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vhOJzrXPb作者:蔡红opinion.huanqiu.comarticle蔡红:“探废游”成新潮流,三招让废墟变成宝/e3pmub6h5/e3pr9baf6探寻废墟的“特种旅游者”,也被称为“废墟爱好者”,过去是一个独特且小众的群体。在他们眼中,废旧的工厂、公共建筑等,带有一种遗弃之美、荒凉之美、孤独之美,是人类造物“返璞归真”过程中完美融合的自然状态,代表着一种“时间流逝中的真实”。近几年来,“探废”逐渐成为年轻人群体中的一种潮流,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享受这种与过去时空连接、交互的独特体验。 在此背景下,如何变“废”为宝,发掘“废墟”所蕴藏的文旅资源,使之成为兼具品牌价值和商业价值的文旅消费新空间、新场景、新业态,以实现城市更新和社区融合发展,是一个富有挑战性和机遇性的实践领域。 纽约的高线公园,就是一个废弃铁路改造的经典案例。高线公园前身是建于1934年的纽约中央铁路西端高架线,后逐渐废弃,1980年停止运营,一度面临拆除。1999年,“高线之友”组织倡导将其改造成公园。在景观设计上,公园保留了部分铁轨和旧厂房,以呈现纽约中央铁路及其沿线的原真性特质。同时,保留铁轨上自然生长的野生花草,突出铁路曾经被弃置的年代感。此外,公园内还规划了多个举办音乐会、艺术节活动的广场,设置了亲水景观、草坪休憩区,引入了咖啡、餐馆、画廊等多种业态。2009年高线公园一开园,便很快成为纽约的热门景点,不仅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多样化的休闲场所,还刺激了地区经济发展和社区繁荣。据相关数据估算,自2007年至2027年,高线公园将累计为纽约市创造14亿美元的税收,并撬动周边数十亿美元的新项目投资。 中国城市在产业调整中,也产生了不少工业遗存。如北京门头沟区“一线四矿”的王平煤矿,就是北京最具代表性的废弃煤矿之一。这里拥有包括火车站、矿洞、办公楼、宿舍在内的完整矿区设施,保留着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完整风貌,吸引了大量探险和摄影爱好者。此外,散落于四川、贵州等地的“三线”遗址,也涌现出一批更新改造的成功案例,如“贵阳轴承厂”旧址通过将工业遗址与红色文化、数字科技相结合,打造了“贵阳长征数字科技艺术馆”,成功对“三线精神”、长征文化进行了创新设计和创意表达,实现了从“工业遗址”到“国家文化地标”的跃升。 总结国内外“变废为宝”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三大特点: 一是尊重历史,重在创新。很多废弃建筑项目在开发中保留、突出了工业遗存的独特历史印记,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文化IP。如建于1929年的美国底特律消防局总部大楼,后被改造成底特律基金会酒店,原消防局的特色设施如消防滑竿、邮件滑道等,都被融入了酒店的设计中,成为底特律独有的主题性精品酒店。 二是平台思维,网络链接。例如,针对比较偏远的遗址,可通过旅游专线连接市区,缩短空间距离。此外,应积极吸引创意产业、数字经济等新业态入驻,联动博物馆、美术馆举办特展与研学,打造“沉浸式工业风”旅游体验。同时利用融媒体推广创新内容,建立线上社群。简言之,就是打通各个平台,构建汇聚人流、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网络。 三是运营前置,内容为王。废墟的物理空间改造仅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在规划初期就将运营模式、运营团队引入项目之中,保持持续的经济活力。以重庆鹅岭贰厂文创公园为例,公园规划了以手作工坊、艺术画廊等空间为代表的文创体验区,以独立书店、主题咖啡馆等为代表的商业消费区,还有以露天剧场、夜间灯光秀等体验项目为代表的休闲娱乐区。并作为影视剧取景地成功借力,引爆热点,通过市集、展览、音乐节等活动,与李子坝轻轨穿楼等景点联动,成为当地重要文化地标。(作者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旅游研究中心主任)1761763447651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6178052782011[]{"email":"liuqian@huanqiu.com","name":"刘倩"}
