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rXRIklBrL作者:张玉来opinion.huanqiu.comarticle张玉来:政治分化,日本经济不确定性增加/e3pmub6h5/e3pr9baf610月24日,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发表就任后的首次施政演说。她强调,将把应对物价高涨作为首要工作。显然,“实现日本经济的强劲增长”,是高市早苗执政的优先事项。这一点,从她上任之后就迅速组建一支由前经济产业省官员组成的团队,也可以得到印证。然而,市场的反应却呈现出复杂态势。10月21日,伴随高市早苗终于当选日本首相,日经平均股指再度刷新历史纪录,收报于49316点。但一个重要细节不容忽视,那就是在高市确定当选之后,股市从上午49945点峰值大幅回落至49127点,显示出“高市行情”似乎在快速走弱。这反映了日本经济复杂性的一面,以及正步入震荡期的严峻现实。第一,“少数派执政”现状导致日本政治转向动荡分化,这必然对日本经济形成冲击。今年7月参议院选举之后,日本罕见出现长达3个月的“政治空白期”。最终,自民党党内“逼宫”迫使石破首相选择辞职。在高市当选自民党新总裁之后,却遭遇公明党毅然退出长达26年的“自公联合”阵营,造成一场“政治地震”。经过多轮交涉,在答应日本维新会提出的12项合作条件之后,高市才登上首相宝座。然而,新的“自维联合”在成立之初就暴露出根基脆弱的特征,日本维新会选择不加入内阁的“阁外合作”方式,为随时“离婚”做好了准备。正如早稻田大学教授丰永郁子所指出的,日本政治从以自民党为中心的“温和多党制”,已然转向意识形态差距巨大的“两极化多党制”。此外,国际局势变乱交织,刚刚走出长期通缩的日本经济将进入新的震荡期。第二,美国掀起的关税战对日本经济造成重创。经过数次谈判,7月23日美日总算达成协议,核心包括两点:“对等关税”降至15%,日本对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对于关税将会带给日本经济的影响,帝国数据银行做了测算:日本2025年度的实际GDP会下降0.4%,出口也将减少1.3%,而且,企业破产数量同比上年将增加2.6%。统计数据也为此提供了佐证,日本财务省贸易统计速报显示:2025年4月到9月,日本对美出口下降10.2%,其中,汽车业降幅最大,达到22.7%,同样,对美贸易盈余同比上年大幅减少22.6%。美日虽然达成关税协议,但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由于尚未形成共同文件,双方对细节解释存在明显差异。如投资收益,美方表示将占90%,但日方说法是按出资比例来算。 第三,新政权追求短期利益,会使日本经济长期课题被搁置。高市的经济政策倾向于积极财政和金融宽松,她一直以“安倍经济学”为蓝本。在自民党总裁选举时,高市甚至表示“不得已情况下将发行国债”,她是5名候选人中唯一表态增发国债者。当前,日本普通国债余额已逼近1129万亿日元(2025年底),与GDP之比约为240%,这一数字比深陷财政危机的意大利还高。而且,伴随少子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日本政府预算中的社保支出还在不断增长,已从2015年31.5万亿日元扩大到今年的38.3万亿日元,占比从32.7%扩大至33.2%。新任财务大臣片山皋月表示,将按照高市首相指示,以“净债务余额”作为财政健全化目标,日本净债务余额对GDP之比为136%,这就大大缩小了与意大利(124%)的差距。由此可见,高市政权无意实施社保等结构性改革,以彻底解决困扰日本经济的长期问题。第四,通胀问题成为威胁日本经济的“灰犀牛”,甚至可能引发经济危机。2022年以来,日本消费者物价指数连续3年超过2%,而日本央行政策利率至今才仅为0.5%。面对同样通胀形势的美国当前利率水平为4.25%,欧盟为2.15%。由于存在巨大利差,日元汇率大幅下滑,从2022年2月的1美元兑114日元,降至2024年6月的160日元,目前维持在152日元上下。面对日元骤贬,日本政府与央行联手多次动用大规模外汇储备进行干预,试图阻止日元迅速贬值。日本政府之所以大动干戈,原因在于汇率贬值会对整个经济运行体系造成严重冲击。本币贬值已经致使严重依赖能源资源进口的企业成本大幅增加,继而,输入型通胀迅速传导到日本国内市场,造成严重通货膨胀。通胀不仅冲击了日本底层国民的生活,带来社会隐患,同时,也造成实际工资收入下降,进而削弱了刚刚好转的国内需求,最终损害到经济增长。因此,加息成为当前日本央行的政策方向。然而,高市坚决反对加息,她甚至用首相对央行行长罢免权加以威胁。在此背景下,日本通胀可能随时再燃。当然,日本经济近期也展现出一些新生机,如企业扩大投资现象。日本银行的经济观测数据显示,日本企业对软件投资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有分析认为,若日本能实现年均4%的名义投资增长率,实际GDP增幅就可达1.7%,劳动生产率增长2.3%。很显然,日本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关键节点,而由于国内政局动荡加之国际格局也在巨变,其不确定性会不断加剧。(作者是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教授、日本研究院副院长)1761330285397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肖山环球时报176134586898711[]{"email":"xiaoshan@huanqiu.com","name":"肖山"}
