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u4kQTeFeJ作者:张延利opinion.huanqiu.comarticle张延利:以食为媒,让地域文化跨越山海/e3pmub6h5/e3pr9baf6在中华大地上,每一寸土地都蕴藏着丰富的风物故事,也承载着独特的文明记忆。饮食,作为最日常也最深刻的文化实践,正日益成为跨越地域、沟通内外的重要媒介。无论是电视剧《繁花》中的排骨年糕、苔条黄鱼,《狂飙》中的猪脚面,还是美食文旅节目《寻味山海》中的刺梨酸汤五花肉,这些充满地域色彩、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既是影视、文艺作品中重要的类型元素,也是当地历史、文化和创造力的重要载体。以食为媒,我们得以窥见一方水土的生态智慧、劳动哲学与人文精神,更让多彩的地域文化和“家乡味”突破山海阻隔,在更广阔的时空里传递中华文明的独特底色。 “山海”是中华文明世代依存的地理根基,也塑造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从高山深谷到江河湖海,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出截然不同的物产与饮食习俗。在节目摄制过程中,笔者曾亲眼见到贵州山地的居民采摘刺梨的场景。这些金黄的果实并非人工栽种,而是自然山林的无私馈赠。当地人在捕捞对生长环境极为挑剔的光唇鱼时,也严格遵循着季节与河流水文的变化。这些林地生活实践并非来自明文规定,而是世代相传的自觉,体现着“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古老训诫,是人与自然达成的默契与平衡。 饮食文化的背后,是无数劳动者顺应天时、尊重物候的长期实践的经验浓缩。在贵州,笔者目睹了渔民运用祖传技艺捕捞光唇鱼——他们不用现代渔网,而是巧妙地使用簸箕、通过石击震动和竹扫驱赶,这种看似古朴的方法实则蕴含着对鱼类习性和河流生态的深刻理解。他们深知,只有维护好光唇鱼的栖息环境,这一自然馈赠才能持续滋养后代。这种在劳动中形成的智慧,让“风物”超越了物质本身,成为一方人民生态观念与生活哲学的集中体现。 餐桌,是饮食与地域文化最鲜活的展现场景。在贵州人家的饭桌上,一碗刺梨酸汤五花肉不仅是一道菜肴,更浓缩着当地饮食文化的变迁史。一位制作酸汤的老人对笔者讲,在缺少食盐的岁月里,先辈们学会了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酸汤,这种智慧解决了保鲜难题,更塑造了贵州人独特的口味偏好。如今,这道菜已成为连接游子与故乡的味觉纽带,每当酸香飘起,文化的记忆便在舌尖苏醒。 饮食文化作为“无声的语言”,是展现中华文明底蕴的重要窗口。从对食材特性的深刻理解,到烹饪技艺的代代相传,其中蕴含的顺应自然、善用资源的智慧,是中华文明独特思维方式的体现。在记录花溪辣椒的多种烹饪方法时,笔者深切感受到:简单的食材通过不同的处理方式,竟能呈现出如此丰富的风味层次——晒干、捣粉、制酱、鲜炒,每一种方法都是人们对自然物产的最大化利用与创造性转化。这种基于物产特性的创造性转化,正是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的根基所在。 “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醇厚悠远的魅力,正源自人们从美食中得到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句朴素的“吃了吗”,承载着日常生活中最亲切的人情与烟火气。无论是过年时的饺子、元宵节的汤圆、中秋的月饼,还是热气腾腾的火锅……这些与幸福生活和美好愿景紧密相连的饮食意象,早已成为中国人情感世界的重要寄托。它们不仅是幸福感的来源,也是许多外国朋友好奇“中国人为何如此热爱美食”的深层答案。 以食为媒,地域文化得以跨越山海,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被感知、被理解。它不仅在讲述“我们吃什么”,更在回答“我们何以如此生活”。正是这千百年来人与自然互动中所积淀的智慧、伦理与审美,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深厚底色。每一次对传统饮食的记录与传播,都是对中华文明生命力的又一次确认。(作者是中国纪录片网总编辑、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1761594443446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6160572505611[]{"email":"liyutong@huanqiu.com","name":"李雨童"}
