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qfSlqFSrR作者:吴伟opinion.huanqiu.comarticle吴伟:认知矫正应成中美科技合作新起点/e3pmub6h5/e3pr9baf6“当中国全速前进,以机器般的速度流转货物、人员和信息时,我们可能正被困在过去。”美国风险投资公司安德烈森·霍洛维茨近期在一篇博客文章中警告。该文一改对中国科技的“轻视模仿论”,反而用“惊叹”口吻描述中国人工智能(AI)在产业端的落地速度、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突破,字里行间透着好奇、焦虑与羡慕。而这并非孤例。《纽约时报》将这种弥漫在硅谷企业家和政客间的情绪转变,总结为“硅谷陷入对中国的痴迷”。硅谷的变化折射出其长期存在的对华错误认知正被现实击碎——从将中国科技发展简化为“非市场化奇迹”,到不得不正视“中美创新双极”的事实,硅谷的认知矫正,本质上是对自身困境与全球格局的重新审视。过去,硅谷的对华错误认知集中表现出一种矛盾性:既惊叹中国科技成果的落地效率,又不愿承认其背后的创新生态演进。具体指向三个维度:其一,技术转化的“中国速度”。以AI领域为例,中国团队推出的开源大模型DeepSeek–R1在数学推理、编程生成等核心领域性能媲美OpenAI–o1,训练成本却不到行业平均的10%,输入/输出token价格较国际主流模型降低超90%,且自带打造企业自主AI应用的案例。这种“研发—应用”的快速闭环,恰好戳中硅谷在通用大模型上投入巨资,却一直“空转”、迟迟难以可持续商业化的痛点。 其二,产业生态完整性的降维优势。风险投资家马克·安德森曾直言,“AI的未来是机器实体化”。而中国构建了从芯片设计、精密制造到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既能生产算力服务器,也能制造传感器、执行器,这种“全链条能力”让依赖全球供应链,却因地缘政治博弈频繁面临断供的硅谷企业望尘莫及。更关键的是,中国制造业规模与市场需求形成共振,加速了技术迭代,这是硅谷仅靠资本难以复制的生态优势。其三,政策与战略执行定力的鲜明对比。硅谷习惯用“政府干预”标签解读中国科技政策,却往往忽视了其背后的长期主义逻辑。从5G基建到新能源,中国政策始终聚焦“补短板、锻长板”,在给予研发补贴之外,更通过标准制定引导产业方向。这种“战略定力”与硅谷的功利性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受华尔街业绩压力影响,常因季度财报调整技术路线,甚至出现“为裁员而裁员”的异化现象。硅谷对中国的羡慕,是对自身创新生态失灵、陷入多重危机的投射。首先是资本空耗与创新脱节。2024年美国科技巨头在AI领域实际支出约2230亿美元,2025年美国仅AI基建的支出就将高达5200亿美元。如此高的投入背后,却是95%将AI引入业务的企业没有赚到钱。甲骨文的GPU云租赁业务毛利率仅14%,考虑折旧后净毛利率更跌至7%。这让硅谷开始反思“烧钱换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其次是人才“排外”与流失。包括H-1B签证在内,美国移民政策收紧更切断了硅谷的“人才活水”。一项面向美国科研人员的调查结果显示,约75%的受访者考虑离开美国。此外,昔日硅谷引以为傲的“宽容失败”“扁平管理”文化,如今也让位于“业绩至上”的焦虑。Meta等企业频繁裁员,员工监控系统日趋严格,这种文化转向消解了创新所需的宽松氛围。硅谷的认知矫正,理应成为中美科技合作的新起点。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科技革命加速演进,唯有打破隔阂、加强交流,才能实现共赢。在经济领域,应重构供应链对话机制;在技术领域,需建立“风险管控+标准协同”的合作框架;在人文领域,重启科技人才交流通道至关重要。全球化不可逆,科技合作无国界。硅谷的对华错误认知终会散去,而正视全球化格局、加强全方位交流,既是中美科技发展的需要,也是全球经济复苏的关键。AI时代的竞争,不是零和博弈,而是谁能更好地整合全球资源。中美唯有摒弃偏见、携手合作,才能共同引领科技革命,为人类发展贡献更多力量。(作者是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浙江研究基地研究员)1761239646291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肖山环球时报176123964629111[]{"email":"xiaoshan@huanqiu.com","name":"肖山"}