探寻废墟的“特种旅游者”,也被称为“废墟爱好者”,过去是一个独特且小众的群体。在他们眼中,废旧的工厂、公共建筑等,带有一种遗弃之美、荒凉之美、孤独之美,是人类造物“返璞归真”过程中完美融合的自然状态,代表着一种“时间流逝中的真实”。近几年来,“探废”逐渐成为年轻人群体中的一种潮流,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享受这种与过去时空连接、交互的独特体验。 在此背景下,如何变“废”为宝,发掘“废墟”所蕴藏的文旅资源,使之成为兼具品牌价值和商业价值的文旅消费新空间、新场景、新业态,以实现城市更新和社区融合发展,是一个富有挑战性和机遇性的实践领域。 纽约的高线公园,就是一个废弃铁路改造的经典案例。高线公园前身是建于1934年的纽约中央铁路西端高架线,后逐渐废弃,1980年停止运营,一度面临拆除。1999年,“高线之友”组织倡导将其改造成公园。在景观设计上,公园保留了部分铁轨和旧厂房,以呈现纽约中央铁路及其沿线的原真性特质。同时,保留铁轨上自然生长的野生花草,突出铁路曾经被弃置的年代感。此外,公园内还规划了多个举办音乐会、艺术节活动的广场,设置了亲水景观、草坪休憩区,引入了咖啡、餐馆、画廊等多种业态。2009年高线公园一开园,便很快成为纽约的热门景点,不仅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多样化的休闲场所,还刺激了地区经济发展和社区繁荣。据相关数据估算,自2007年至2027年,高线公园将累计为纽约市创造14亿美元的税收,并撬动周边数十亿美元的新项目投资。 中国城市在产业调整中,也产生了不少工业遗存。如北京门头沟区“一线四矿”的王平煤矿,就是北京最具代表性的废弃煤矿之一。这里拥有包括火车站、矿洞、办公楼、宿舍在内的完整矿区设施,保留着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完整风貌,吸引了大量探险和摄影爱好者。此外,散落于四川、贵州等地的“三线”遗址,也涌现出一批更新改造的成功案例,如“贵阳轴承厂”旧址通过将工业遗址与红色文化、数字科技相结合,打造了“贵阳长征数字科技艺术馆”,成功对“三线精神”、长征文化进行了创新设计和创意表达,实现了从“工业遗址”到“国家文化地标”的跃升。 总结国内外“变废为宝”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三大特点: 一是尊重历史,重在创新。很多废弃建筑项目在开发中保留、突出了工业遗存的独特历史印记,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文化IP。如建于1929年的美国底特律消防局总部大楼,后被改造成底特律基金会酒店,原消防局的特色设施如消防滑竿、邮件滑道等,都被融入了酒店的设计中,成为底特律独有的主题性精品酒店。 二是平台思维,网络链接。例如,针对比较偏远的遗址,可通过旅游专线连接市区,缩短空间距离。此外,应积极吸引创意产业、数字经济等新业态入驻,联动博物馆、美术馆举办特展与研学,打造“沉浸式工业风”旅游体验。同时利用融媒体推广创新内容,建立线上社群。简言之,就是打通各个平台,构建汇聚人流、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网络。 三是运营前置,内容为王。废墟的物理空间改造仅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在规划初期就将运营模式、运营团队引入项目之中,保持持续的经济活力。以重庆鹅岭贰厂文创公园为例,公园规划了以手作工坊、艺术画廊等空间为代表的文创体验区,以独立书店、主题咖啡馆等为代表的商业消费区,还有以露天剧场、夜间灯光秀等体验项目为代表的休闲娱乐区。并作为影视剧取景地成功借力,引爆热点,通过市集、展览、音乐节等活动,与李子坝轻轨穿楼等景点联动,成为当地重要文化地标。(作者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旅游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