在中华大地上,每一寸土地都蕴藏着丰富的风物故事,也承载着独特的文明记忆。饮食,作为最日常也最深刻的文化实践,正日益成为跨越地域、沟通内外的重要媒介。无论是电视剧《繁花》中的排骨年糕、苔条黄鱼,《狂飙》中的猪脚面,还是美食文旅节目《寻味山海》中的刺梨酸汤五花肉,这些充满地域色彩、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既是影视、文艺作品中重要的类型元素,也是当地历史、文化和创造力的重要载体。以食为媒,我们得以窥见一方水土的生态智慧、劳动哲学与人文精神,更让多彩的地域文化和“家乡味”突破山海阻隔,在更广阔的时空里传递中华文明的独特底色。 “山海”是中华文明世代依存的地理根基,也塑造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从高山深谷到江河湖海,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出截然不同的物产与饮食习俗。在节目摄制过程中,笔者曾亲眼见到贵州山地的居民采摘刺梨的场景。这些金黄的果实并非人工栽种,而是自然山林的无私馈赠。当地人在捕捞对生长环境极为挑剔的光唇鱼时,也严格遵循着季节与河流水文的变化。这些林地生活实践并非来自明文规定,而是世代相传的自觉,体现着“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古老训诫,是人与自然达成的默契与平衡。 饮食文化的背后,是无数劳动者顺应天时、尊重物候的长期实践的经验浓缩。在贵州,笔者目睹了渔民运用祖传技艺捕捞光唇鱼——他们不用现代渔网,而是巧妙地使用簸箕、通过石击震动和竹扫驱赶,这种看似古朴的方法实则蕴含着对鱼类习性和河流生态的深刻理解。他们深知,只有维护好光唇鱼的栖息环境,这一自然馈赠才能持续滋养后代。这种在劳动中形成的智慧,让“风物”超越了物质本身,成为一方人民生态观念与生活哲学的集中体现。 餐桌,是饮食与地域文化最鲜活的展现场景。在贵州人家的饭桌上,一碗刺梨酸汤五花肉不仅是一道菜肴,更浓缩着当地饮食文化的变迁史。一位制作酸汤的老人对笔者讲,在缺少食盐的岁月里,先辈们学会了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酸汤,这种智慧解决了保鲜难题,更塑造了贵州人独特的口味偏好。如今,这道菜已成为连接游子与故乡的味觉纽带,每当酸香飘起,文化的记忆便在舌尖苏醒。 饮食文化作为“无声的语言”,是展现中华文明底蕴的重要窗口。从对食材特性的深刻理解,到烹饪技艺的代代相传,其中蕴含的顺应自然、善用资源的智慧,是中华文明独特思维方式的体现。在记录花溪辣椒的多种烹饪方法时,笔者深切感受到:简单的食材通过不同的处理方式,竟能呈现出如此丰富的风味层次——晒干、捣粉、制酱、鲜炒,每一种方法都是人们对自然物产的最大化利用与创造性转化。这种基于物产特性的创造性转化,正是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的根基所在。 “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醇厚悠远的魅力,正源自人们从美食中得到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句朴素的“吃了吗”,承载着日常生活中最亲切的人情与烟火气。无论是过年时的饺子、元宵节的汤圆、中秋的月饼,还是热气腾腾的火锅……这些与幸福生活和美好愿景紧密相连的饮食意象,早已成为中国人情感世界的重要寄托。它们不仅是幸福感的来源,也是许多外国朋友好奇“中国人为何如此热爱美食”的深层答案。 以食为媒,地域文化得以跨越山海,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被感知、被理解。它不仅在讲述“我们吃什么”,更在回答“我们何以如此生活”。正是这千百年来人与自然互动中所积淀的智慧、伦理与审美,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深厚底色。每一次对传统饮食的记录与传播,都是对中华文明生命力的又一次确认。(作者是中国纪录片网总编辑、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