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qfNomhEZa作者:张健opinion.huanqiu.comarticle张健:欧洲莫把“伪自主”当成自主/e3pmub6h5/e3pr9baf6今年以来,中欧双边交往频繁,第二十五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在北京成功举行,多个欧洲国家领导人访华。在全球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前所未有的情况下,欧洲更多人更加清醒地看到了中国对欧洲的重要性,看到了中欧合作的重要性。但与此同时,欧洲仍有部分人士看不清世界大势,仍用对抗性思维看待对华关系,比如,10月18日,德国央行行长、欧洲央行管理委员会成员纳格尔就声称,“中国需要欧洲,胜过欧洲需要中国”,还声称“我们(欧盟)是一个强大的经济体,我们有四亿五千万人口……所以我们应该以更具进攻性的方式打欧洲牌”。这种说法所体现的,就是对抗性思维,是美国对抗性博弈思维的复制,但对欧洲来说,其更需要的是合作性思维、共赢思维。而且,即使是对抗,欧洲也是找错了对象。自美国新政府上台以来,欧洲关于“战略自主”的呼声再度高涨。从安全、科技到能源,欧洲对美国存在显著依赖,而美方近期对欧加征普遍性关税、针对钢铝等产品加征额外关税,并要求欧盟修改《数字服务法》与《数字市场法》,更凸显出美国对欧洲经济的全方位施压。面对美方的单边胁迫,包括欧洲议会在内的多方力量对欧盟委员会的妥协姿态表达强烈不满。若要真正“以更具进攻性的方式打出欧洲牌”,美国无疑应是首要的对象。然而现实却是,欧洲在对美关系上步步退让,不断陷入更深的对美依赖结构,即便在本应更具话语权的经贸领域,也未能摆脱被动应对的困境。 在特朗普的第一个总统任期内,欧洲对美国的单边主义贸易措施,尚能出台反制措施,但在目前,只有步步退让和屈从。德国央行行长纳格尔声称“我们(欧盟)是一个强大的经济体,我们有四亿五千万人口”,诚然,欧盟在人口规模和经济基础上具备一定优势,但在实际行动中,欧盟并未展现出应有的战略定力与自主性,未能打出真正具有“进攻性”的欧洲牌。如果欧盟所谓的自主就是依附于美国、复制美国的对华对抗性博弈思维,那实际上是一种“伪自主”。欧洲依附于美国、无底线迎合美国的对华政策,在对华关系上采取对抗性博弈的思维,将严重损害中欧关系,也将严重损害欧洲自身利益。近年来,一些欧洲政客在对华关系方面表露出的对抗性日趋明显,在涉台等事关中国核心、重大利益的问题上试图踩线、越线;干扰中欧之间正常的人文交流,不断炒作所谓“间谍”事件,制造寒蝉效应。在经贸方面,欧盟保护主义动作频频,推进所谓“去风险”。欧洲涉华消极行为,与其心态的变化、与美国对其持续的施压不无关系,但这损害了欧洲在华形象,损害了中欧之间的合作氛围,也必将严重损害欧洲自身利益。当下,欧洲的处境十分艰难,经济停滞不前,主要国家财政赤字和公务债务持续攀升,财政危机和债务危机的风险增大;执政困难,一些欧洲民众对本国政府的表现不满,将选票更多投向反体制的政党;与此同时,欧洲与俄罗斯的关系持续恶化,被迫将本应用于福利和研发、教育的资金更多用于武器采购等国防开支,这反过来又加大了欧洲的经济困难和社会、政治上的紧张情绪。欧洲需要认真反思,自身的处境何以至此,哪些与外部因素有关,又有哪些纯粹是自身的问题,一味将自身困境归咎于第三方、特别是中国显然是不客观、不科学的。欧洲不需要廉价的、简单的情绪上的发泄,这对于解决其当前面临的困难毫无帮助,反而会让欧洲陷入更严重的困境。比如,欧洲如果持续推进对华“去风险”,将进一步妨碍中国企业赴欧投资,也将进一步弱化欧洲企业竞争力,从而进一步压缩欧洲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没有中企参与,欧洲经济的数字化和绿色转型也将困难重重。对于中国,欧洲最不该有的就是对抗性思维,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中国是最为支持欧洲一体化和欧洲战略自主的国家,欧洲迫切需要转换对华思维,尽早实现真正的战略自主。(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1761239512177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肖山环球时报176123951217711[]{"email":"xiaoshan@huanqiu.com","name":"肖山"}
