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tCUVJxvXk作者:侯亚杰opinion.huanqiu.comarticle侯亚杰:五层次实践中国养老“六维融合”/e3pmub6h5/e3pr9baf6在10月24日举行的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围绕“十五五”时期卫生健康、人口发展等内容作了介绍,其中提到,推动老有所养,健全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机制,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等。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3.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2%,养老服务刚性需求迈入规模化、高速增长阶段。与此同时,中国养老产业正从单一服务供给向综合生态构建转型,通过“医、养、康、文、旅、金”多维度深度融合,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养老服务体系。“六维融合”并非简单叠加,而是以老有所养为核心,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生态,其实践路径可从五方面展开。医养结合:破解看病照护两难。针对老年人“医疗—照护”双重需求,医养结合致力于提供连续性健康服务。一是推动医疗机构转型,将部分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造为老年护理中心、安宁疗护中心,实现“治疗—康复—长期照护”无缝衔接;二是支持养老机构嵌入医疗资源,通过内设医务室、建立医院转诊机制,解决在院老人就医难题;三是拓展居家医疗,依托家庭医生团队为高龄、失能老人提供上门诊疗与慢病管理。截至2024年,全国具备医疗卫生机构资质并进行养老机构备案的医养结合机构有7800多家,床位总数达200万张,大部分地区老年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超80%,有效缓解了看病难与照护难的结构性矛盾。 康养融合:从“治已病”到“防未病”。康养融合“以健康为中心”替代“以疾病为中心”,突出主动健康管理。实践中,部分地区集成辖区内多种健康服务组合,为社区老人定制个性化方案;另有社区设立康养驿站,配备智能监测设备,实时跟踪血压、血糖等指标,实现健康风险早预警、早干预。这种模式在降低老年人患病率、节约医疗资源上成效显著,逐步形成“防—养—护”良性循环。文养融合:满足精神文化新需求。随着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老年人对社会参与、精神文化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日益凸显。文养融合主要通过三类载体推进:一是扩大老年教育供给,截至2023年,全国已建成各级各类老年大学7.6万所,开设书法、舞蹈、智能技术等课程,年服务老年人超2000万人次;二是举办老年文化艺术节、文艺汇演等活动,增强老年人社会融入感与文化获得感;三是搭建志愿服务体系,鼓励低龄群体(包含健康活力老人)帮扶高龄、失能老人,实现老有所为与老有所养的有机结合。旅养融合:激活养老服务新动能。旅养融合通过地域协同与资源整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高品质养老需求。比如,北方省份与海南、云南等地合作推出“冬南夏北”候鸟式养老线路;部分景区开发适老慢旅行、康养产品,并配套医疗与保险服务。同时,全国性旅居养老服务平台陆续建成,整合多地机构资源,提供标准化一站式服务,既盘活区域资源,也提升了养老生活的体验感与流动性。金养融合:筑牢产业发展保障网。金融支持是养老服务体系可持续运转的关键,核心是构建多元协同的资金供给机制。一是发展“惠民保”等普惠型健康保险,减轻老年人医疗自付压力;二是创新养老金融产品,推出养老理财、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助力老年人实现资产长期稳健增值;三是探索“时间银行”等互助模式,将志愿服务时长存储并兑换为未来服务,建立社区内生型养老支持网络。中国养老产业的“六维融合”转型,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实践。当前的相关实践虽然成效显著,但仍面临资源配置不均、专业人才短缺、标准体系不完善等挑战,需从理论与政策层面双向发力。在理论层面,需要深化协同治理研究,明确政府、市场、社会、家庭权责边界。政府定标准、兜底线,市场供多元服务,社会力量补短板,家庭担基础照料,形成多元共治格局;同时关注区域差异,针对城乡、东西部不同情况设计差异化融合路径。在政策层面,重点推进三项工作:一是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养老服务准入标准、服务规范与监管机制,提供法治保障;二是加强人才培养,通过补贴、职称评定等政策,吸引护理、康复专业人才投身养老领域;三是推动科技赋能,鼓励研发适老化智能设备,建设全国统一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提升服务效率与精准度。(作者是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1761503333449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肖山环球时报176151842279311[]{"email":"xiaoshan@huanqiu.com","name":"肖山"}
