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u4aYnB48n作者:赵俊杰opinion.huanqiu.comarticle赵俊杰:缓解“稀土焦虑”,欧盟先放下面子/e3pmub6h5/e3pr9baf6最近欧洲围绕稀土议题的动向备受关注。欧盟个别高官宣称中方管制措施“不合理且有害”,德国《商报》更是强调在稀土问题上,欧洲人的忍耐已到极点。德国、法国及波兰还想提出报复措施,包括对华加征关税及投资审查等所谓“核选项”。 稀土议题,看似是去年欧盟对华加征关税的博弈延伸,是一场深层次产业战略角力,实则不止于此。不可否认,欧洲国家对稀土的依赖度很高,在关键材料的把控上缺乏主动权。既然有短板,就不应该在中欧经贸合作领域使绊子、耍心眼,更不应该在中欧谈判中威胁责备。 欧方对稀土的过度关注和炒作,恰恰反映出欧洲领导层的战略焦虑心态,并折射出“布鲁塞尔效应”。长期以来,欧洲发达国家为谋取更大利益、保护自然环境,把资源型、高耗能的产业都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稀土产业随之成为欧洲的一大短板。相反,欧洲十分重视通过欧洲规制主义拓展其软实力影响,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到传播欧洲规范,从制定各类标准到奉行欧洲价值观外交,欧盟俨然成为全球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及绿色发展规制的主导者和立法者。 “欧洲规范型力量”和“布鲁塞尔效应”这两个概念是英美学者提出来的,它们集中体现了欧盟如何运用软实力来增强其全球影响力的做法,通过制定并输出欧洲规制和标准,在全球范围扩散欧洲的效应。比如,通过“欧洲规范性力量”,欧盟近年来制定并在全球推广一系列规制法规,包括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人工智能框架公约》《关键原材料法案》及《反胁迫工具法案》等,凭借欧洲统一大市场、庞大的消费群体和经济影响力,许多国家被迫进行相关立法改革,向欧盟法规靠拢,从而形成跟随欧洲的“布鲁塞尔效应”。 回到稀土议题,欧盟为迫使中国让步,意欲祭出《反胁迫工具法案》及《欧盟市场禁止强迫劳动产品条例》等“杀手锏”,但将稀土问题政治化、泛化国家安全的后果能否承担?欧盟方面在关键材料的先天不足短期内难以改观,已经到了燃眉之急的时候,布鲁塞尔还放不下面子与中方好好沟通,一些人反而横加指责,这是西方傲慢心态在作祟。 当前,美欧一些国家把中国视为“对西方霸权体系的挑战”。欧洲少数国家和部分政客站在“跨大西洋同盟”的角度,对中国抹黑、施压,表面上看是美欧国家联手遏制中国,其实不然。当前华盛顿奉行的是“美国优先”原则,注定了美国只会利用欧洲,并不会真正顾及欧盟的利益诉求。欧盟如果一味追随别人的指挥棒去遏压中国,不但得不到多少好处,哪一天中美达成共识、握手言和时,欧盟的处境就会更加尴尬。 当前,欧洲经济社会面临复苏困境和多重危机,亟需欧洲精英阶层直面资本主义制度弊端,采取类似中国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而不是抱残守缺,继续秉持自我欺骗的傲慢与偏见。从欧方在稀土问题上表现出来的焦虑与无奈来看,实际上体现出来的是欧盟对华政策的矛盾心态和两难抉择。 欧盟既想要遏制中国,又不得不与中国合作,欧盟对华声称要“去风险”却又离不开中国的稀土。出于维系西方霸权的逻辑思维,欧盟遏制崛起的中国同大西洋彼岸可能有战略共识,但在美国眼中欧盟充其量只不过是华盛顿的一枚战略棋子。事实上,华盛顿都不敢轻易谈对华“脱钩”,与中国经贸关系深度耦合的欧洲就更不能轻易说“断链”了。 放眼今日的欧洲,“美国优先”的贸易保护主义对欧洲出口造成较大伤害。欧洲地缘冲突、能源危机和供应链短缺,严重影响欧洲的竞争力和经济复苏。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欧盟本应关注经济转型和结构改革,而不是把矛头指向中国,对华采取威胁施压的政策。 这样做,只会本末倒置,动摇中欧关系的基石,错失中欧合作的良机。这不得不令人深思:与中国对抗到底能够给欧洲社会和民生带来福音,还是能够转移社会矛盾和大众视线?中国政府对欧外交一贯奉行互利互惠、合作共赢原则,在欧洲稀土供应告急的当下,奉劝欧洲当政者要三思而后行,理性处理好欧中双边关系。(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1761594176278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6160580809111[]{"email":"liyutong@huanqiu.com","name":"李雨童"}
