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vhI3gTJ48作者:吕蕴谋opinion.huanqiu.comarticle吕蕴谋:欧盟竞争力的未来,在于“务实合作”/e3pmub6h5/e3pr9baf62024年9月,欧盟发布《提升欧洲竞争力》报告(即“德拉吉报告”),提出通过加强内部合作与战略性投资应对全球竞争,被欧洲舆论视为“欧洲竞争力的转折点”。然而一年过去,不少欧洲媒体指出,欧盟对报告所提出的改革蓝图落实缓慢,在提升整体竞争力方面进展有限。面对多重结构性挑战,欧盟要实现可持续增长,不仅需“反求诸己”,补齐内部制度与投资短板,更应眼光放远,战略性、理性客观地审视并构建更具建设性的对外经济关系。 近年来,欧盟持续面临传统产业效率走低、新兴动能不足、国际竞争加剧等内外多重压力。为此,欧盟委员会委托前意大利总理、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牵头撰写报告,提出欧盟须采取“关乎生存的改革”,包括每年新增8000亿欧元投资,聚焦人工智能、绿色科技与国防等关键领域,并倡导“务实的对外经贸策略”。 然而一年过去,欧洲却处于“更加艰难的境地”,增长模式正在衰落,脆弱性不断增加。据布鲁塞尔智库欧洲政策创新委员会统计,欧委会在落实报告所提383项建议方面进展有限,仅有11.2%得到充分执行,能源与数字化等关键领域的改革更陷入停滞。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也承认,竞争力提升目标“远未完成”,欧盟在推进竞争力议程方面缺乏“紧迫感”。德拉吉本人警告,若欧盟无法以“全新的速度、规模和决心”推进改革,可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滑向“边缘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西方媒体在解读“德拉吉报告”时,频繁使用“竞争”“生存挑战”等词汇来描述中欧关系。实际上,虽然“德拉吉报告”将中美视为竞争对手,但也多次强调了对华政策保持理性务实的重要性。在回应有关对华贸易政策的提问时,德拉吉明确表示,“贸易政策必须务实,不能在所有领域都采取非软即硬的态度”,并强调“中国提供了欧盟实现气候目标成本最低的路径”。报告还研究了包括电动汽车在内的中国产业发展经验,认为中国在政策协调、规模效应与技术积累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可见,报告呼吁的增强欧盟自主创新能力,与中国在全球绿色和数字转型中扮演关键角色,不仅并不冲突,更有着不少合作空间。 如今,欧盟内部在对华政策上仍然存在显著分歧。尽管包括德拉吉在内的不少欧洲政策研究者主张以务实态度推进对华合作,但近期欧委会与部分成员国仍出现政策收紧倾向,如干预中资企业投资、推动所谓“关键原材料自主计划”等,对中欧互信与产业协作造成干扰,也反过来影响了欧洲自身的供应链稳定。 这种政策摇摆反映出欧盟在自我定位与对外战略之间的认知失调。将欧盟内部的创新体系效率不足、市场碎片化、投资机制滞后等结构性矛盾简单归因于外部竞争,不仅无助于竞争力提升,反而可能因限制国际合作而延缓转型进程。调转矛头容易,解决问题却很难。中欧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补共赢,中国在新能源、数字化与产业链整合等方面的能力,可为欧洲绿色与数字双重转型提供有效支撑。 一年下来,欧盟应当充分认识到,在全球化深度互联的背景下,对华合作是欧洲实现可持续竞争力的重要路径。在这方面,多个欧盟国家已经先行一步,西班牙首相桑切斯两年内第三次访华,匈牙利、希腊等国也持续主张在对华交往中保持对话与合作,反映了部分欧洲国家重视中国在市场稳定、气候治理与供应链韧性方面的作用,也让欧盟内部形成越来越强的务实声音。 无论是从经贸角度还是战略角度,中欧双方在绿色发展、多边贸易体系维护与区域稳定等领域具有广泛共同利益。欧盟若能超越零和思维,将中国视为“转型伙伴”而非“制度性对手”,不仅有助于缓解其当前面临的投资缺口与技术迭代压力,也可在多边框架下共同塑造更加开放、稳定的国际经济秩序。 当政客们还在推诿扯皮、相互指责甚至炒作外部威胁时,“德拉吉报告”落实的迟缓脚步,让欧洲从企业高管到民众都陷入失望和焦虑情绪。中国作为全球主要市场和创新策源地,能够为欧洲应对产业转型、气候治理等共同挑战提供重要助力。在尊重彼此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推动中欧关系回归务实合作,不仅符合欧盟长期战略利益,也是塑造更具韧性与包容性的全球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安全项目负责人)1761763278032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6178048854411[]{"email":"liuqian@huanqiu.com","name":"刘倩"}
