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u4fQApN0v作者:刘典opinion.huanqiu.comarticle刘典:“不可投资清单”警示欧美放下旧心态/e3pmub6h5/e3pr9baf6近日,彭博社一篇关于8名欧美风险投资人考察中国后列出西方初创企业“不可投资清单”的报道,引发全球科技产业界关注。在互联网上,一些人将其调侃为“死亡清单”。实际上,这份清单并非否定新能源、高端制造等领域的价值,而是面向西方本土初创团队给出的“谨慎投资建议”,指出在新能源、高端制造等硬科技领域,中国已建立起几乎完备的产业链与制造优势。它不仅是一份投资指南,更折射出全球硬科技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 在清单列举的领域,从零起步的欧美初创企业难以与中国竞争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经过多年的积累,已在多个硬科技赛道构建起“设备—材料—研发—量产”的一体化生态。如今,中国企业的竞争力早已超越“成本优势”的旧叙事:宁德时代的全自动化工厂中,12条机器人生产线彻底打破了“中国依赖廉价劳动力”的刻板印象;2023年,中国制造业工程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比达78%,人均产值十年间从42万元跃升至96万元。这些硬数据实实在在印证中国已建成研发型人才驱动的创新体系。 以半导体领域的西安某企业为例,2022至2024年该企业累计投入研发资金5.76亿元,截至2025年6月末已拥有799项授权专利,不仅打破了12英寸硅片领域的国际垄断,也成为中国大陆该领域境内外授权发明专利最多的厂商。对初创者而言,在这些高度成熟的领域“从零开始”,无异于以卵击石,这才是“死亡清单”背后的真实警示。 然而,“不建议初创切入”绝不等于“中外企业没有合作空间”。恰恰相反,中国硬科技生态的成熟,为全球协作打开更高维度的机会窗口。当前中国产业链最令外国投资人意外的一项优势,是“技术落地速度”。在长三角,供应商从获取需求到交付定制样品可能只需要3天,人工智能(AI)也在深度融入制造环节,200万台工业机器人在工厂日夜运转,超过4500家企业正共同推进“AI+制造”深度融合。这些能力与解决欧美企业“实验室技术难以量产”的痛点完美契合。因此中欧、中美企业未来的合作基调,需要告别过去“欧美出技术、中国出产能”的旧合作逻辑和模式,转向“协同研发、能力互补”的新路径。 曾被欧洲寄予厚望却最终破产的Northvolt,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Northvolt还深陷设备调试困境时,中国企业已更进一步,开始协同开发AI芯片所需的高端硅片。可见,当前合作的关键已不是“要不要合作”,而是“如何合作”;不是单方面索取产能,而是共同开发高端材料、共享市场反馈,在现有生态中寻找互补共赢的切入点。 要抓住这些合作机遇,欧美企业首先要改变的是心态,打破两个认知误区:一是“对抗性思维”,二是“优越感幻想”。那个靠低端制造业、技术垄断就能在中国市场“躺赚”的时代,已随中国硬科技的质变一去不返。过去这些年,欧美尝试的“供应链转移”“近岸外包”,已充分证明对抗之路走不通:美国三任政府推动的“制造业回流”成效寥寥,非但没能留住企业,反而因供应链断裂加剧了通胀压力;美墨“近岸外包”同样后劲乏力,虽然进口份额占比有所增长,但关税风波、投资环境不确定性等原因使其承接体量已接近上限,2024年新增投资下降25%。反观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稳步提升,2020—2024年制造业增加值从26.6万亿元增长到33.6万亿元,占全球比重接近30%,总体规模连续15年全球第一。如今的中国硬科技,早已不是“予取予求的低端产能基地”,而是能与欧美在高端领域同台比拼的创新伙伴。 “死亡清单”从来不是“中国赢、欧美输”的对抗信号,而是全球硬科技产业的“转型指南”。它既提醒欧美初创企业避开中国生态的“饱和区”,也警示欧美企业放下旧心态、拥抱新合作。如今中国已构建起“人才—技术—产业”协同生态,不少企业也在积极与国际大厂加深绑定,因为唯有摒弃对抗、主动协同,才能在硬科技未来的竞争中抢占先机。说到底,全球产业的未来从来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共生共赢”,这既是中国硬科技发展带来的启示,也是全球产业升级的必然方向。(作者是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1761594307893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6160578178911[]{"email":"liyutong@huanqiu.com","name":"李雨童"}