最近欧洲围绕稀土议题的动向备受关注。欧盟个别高官宣称中方管制措施“不合理且有害”,德国《商报》更是强调在稀土问题上,欧洲人的忍耐已到极点。德国、法国及波兰还想提出报复措施,包括对华加征关税及投资审查等所谓“核选项”。 稀土议题,看似是去年欧盟对华加征关税的博弈延伸,是一场深层次产业战略角力,实则不止于此。不可否认,欧洲国家对稀土的依赖度很高,在关键材料的把控上缺乏主动权。既然有短板,就不应该在中欧经贸合作领域使绊子、耍心眼,更不应该在中欧谈判中威胁责备。 欧方对稀土的过度关注和炒作,恰恰反映出欧洲领导层的战略焦虑心态,并折射出“布鲁塞尔效应”。长期以来,欧洲发达国家为谋取更大利益、保护自然环境,把资源型、高耗能的产业都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稀土产业随之成为欧洲的一大短板。相反,欧洲十分重视通过欧洲规制主义拓展其软实力影响,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到传播欧洲规范,从制定各类标准到奉行欧洲价值观外交,欧盟俨然成为全球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及绿色发展规制的主导者和立法者。 “欧洲规范型力量”和“布鲁塞尔效应”这两个概念是英美学者提出来的,它们集中体现了欧盟如何运用软实力来增强其全球影响力的做法,通过制定并输出欧洲规制和标准,在全球范围扩散欧洲的效应。比如,通过“欧洲规范性力量”,欧盟近年来制定并在全球推广一系列规制法规,包括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人工智能框架公约》《关键原材料法案》及《反胁迫工具法案》等,凭借欧洲统一大市场、庞大的消费群体和经济影响力,许多国家被迫进行相关立法改革,向欧盟法规靠拢,从而形成跟随欧洲的“布鲁塞尔效应”。 回到稀土议题,欧盟为迫使中国让步,意欲祭出《反胁迫工具法案》及《欧盟市场禁止强迫劳动产品条例》等“杀手锏”,但将稀土问题政治化、泛化国家安全的后果能否承担?欧盟方面在关键材料的先天不足短期内难以改观,已经到了燃眉之急的时候,布鲁塞尔还放不下面子与中方好好沟通,一些人反而横加指责,这是西方傲慢心态在作祟。 当前,美欧一些国家把中国视为“对西方霸权体系的挑战”。欧洲少数国家和部分政客站在“跨大西洋同盟”的角度,对中国抹黑、施压,表面上看是美欧国家联手遏制中国,其实不然。当前华盛顿奉行的是“美国优先”原则,注定了美国只会利用欧洲,并不会真正顾及欧盟的利益诉求。欧盟如果一味追随别人的指挥棒去遏压中国,不但得不到多少好处,哪一天中美达成共识、握手言和时,欧盟的处境就会更加尴尬。 当前,欧洲经济社会面临复苏困境和多重危机,亟需欧洲精英阶层直面资本主义制度弊端,采取类似中国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而不是抱残守缺,继续秉持自我欺骗的傲慢与偏见。从欧方在稀土问题上表现出来的焦虑与无奈来看,实际上体现出来的是欧盟对华政策的矛盾心态和两难抉择。 欧盟既想要遏制中国,又不得不与中国合作,欧盟对华声称要“去风险”却又离不开中国的稀土。出于维系西方霸权的逻辑思维,欧盟遏制崛起的中国同大西洋彼岸可能有战略共识,但在美国眼中欧盟充其量只不过是华盛顿的一枚战略棋子。事实上,华盛顿都不敢轻易谈对华“脱钩”,与中国经贸关系深度耦合的欧洲就更不能轻易说“断链”了。 放眼今日的欧洲,“美国优先”的贸易保护主义对欧洲出口造成较大伤害。欧洲地缘冲突、能源危机和供应链短缺,严重影响欧洲的竞争力和经济复苏。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欧盟本应关注经济转型和结构改革,而不是把矛头指向中国,对华采取威胁施压的政策。 这样做,只会本末倒置,动摇中欧关系的基石,错失中欧合作的良机。这不得不令人深思:与中国对抗到底能够给欧洲社会和民生带来福音,还是能够转移社会矛盾和大众视线?中国政府对欧外交一贯奉行互利互惠、合作共赢原则,在欧洲稀土供应告急的当下,奉劝欧洲当政者要三思而后行,理性处理好欧中双边关系。(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