今年以来,中欧双边交往频繁,第二十五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在北京成功举行,多个欧洲国家领导人访华。在全球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前所未有的情况下,欧洲更多人更加清醒地看到了中国对欧洲的重要性,看到了中欧合作的重要性。但与此同时,欧洲仍有部分人士看不清世界大势,仍用对抗性思维看待对华关系,比如,10月18日,德国央行行长、欧洲央行管理委员会成员纳格尔就声称,“中国需要欧洲,胜过欧洲需要中国”,还声称“我们(欧盟)是一个强大的经济体,我们有四亿五千万人口……所以我们应该以更具进攻性的方式打欧洲牌”。这种说法所体现的,就是对抗性思维,是美国对抗性博弈思维的复制,但对欧洲来说,其更需要的是合作性思维、共赢思维。而且,即使是对抗,欧洲也是找错了对象。自美国新政府上台以来,欧洲关于“战略自主”的呼声再度高涨。从安全、科技到能源,欧洲对美国存在显著依赖,而美方近期对欧加征普遍性关税、针对钢铝等产品加征额外关税,并要求欧盟修改《数字服务法》与《数字市场法》,更凸显出美国对欧洲经济的全方位施压。面对美方的单边胁迫,包括欧洲议会在内的多方力量对欧盟委员会的妥协姿态表达强烈不满。若要真正“以更具进攻性的方式打出欧洲牌”,美国无疑应是首要的对象。然而现实却是,欧洲在对美关系上步步退让,不断陷入更深的对美依赖结构,即便在本应更具话语权的经贸领域,也未能摆脱被动应对的困境。 在特朗普的第一个总统任期内,欧洲对美国的单边主义贸易措施,尚能出台反制措施,但在目前,只有步步退让和屈从。德国央行行长纳格尔声称“我们(欧盟)是一个强大的经济体,我们有四亿五千万人口”,诚然,欧盟在人口规模和经济基础上具备一定优势,但在实际行动中,欧盟并未展现出应有的战略定力与自主性,未能打出真正具有“进攻性”的欧洲牌。如果欧盟所谓的自主就是依附于美国、复制美国的对华对抗性博弈思维,那实际上是一种“伪自主”。欧洲依附于美国、无底线迎合美国的对华政策,在对华关系上采取对抗性博弈的思维,将严重损害中欧关系,也将严重损害欧洲自身利益。近年来,一些欧洲政客在对华关系方面表露出的对抗性日趋明显,在涉台等事关中国核心、重大利益的问题上试图踩线、越线;干扰中欧之间正常的人文交流,不断炒作所谓“间谍”事件,制造寒蝉效应。在经贸方面,欧盟保护主义动作频频,推进所谓“去风险”。欧洲涉华消极行为,与其心态的变化、与美国对其持续的施压不无关系,但这损害了欧洲在华形象,损害了中欧之间的合作氛围,也必将严重损害欧洲自身利益。当下,欧洲的处境十分艰难,经济停滞不前,主要国家财政赤字和公务债务持续攀升,财政危机和债务危机的风险增大;执政困难,一些欧洲民众对本国政府的表现不满,将选票更多投向反体制的政党;与此同时,欧洲与俄罗斯的关系持续恶化,被迫将本应用于福利和研发、教育的资金更多用于武器采购等国防开支,这反过来又加大了欧洲的经济困难和社会、政治上的紧张情绪。欧洲需要认真反思,自身的处境何以至此,哪些与外部因素有关,又有哪些纯粹是自身的问题,一味将自身困境归咎于第三方、特别是中国显然是不客观、不科学的。欧洲不需要廉价的、简单的情绪上的发泄,这对于解决其当前面临的困难毫无帮助,反而会让欧洲陷入更严重的困境。比如,欧洲如果持续推进对华“去风险”,将进一步妨碍中国企业赴欧投资,也将进一步弱化欧洲企业竞争力,从而进一步压缩欧洲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没有中企参与,欧洲经济的数字化和绿色转型也将困难重重。对于中国,欧洲最不该有的就是对抗性思维,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中国是最为支持欧洲一体化和欧洲战略自主的国家,欧洲迫切需要转换对华思维,尽早实现真正的战略自主。(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