用。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并非仅仅源于矿产,更在于几十年积累形成的完整产业链、成熟的分离提纯技术和显著的规模效应。G7即便取得稀土矿,但若要重建类似产能不仅不划算也不现实。政治正确不代表经济上可行。三是内部将会出现“分赃不均”。G7名义上是美国领导的发达国家俱乐部,但里面并非铁板一块,利益诉求存在显著差异。比如,美加拥有一定稀土资源但产业链不完整,欧洲国家则更关注环保标准和战略自主,日本作为稀土消费大国对供应链安全最为敏感。这种利益分化将使G7在具体政策协调上面临困难,很难形成统一有效的行动方案。如今,G7的实力地位和国际影响已大不如前,其关起门来就可以掌控世界的时候早已过去。全球南方国家战略自主意识正不断增强,尤其许多资源富集国更倾向于采取平衡外交,而非简单地选边站队,不会任由发达国家巧取豪夺。G7打造“稀土联盟”,折射出其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战略焦虑,用联盟政治那套老办法来应对新挑战,已经不合时宜。加拿大想成为“可靠的中间力量”刘 丹G7近期推动打造“稀土联盟”旨在减少对华依赖,而加拿大作为G7成员和资源大国,此次态度颇为高调,表现出显著的战略主动性。加拿大的行动主要基于西方联盟体系内的身份认同,其目标是在全球稀土治理中成为“可靠的中间力量”,但这一路径面临内外挑战。从动机上来看,加拿大参与“稀土联盟”有着其深刻的经济、政治与安全诉求。首先,在卡尼政府迫切的经济振兴规划中,关键矿产领域的资源开发与产业升级的需求同样迫切。加拿大是全球稀土储量和潜力较大的国家之一,但长期以来开采规模十分有限,产业链也并不完整。参与G7“稀土联盟”或可为加拿大带来双重经济收益,包括吸引美国、日本等重视稀土供应链安全的盟友投资与技术转移,为加拿大稀土项目提供资金和市场准入机会;以及摆脱单纯出口原材料模式,通过发展精炼、磁体制造等下游产业,提升加拿大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此外,加拿大和其他G7盟友一样,希望通过合作降低在稀土方面的对华依赖,规避供应链风险。其次,在当前面临联盟身份边缘化以及美国威胁与施压的背景下,加拿大需要通过加强合作来巩固其在西方联盟体系中的地位以及缓和对美关系。在特鲁多时期,其国内就有部分声音强调,加拿大真正需要的是联盟,应考虑重新回归联盟等。随着美国关税施压和领土威胁的出现,加拿大更是面临美加关系如果破裂所带来的经济和安全风险。因此,从政治与安全层面考虑,加入“稀土联盟”并发挥作用,一方面可以改善此前在联盟中被边缘化的状况,另一方面则可在《美墨加协定》框架下以关键矿产合作来深化经济整合的程度,以支持美国主导的联盟倡议来换取在贸易、国防等领域的互惠。同时,作为当前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领域,在稀土或关键矿产行业提升国际话语权,通过主导资源治理议题,来弥补加拿大在军事、经济规模上的不足,塑造“全球问题解决者”形象,亦符合加拿大中等强国外交的利益诉求。基于以上动机,加拿大卡尼政府参与G7打造的“稀土联盟”,试图在其中充当两个重要角色:资源提供者和规则推动者。所谓资源提供者,是因为加拿大在G7国家中的关键矿产资源地位正在迅速提升,被视为一个极具潜力的、可靠的“友岸”供应国。虽然加拿大目前更多只是作为“潜力股”,但其在轻稀土,如镧、铈等领域可能替代部分中国进口的作用,借此可得到联盟的认可与重视。而且,未来除了稀土,美国势必将在整个关键矿产领域进一步扩大和巩固其联盟战略。根据加拿大政府的数据,加国拥有全球已知关键矿产清单上31种矿产的较大储量。其中,加拿大还是全球第二大钴和铌生产国,也是重要的镍和铝生产国。因此,以“资源提供者”的身份参与联盟,巩固其联盟地位,是加拿大的不二之选。所谓规则推动者,是基于加拿大中等强国外交的特点而言。关键矿产的开采、冶炼势必将触及环境与气候治理的矛盾,自由党政府素来关注环保与可持续性发展的技术革新,加拿大也在低碳开采、废水处理等矿业技术方面有着比较优势。加之其他的G7成员将在这一问题上处于对立状态,即:美国政府的完全忽视与欧洲国家高度重视之间的矛盾。在其中,加拿大就可以充分发挥其中等强国作用,将平衡G7内部关于关键矿产合作规则制定作为自己的外交优势,在联盟中扮演“规则推动者”的重要角色,同时也起到美欧之间桥梁和缓冲地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