10月24日,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发表就任后的首次施政演说。她强调,将把应对物价高涨作为首要工作。显然,“实现日本经济的强劲增长”,是高市早苗执政的优先事项。这一点,从她上任之后就迅速组建一支由前经济产业省官员组成的团队,也可以得到印证。然而,市场的反应却呈现出复杂态势。10月21日,伴随高市早苗终于当选日本首相,日经平均股指再度刷新历史纪录,收报于49316点。但一个重要细节不容忽视,那就是在高市确定当选之后,股市从上午49945点峰值大幅回落至49127点,显示出“高市行情”似乎在快速走弱。这反映了日本经济复杂性的一面,以及正步入震荡期的严峻现实。第一,“少数派执政”现状导致日本政治转向动荡分化,这必然对日本经济形成冲击。今年7月参议院选举之后,日本罕见出现长达3个月的“政治空白期”。最终,自民党党内“逼宫”迫使石破首相选择辞职。在高市当选自民党新总裁之后,却遭遇公明党毅然退出长达26年的“自公联合”阵营,造成一场“政治地震”。经过多轮交涉,在答应日本维新会提出的12项合作条件之后,高市才登上首相宝座。然而,新的“自维联合”在成立之初就暴露出根基脆弱的特征,日本维新会选择不加入内阁的“阁外合作”方式,为随时“离婚”做好了准备。正如早稻田大学教授丰永郁子所指出的,日本政治从以自民党为中心的“温和多党制”,已然转向意识形态差距巨大的“两极化多党制”。此外,国际局势变乱交织,刚刚走出长期通缩的日本经济将进入新的震荡期。第二,美国掀起的关税战对日本经济造成重创。经过数次谈判,7月23日美日总算达成协议,核心包括两点:“对等关税”降至15%,日本对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对于关税将会带给日本经济的影响,帝国数据银行做了测算:日本2025年度的实际GDP会下降0.4%,出口也将减少1.3%,而且,企业破产数量同比上年将增加2.6%。统计数据也为此提供了佐证,日本财务省贸易统计速报显示:2025年4月到9月,日本对美出口下降10.2%,其中,汽车业降幅最大,达到22.7%,同样,对美贸易盈余同比上年大幅减少22.6%。美日虽然达成关税协议,但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由于尚未形成共同文件,双方对细节解释存在明显差异。如投资收益,美方表示将占90%,但日方说法是按出资比例来算。 第三,新政权追求短期利益,会使日本经济长期课题被搁置。高市的经济政策倾向于积极财政和金融宽松,她一直以“安倍经济学”为蓝本。在自民党总裁选举时,高市甚至表示“不得已情况下将发行国债”,她是5名候选人中唯一表态增发国债者。当前,日本普通国债余额已逼近1129万亿日元(2025年底),与GDP之比约为240%,这一数字比深陷财政危机的意大利还高。而且,伴随少子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日本政府预算中的社保支出还在不断增长,已从2015年31.5万亿日元扩大到今年的38.3万亿日元,占比从32.7%扩大至33.2%。新任财务大臣片山皋月表示,将按照高市首相指示,以“净债务余额”作为财政健全化目标,日本净债务余额对GDP之比为136%,这就大大缩小了与意大利(124%)的差距。由此可见,高市政权无意实施社保等结构性改革,以彻底解决困扰日本经济的长期问题。第四,通胀问题成为威胁日本经济的“灰犀牛”,甚至可能引发经济危机。2022年以来,日本消费者物价指数连续3年超过2%,而日本央行政策利率至今才仅为0.5%。面对同样通胀形势的美国当前利率水平为4.25%,欧盟为2.15%。由于存在巨大利差,日元汇率大幅下滑,从2022年2月的1美元兑114日元,降至2024年6月的160日元,目前维持在152日元上下。面对日元骤贬,日本政府与央行联手多次动用大规模外汇储备进行干预,试图阻止日元迅速贬值。日本政府之所以大动干戈,原因在于汇率贬值会对整个经济运行体系造成严重冲击。本币贬值已经致使严重依赖能源资源进口的企业成本大幅增加,继而,输入型通胀迅速传导到日本国内市场,造成严重通货膨胀。通胀不仅冲击了日本底层国民的生活,带来社会隐患,同时,也造成实际工资收入下降,进而削弱了刚刚好转的国内需求,最终损害到经济增长。因此,加息成为当前日本央行的政策方向。然而,高市坚决反对加息,她甚至用首相对央行行长罢免权加以威胁。在此背景下,日本通胀可能随时再燃。当然,日本经济近期也展现出一些新生机,如企业扩大投资现象。日本银行的经济观测数据显示,日本企业对软件投资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有分析认为,若日本能实现年均4%的名义投资增长率,实际GDP增幅就可达1.7%,劳动生产率增长2.3%。很显然,日本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关键节点,而由于国内政局动荡加之国际格局也在巨变,其不确定性会不断加剧。(作者是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教授、日本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