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u4hyq0eme作者:贾新光opinion.huanqiu.comarticle贾新光:健全售后保障,完善新能源车行业生态/e3pmub6h5/e3pr9baf6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在从政策驱动迈向市场驱动的关键转型期。行业在经历高速增长后,转向以技术创新与优质服务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一些新的课题也在出现,例如部分车企在转型中面临经营压力,其售后服务体系的可持续性受到考验。一个值得关注的案例是此前哪吒汽车陷入困境后,部分车主面临专属配件供应不足、维修周期漫长、第三方维修难以介入,最终导致维护成本显著增加的问题。这反映出构建稳健、可持续的售后服务体系,不仅是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基石,更是维系行业长期健康生态、提振全社会对新能源车型消费信心的关键所在。 具体而言,哪吒汽车车主所面临的问题,其背后有多重结构性原因。首先,是供应链体系的垂直整合与相对封闭性。相较于新能源车,经过百余年发展的传统燃油车企,已形成了标准化、社会化的零部件供应与流通网络。而新势力车企为掌握核心技术与产品定义权,往往采用垂直整合的供应链模式,核心零部件(如“三电”系统、专属芯片、智能座舱硬件)多为定制化开发,形成了品牌内部的封闭体系。这就会导致一旦主机厂运营出现问题,整个上游供应链极易随之停摆,致使配件“断供”。对此,许多新能源车企已开始着手改善,但相关共享和通用体系的建设尚需要一些时间。 其次,是“软件定义汽车”带来的服务延续性挑战。现代智能电动汽车的价值与功能高度依赖软件。车辆的动力表现、能量管理、智能座舱体验乃至高级辅助驾驶功能,均由软件深度控制并需要通过定期OTA升级来优化体验、修复漏洞、保障安全。而一旦车企退出市场,软件更新服务中止,车辆可能无法获得关键的安全补丁或性能优化,逐步沦为“软件孤儿”,其核心价值将快速衰减。这也是传统燃油车时代未遇到过的新问题。 最后,是独立第三方售后服务体系还不够成熟。由于技术壁垒、数据权限和配件渠道的限制,一个强大而专业的独立售后市场尚未完全形成。第三方维修机构难以获得原厂的技术诊断软件、维修数据以及核心配件,使得他们即使有心也无力承接这些品牌车辆的深度维修与保养工作,无法有效填补主机厂退出后留下的服务真空。 面对这些新挑战,应通过法律、行业与企业等多方力量的协同,构建一个更具韧性的售后保障生态。一是强化法律与制度保障。法律是保障消费者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线,值得期待的是,2025年进入审议程序的《企业破产法修订草案》展现了制度层面的进步。草案将“消费者维持生活需要的商品或者服务债权”提升至清偿顺位的第二位,仅次于人身损害赔偿,这为在企业出现极端风险时优先保障车主的基本用车权益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同时,草案中提出的“破产保障基金”机制,也为解决破产案件中的售后服务资金来源问题开辟了新的思路。 二是推动企业主体责任与退出机制的完善。车企应认识到,售后服务是其对消费者长期承诺的一部分。行业可以积极探索建立“车企售后责任基金”等前瞻性机制,通过按销量预提部分资金的方式,为潜在的售后服务责任提供资金池,确保品牌即使在经营困难时,也能履行其对存量用户的基本保障义务。 在企业面临结构性调整时,应优先鼓励通过“破产重整”而非“破产清算”的方式,尽可能保留企业的“服务主体”,延续品牌价值与售后服务能力。若清算不可避免,则应引导企业在退出前,通过技术授权、数据开放、配件供应衔接等方式,将售后服务妥善移交给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实现服务的平稳过渡,而非“一走了之”。 三是培育开放与协作的行业生态。从长远看,打破技术壁垒、培育健康的第三方独立售后市场是治本之策。应推动主机厂在保障安全和核心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向合规的第三方服务商适度开放部分非核心的维修权限、技术标准与配件供应。同时,建立行业通用的第三方服务认证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建设跨品牌的专业新能源车维修中心,形成对原厂服务体系的有效补充,增强整个行业售后网络的稳健性。 一个健康的行业生态,不仅需要前沿的技术和炫酷的产品,更需要一个能让消费者安心、放心的长效服务保障体系。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压实企业主体责任、促进产业链开放协作,我们有望构建一个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新生态,让技术创新真正服务于民,行稳致远。