2024年9月,欧盟发布《提升欧洲竞争力》报告(即“德拉吉报告”),提出通过加强内部合作与战略性投资应对全球竞争,被欧洲舆论视为“欧洲竞争力的转折点”。然而一年过去,不少欧洲媒体指出,欧盟对报告所提出的改革蓝图落实缓慢,在提升整体竞争力方面进展有限。面对多重结构性挑战,欧盟要实现可持续增长,不仅需“反求诸己”,补齐内部制度与投资短板,更应眼光放远,战略性、理性客观地审视并构建更具建设性的对外经济关系。 近年来,欧盟持续面临传统产业效率走低、新兴动能不足、国际竞争加剧等内外多重压力。为此,欧盟委员会委托前意大利总理、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牵头撰写报告,提出欧盟须采取“关乎生存的改革”,包括每年新增8000亿欧元投资,聚焦人工智能、绿色科技与国防等关键领域,并倡导“务实的对外经贸策略”。 然而一年过去,欧洲却处于“更加艰难的境地”,增长模式正在衰落,脆弱性不断增加。据布鲁塞尔智库欧洲政策创新委员会统计,欧委会在落实报告所提383项建议方面进展有限,仅有11.2%得到充分执行,能源与数字化等关键领域的改革更陷入停滞。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也承认,竞争力提升目标“远未完成”,欧盟在推进竞争力议程方面缺乏“紧迫感”。德拉吉本人警告,若欧盟无法以“全新的速度、规模和决心”推进改革,可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滑向“边缘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西方媒体在解读“德拉吉报告”时,频繁使用“竞争”“生存挑战”等词汇来描述中欧关系。实际上,虽然“德拉吉报告”将中美视为竞争对手,但也多次强调了对华政策保持理性务实的重要性。在回应有关对华贸易政策的提问时,德拉吉明确表示,“贸易政策必须务实,不能在所有领域都采取非软即硬的态度”,并强调“中国提供了欧盟实现气候目标成本最低的路径”。报告还研究了包括电动汽车在内的中国产业发展经验,认为中国在政策协调、规模效应与技术积累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可见,报告呼吁的增强欧盟自主创新能力,与中国在全球绿色和数字转型中扮演关键角色,不仅并不冲突,更有着不少合作空间。 如今,欧盟内部在对华政策上仍然存在显著分歧。尽管包括德拉吉在内的不少欧洲政策研究者主张以务实态度推进对华合作,但近期欧委会与部分成员国仍出现政策收紧倾向,如干预中资企业投资、推动所谓“关键原材料自主计划”等,对中欧互信与产业协作造成干扰,也反过来影响了欧洲自身的供应链稳定。 这种政策摇摆反映出欧盟在自我定位与对外战略之间的认知失调。将欧盟内部的创新体系效率不足、市场碎片化、投资机制滞后等结构性矛盾简单归因于外部竞争,不仅无助于竞争力提升,反而可能因限制国际合作而延缓转型进程。调转矛头容易,解决问题却很难。中欧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补共赢,中国在新能源、数字化与产业链整合等方面的能力,可为欧洲绿色与数字双重转型提供有效支撑。 一年下来,欧盟应当充分认识到,在全球化深度互联的背景下,对华合作是欧洲实现可持续竞争力的重要路径。在这方面,多个欧盟国家已经先行一步,西班牙首相桑切斯两年内第三次访华,匈牙利、希腊等国也持续主张在对华交往中保持对话与合作,反映了部分欧洲国家重视中国在市场稳定、气候治理与供应链韧性方面的作用,也让欧盟内部形成越来越强的务实声音。 无论是从经贸角度还是战略角度,中欧双方在绿色发展、多边贸易体系维护与区域稳定等领域具有广泛共同利益。欧盟若能超越零和思维,将中国视为“转型伙伴”而非“制度性对手”,不仅有助于缓解其当前面临的投资缺口与技术迭代压力,也可在多边框架下共同塑造更加开放、稳定的国际经济秩序。 当政客们还在推诿扯皮、相互指责甚至炒作外部威胁时,“德拉吉报告”落实的迟缓脚步,让欧洲从企业高管到民众都陷入失望和焦虑情绪。中国作为全球主要市场和创新策源地,能够为欧洲应对产业转型、气候治理等共同挑战提供重要助力。在尊重彼此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推动中欧关系回归务实合作,不仅符合欧盟长期战略利益,也是塑造更具韧性与包容性的全球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安全项目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