近日,彭博社一篇关于8名欧美风险投资人考察中国后列出西方初创企业“不可投资清单”的报道,引发全球科技产业界关注。在互联网上,一些人将其调侃为“死亡清单”。实际上,这份清单并非否定新能源、高端制造等领域的价值,而是面向西方本土初创团队给出的“谨慎投资建议”,指出在新能源、高端制造等硬科技领域,中国已建立起几乎完备的产业链与制造优势。它不仅是一份投资指南,更折射出全球硬科技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 在清单列举的领域,从零起步的欧美初创企业难以与中国竞争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经过多年的积累,已在多个硬科技赛道构建起“设备—材料—研发—量产”的一体化生态。如今,中国企业的竞争力早已超越“成本优势”的旧叙事:宁德时代的全自动化工厂中,12条机器人生产线彻底打破了“中国依赖廉价劳动力”的刻板印象;2023年,中国制造业工程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比达78%,人均产值十年间从42万元跃升至96万元。这些硬数据实实在在印证中国已建成研发型人才驱动的创新体系。 以半导体领域的西安某企业为例,2022至2024年该企业累计投入研发资金5.76亿元,截至2025年6月末已拥有799项授权专利,不仅打破了12英寸硅片领域的国际垄断,也成为中国大陆该领域境内外授权发明专利最多的厂商。对初创者而言,在这些高度成熟的领域“从零开始”,无异于以卵击石,这才是“死亡清单”背后的真实警示。 然而,“不建议初创切入”绝不等于“中外企业没有合作空间”。恰恰相反,中国硬科技生态的成熟,为全球协作打开更高维度的机会窗口。当前中国产业链最令外国投资人意外的一项优势,是“技术落地速度”。在长三角,供应商从获取需求到交付定制样品可能只需要3天,人工智能(AI)也在深度融入制造环节,200万台工业机器人在工厂日夜运转,超过4500家企业正共同推进“AI+制造”深度融合。这些能力与解决欧美企业“实验室技术难以量产”的痛点完美契合。因此中欧、中美企业未来的合作基调,需要告别过去“欧美出技术、中国出产能”的旧合作逻辑和模式,转向“协同研发、能力互补”的新路径。 曾被欧洲寄予厚望却最终破产的Northvolt,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Northvolt还深陷设备调试困境时,中国企业已更进一步,开始协同开发AI芯片所需的高端硅片。可见,当前合作的关键已不是“要不要合作”,而是“如何合作”;不是单方面索取产能,而是共同开发高端材料、共享市场反馈,在现有生态中寻找互补共赢的切入点。 要抓住这些合作机遇,欧美企业首先要改变的是心态,打破两个认知误区:一是“对抗性思维”,二是“优越感幻想”。那个靠低端制造业、技术垄断就能在中国市场“躺赚”的时代,已随中国硬科技的质变一去不返。过去这些年,欧美尝试的“供应链转移”“近岸外包”,已充分证明对抗之路走不通:美国三任政府推动的“制造业回流”成效寥寥,非但没能留住企业,反而因供应链断裂加剧了通胀压力;美墨“近岸外包”同样后劲乏力,虽然进口份额占比有所增长,但关税风波、投资环境不确定性等原因使其承接体量已接近上限,2024年新增投资下降25%。反观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稳步提升,2020—2024年制造业增加值从26.6万亿元增长到33.6万亿元,占全球比重接近30%,总体规模连续15年全球第一。如今的中国硬科技,早已不是“予取予求的低端产能基地”,而是能与欧美在高端领域同台比拼的创新伙伴。 “死亡清单”从来不是“中国赢、欧美输”的对抗信号,而是全球硬科技产业的“转型指南”。它既提醒欧美初创企业避开中国生态的“饱和区”,也警示欧美企业放下旧心态、拥抱新合作。如今中国已构建起“人才—技术—产业”协同生态,不少企业也在积极与国际大厂加深绑定,因为唯有摒弃对抗、主动协同,才能在硬科技未来的竞争中抢占先机。说到底,全球产业的未来从来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共生共赢”,这既是中国硬科技发展带来的启示,也是全球产业升级的必然方向。(作者是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