“当中国全速前进,以机器般的速度流转货物、人员和信息时,我们可能正被困在过去。”美国风险投资公司安德烈森·霍洛维茨近期在一篇博客文章中警告。该文一改对中国科技的“轻视模仿论”,反而用“惊叹”口吻描述中国人工智能(AI)在产业端的落地速度、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突破,字里行间透着好奇、焦虑与羡慕。而这并非孤例。《纽约时报》将这种弥漫在硅谷企业家和政客间的情绪转变,总结为“硅谷陷入对中国的痴迷”。硅谷的变化折射出其长期存在的对华错误认知正被现实击碎——从将中国科技发展简化为“非市场化奇迹”,到不得不正视“中美创新双极”的事实,硅谷的认知矫正,本质上是对自身困境与全球格局的重新审视。过去,硅谷的对华错误认知集中表现出一种矛盾性:既惊叹中国科技成果的落地效率,又不愿承认其背后的创新生态演进。具体指向三个维度:其一,技术转化的“中国速度”。以AI领域为例,中国团队推出的开源大模型DeepSeek–R1在数学推理、编程生成等核心领域性能媲美OpenAI–o1,训练成本却不到行业平均的10%,输入/输出token价格较国际主流模型降低超90%,且自带打造企业自主AI应用的案例。这种“研发—应用”的快速闭环,恰好戳中硅谷在通用大模型上投入巨资,却一直“空转”、迟迟难以可持续商业化的痛点。 其二,产业生态完整性的降维优势。风险投资家马克·安德森曾直言,“AI的未来是机器实体化”。而中国构建了从芯片设计、精密制造到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既能生产算力服务器,也能制造传感器、执行器,这种“全链条能力”让依赖全球供应链,却因地缘政治博弈频繁面临断供的硅谷企业望尘莫及。更关键的是,中国制造业规模与市场需求形成共振,加速了技术迭代,这是硅谷仅靠资本难以复制的生态优势。其三,政策与战略执行定力的鲜明对比。硅谷习惯用“政府干预”标签解读中国科技政策,却往往忽视了其背后的长期主义逻辑。从5G基建到新能源,中国政策始终聚焦“补短板、锻长板”,在给予研发补贴之外,更通过标准制定引导产业方向。这种“战略定力”与硅谷的功利性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受华尔街业绩压力影响,常因季度财报调整技术路线,甚至出现“为裁员而裁员”的异化现象。硅谷对中国的羡慕,是对自身创新生态失灵、陷入多重危机的投射。首先是资本空耗与创新脱节。2024年美国科技巨头在AI领域实际支出约2230亿美元,2025年美国仅AI基建的支出就将高达5200亿美元。如此高的投入背后,却是95%将AI引入业务的企业没有赚到钱。甲骨文的GPU云租赁业务毛利率仅14%,考虑折旧后净毛利率更跌至7%。这让硅谷开始反思“烧钱换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其次是人才“排外”与流失。包括H-1B签证在内,美国移民政策收紧更切断了硅谷的“人才活水”。一项面向美国科研人员的调查结果显示,约75%的受访者考虑离开美国。此外,昔日硅谷引以为傲的“宽容失败”“扁平管理”文化,如今也让位于“业绩至上”的焦虑。Meta等企业频繁裁员,员工监控系统日趋严格,这种文化转向消解了创新所需的宽松氛围。硅谷的认知矫正,理应成为中美科技合作的新起点。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科技革命加速演进,唯有打破隔阂、加强交流,才能实现共赢。在经济领域,应重构供应链对话机制;在技术领域,需建立“风险管控+标准协同”的合作框架;在人文领域,重启科技人才交流通道至关重要。全球化不可逆,科技合作无国界。硅谷的对华错误认知终会散去,而正视全球化格局、加强全方位交流,既是中美科技发展的需要,也是全球经济复苏的关键。AI时代的竞争,不是零和博弈,而是谁能更好地整合全球资源。中美唯有摒弃偏见、携手合作,才能共同引领科技革命,为人类发展贡献更多力量。(作者是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浙江研究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