(作者是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常务理事)1761594377292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6160575775111[]{"email":"liyutong@huanqiu.com","name":"李雨童"}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在从政策驱动迈向市场驱动的关键转型期。行业在经历高速增长后,转向以技术创新与优质服务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一些新的课题也在出现,例如部分车企在转型中面临经营压力,其售后服务体系的可持续性受到考验。一个值得关注的案例是此前哪吒汽车陷入困境后,部分车主面临专属配件供应不足、维修周期漫长、第三方维修难以介入,最终导致维护成本显著增加的问题。这反映出构建稳健、可持续的售后服务体系,不仅是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基石,更是维系行业长期健康生态、提振全社会对新能源车型消费信心的关键所在。 具体而言,哪吒汽车车主所面临的问题,其背后有多重结构性原因。首先,是供应链体系的垂直整合与相对封闭性。相较于新能源车,经过百余年发展的传统燃油车企,已形成了标准化、社会化的零部件供应与流通网络。而新势力车企为掌握核心技术与产品定义权,往往采用垂直整合的供应链模式,核心零部件(如“三电”系统、专属芯片、智能座舱硬件)多为定制化开发,形成了品牌内部的封闭体系。这就会导致一旦主机厂运营出现问题,整个上游供应链极易随之停摆,致使配件“断供”。对此,许多新能源车企已开始着手改善,但相关共享和通用体系的建设尚需要一些时间。 其次,是“软件定义汽车”带来的服务延续性挑战。现代智能电动汽车的价值与功能高度依赖软件。车辆的动力表现、能量管理、智能座舱体验乃至高级辅助驾驶功能,均由软件深度控制并需要通过定期OTA升级来优化体验、修复漏洞、保障安全。而一旦车企退出市场,软件更新服务中止,车辆可能无法获得关键的安全补丁或性能优化,逐步沦为“软件孤儿”,其核心价值将快速衰减。这也是传统燃油车时代未遇到过的新问题。 最后,是独立第三方售后服务体系还不够成熟。由于技术壁垒、数据权限和配件渠道的限制,一个强大而专业的独立售后市场尚未完全形成。第三方维修机构难以获得原厂的技术诊断软件、维修数据以及核心配件,使得他们即使有心也无力承接这些品牌车辆的深度维修与保养工作,无法有效填补主机厂退出后留下的服务真空。 面对这些新挑战,应通过法律、行业与企业等多方力量的协同,构建一个更具韧性的售后保障生态。一是强化法律与制度保障。法律是保障消费者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线,值得期待的是,2025年进入审议程序的《企业破产法修订草案》展现了制度层面的进步。草案将“消费者维持生活需要的商品或者服务债权”提升至清偿顺位的第二位,仅次于人身损害赔偿,这为在企业出现极端风险时优先保障车主的基本用车权益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同时,草案中提出的“破产保障基金”机制,也为解决破产案件中的售后服务资金来源问题开辟了新的思路。 二是推动企业主体责任与退出机制的完善。车企应认识到,售后服务是其对消费者长期承诺的一部分。行业可以积极探索建立“车企售后责任基金”等前瞻性机制,通过按销量预提部分资金的方式,为潜在的售后服务责任提供资金池,确保品牌即使在经营困难时,也能履行其对存量用户的基本保障义务。 在企业面临结构性调整时,应优先鼓励通过“破产重整”而非“破产清算”的方式,尽可能保留企业的“服务主体”,延续品牌价值与售后服务能力。若清算不可避免,则应引导企业在退出前,通过技术授权、数据开放、配件供应衔接等方式,将售后服务妥善移交给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实现服务的平稳过渡,而非“一走了之”。 三是培育开放与协作的行业生态。从长远看,打破技术壁垒、培育健康的第三方独立售后市场是治本之策。应推动主机厂在保障安全和核心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向合规的第三方服务商适度开放部分非核心的维修权限、技术标准与配件供应。同时,建立行业通用的第三方服务认证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建设跨品牌的专业新能源车维修中心,形成对原厂服务体系的有效补充,增强整个行业售后网络的稳健性。 一个健康的行业生态,不仅需要前沿的技术和炫酷的产品,更需要一个能让消费者安心、放心的长效服务保障体系。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压实企业主体责任、促进产业链开放协作,我们有望构建一个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新生态,让技术创新真正服务于民,行稳致远。(作者是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