在10月24日举行的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围绕“十五五”时期卫生健康、人口发展等内容作了介绍,其中提到,推动老有所养,健全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机制,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等。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3.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2%,养老服务刚性需求迈入规模化、高速增长阶段。与此同时,中国养老产业正从单一服务供给向综合生态构建转型,通过“医、养、康、文、旅、金”多维度深度融合,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养老服务体系。“六维融合”并非简单叠加,而是以老有所养为核心,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生态,其实践路径可从五方面展开。医养结合:破解看病照护两难。针对老年人“医疗—照护”双重需求,医养结合致力于提供连续性健康服务。一是推动医疗机构转型,将部分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造为老年护理中心、安宁疗护中心,实现“治疗—康复—长期照护”无缝衔接;二是支持养老机构嵌入医疗资源,通过内设医务室、建立医院转诊机制,解决在院老人就医难题;三是拓展居家医疗,依托家庭医生团队为高龄、失能老人提供上门诊疗与慢病管理。截至2024年,全国具备医疗卫生机构资质并进行养老机构备案的医养结合机构有7800多家,床位总数达200万张,大部分地区老年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超80%,有效缓解了看病难与照护难的结构性矛盾。 康养融合:从“治已病”到“防未病”。康养融合“以健康为中心”替代“以疾病为中心”,突出主动健康管理。实践中,部分地区集成辖区内多种健康服务组合,为社区老人定制个性化方案;另有社区设立康养驿站,配备智能监测设备,实时跟踪血压、血糖等指标,实现健康风险早预警、早干预。这种模式在降低老年人患病率、节约医疗资源上成效显著,逐步形成“防—养—护”良性循环。文养融合:满足精神文化新需求。随着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老年人对社会参与、精神文化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日益凸显。文养融合主要通过三类载体推进:一是扩大老年教育供给,截至2023年,全国已建成各级各类老年大学7.6万所,开设书法、舞蹈、智能技术等课程,年服务老年人超2000万人次;二是举办老年文化艺术节、文艺汇演等活动,增强老年人社会融入感与文化获得感;三是搭建志愿服务体系,鼓励低龄群体(包含健康活力老人)帮扶高龄、失能老人,实现老有所为与老有所养的有机结合。旅养融合:激活养老服务新动能。旅养融合通过地域协同与资源整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高品质养老需求。比如,北方省份与海南、云南等地合作推出“冬南夏北”候鸟式养老线路;部分景区开发适老慢旅行、康养产品,并配套医疗与保险服务。同时,全国性旅居养老服务平台陆续建成,整合多地机构资源,提供标准化一站式服务,既盘活区域资源,也提升了养老生活的体验感与流动性。金养融合:筑牢产业发展保障网。金融支持是养老服务体系可持续运转的关键,核心是构建多元协同的资金供给机制。一是发展“惠民保”等普惠型健康保险,减轻老年人医疗自付压力;二是创新养老金融产品,推出养老理财、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助力老年人实现资产长期稳健增值;三是探索“时间银行”等互助模式,将志愿服务时长存储并兑换为未来服务,建立社区内生型养老支持网络。中国养老产业的“六维融合”转型,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实践。当前的相关实践虽然成效显著,但仍面临资源配置不均、专业人才短缺、标准体系不完善等挑战,需从理论与政策层面双向发力。在理论层面,需要深化协同治理研究,明确政府、市场、社会、家庭权责边界。政府定标准、兜底线,市场供多元服务,社会力量补短板,家庭担基础照料,形成多元共治格局;同时关注区域差异,针对城乡、东西部不同情况设计差异化融合路径。在政策层面,重点推进三项工作:一是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养老服务准入标准、服务规范与监管机制,提供法治保障;二是加强人才培养,通过补贴、职称评定等政策,吸引护理、康复专业人才投身养老领域;三是推动科技赋能,鼓励研发适老化智能设备,建设全国统一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提升服务效率与精准度。(作者是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