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wXC3BBjRI作者:许维鸿opinion.huanqiu.comarticle许维鸿:未来产业的发展密码是什么/e3pmub6h5/e3pr9baf6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被放在分论的第一部分。这与“十四五”规划有着显著区别,凸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在当下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其中,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成为一大关注点。《建议》明确提出,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无疑是中国又一次极具战略性的前瞻性创新布局。而这些未来产业的发展,将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据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测算,2024年中国未来产业产值规模约11.7万亿元,2025年、2026年未来产业产值规模预计分别为13.4万亿元、15.5万亿元。未来产业基于前沿、重大科技创新,它的发展明显具有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因此,相较于传统产业,未来产业需要持续开展前沿技术攻关、加快发明成果转化,并拥有“金融活水”的充分支持。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但“重发明、轻转化”的问题仍较为突出。不少专利停留在纸面,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与市场需求脱节。这些现象背后,既有成果转化链条不完善的短板,也有产学研协同机制不健全的瓶颈,更凸显了在科技强国战略指引下强化发明成果转化效能的紧迫性。这就需要各级政府重视如何精耕细作,提高各级财政鼓励创新、鼓励发明成果转化的资金使用效率。“科技+产业+金融”融合发展路径,为发明成果转化提供了基本依循。可以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让科学家、企业家和金融家实现更高效率的地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创业。 科技创新领域的金融服务,需要依靠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与房地产不同,高科技企业往往没有固定资产用作抵押、获得商业银行贷款,大多只能依靠资本市场的天使基金、种子基金、产业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获得资本支持,并阶段性地依靠IPO上市“变现”未来价值,实现不同时期投资者的收益闭环。相比于欧美,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时间短,又刚刚经历房地产价格波动周期,风险投资文化尚未形成,从供给侧赋能中国科技发展新阶段依然需要更多方面的呵护。一方面,已经持续几年的对“僵尸”上市公司清理和打击财务造假,是增强股民信心的实质性举措。另一方面,背靠中国巨大市场和优势产业链,中国科创板和创业板的高科技板块股票估值应理直气壮地高于欧美发达经济体。 未来科技产业化,需要各具特色的现代都市群承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中国已经形成自东南沿海到广袤内陆、多个具有现代化工业基础的城市群。这几年,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改革基调下,各个城市群“技术+产业+资本”的综合较量愈发激烈,其中蕴藏着产业链重构、区域竞争升级的深层逻辑。这种“科技挂帅、产业争先”的发展大格局,完全可以承载中国发明成果转化效率提升的宏观目标。要知道,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很多投资者都面临资产荒的困局,而中国城市正在逐步聚焦新产业链重构,这其中无疑蕴藏着巨大的投资潜力。 以6G产业为例,相关企业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南京等中心城市,预计2026年将逐步实现不同试验场景下的高速率组网测试环境,并与低空经济和人工智能相结合。根据芯片进口和自研的进度,2027年将打造一个或多个商用示范区。新一代通信科技扑面而来。这种多维度创新、多项知识产权转化形成新产业的特征,无疑是中国过去几十年来“科技自主可控、产业链跨区域整合”的升级版,蕴藏着众多子产业无尽的投资机会。 把握住这些投资机会,需要对未来产业的深刻理解和研究跟踪,这对于中国大多数城市在土地财政背景下成立的产业投资平台公司无疑是个挑战,也充满机遇。“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未来产业发展,比拼的是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技术突破,比拼的是企业家成果转化的高效率管理,比拼的是金融机构和平台公司的投研能力、慧眼识珠的项目筛选。一旦掌握“科技+产业+金融”的发展密码,中国的未来产业将进一步脱颖而出。(作者是中国发明成果转化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1761850435637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6186447279711[]{"email":"liyutong@huanqiu.com","name":"李雨童"}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被放在分论的第一部分。这与“十四五”规划有着显著区别,凸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在当下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其中,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成为一大关注点。《建议》明确提出,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无疑是中国又一次极具战略性的前瞻性创新布局。而这些未来产业的发展,将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据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测算,2024年中国未来产业产值规模约11.7万亿元,2025年、2026年未来产业产值规模预计分别为13.4万亿元、15.5万亿元。未来产业基于前沿、重大科技创新,它的发展明显具有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因此,相较于传统产业,未来产业需要持续开展前沿技术攻关、加快发明成果转化,并拥有“金融活水”的充分支持。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但“重发明、轻转化”的问题仍较为突出。不少专利停留在纸面,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与市场需求脱节。这些现象背后,既有成果转化链条不完善的短板,也有产学研协同机制不健全的瓶颈,更凸显了在科技强国战略指引下强化发明成果转化效能的紧迫性。这就需要各级政府重视如何精耕细作,提高各级财政鼓励创新、鼓励发明成果转化的资金使用效率。“科技+产业+金融”融合发展路径,为发明成果转化提供了基本依循。可以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让科学家、企业家和金融家实现更高效率的地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创业。 科技创新领域的金融服务,需要依靠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与房地产不同,高科技企业往往没有固定资产用作抵押、获得商业银行贷款,大多只能依靠资本市场的天使基金、种子基金、产业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获得资本支持,并阶段性地依靠IPO上市“变现”未来价值,实现不同时期投资者的收益闭环。相比于欧美,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时间短,又刚刚经历房地产价格波动周期,风险投资文化尚未形成,从供给侧赋能中国科技发展新阶段依然需要更多方面的呵护。一方面,已经持续几年的对“僵尸”上市公司清理和打击财务造假,是增强股民信心的实质性举措。另一方面,背靠中国巨大市场和优势产业链,中国科创板和创业板的高科技板块股票估值应理直气壮地高于欧美发达经济体。 未来科技产业化,需要各具特色的现代都市群承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中国已经形成自东南沿海到广袤内陆、多个具有现代化工业基础的城市群。这几年,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改革基调下,各个城市群“技术+产业+资本”的综合较量愈发激烈,其中蕴藏着产业链重构、区域竞争升级的深层逻辑。这种“科技挂帅、产业争先”的发展大格局,完全可以承载中国发明成果转化效率提升的宏观目标。要知道,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很多投资者都面临资产荒的困局,而中国城市正在逐步聚焦新产业链重构,这其中无疑蕴藏着巨大的投资潜力。 以6G产业为例,相关企业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南京等中心城市,预计2026年将逐步实现不同试验场景下的高速率组网测试环境,并与低空经济和人工智能相结合。根据芯片进口和自研的进度,2027年将打造一个或多个商用示范区。新一代通信科技扑面而来。这种多维度创新、多项知识产权转化形成新产业的特征,无疑是中国过去几十年来“科技自主可控、产业链跨区域整合”的升级版,蕴藏着众多子产业无尽的投资机会。 把握住这些投资机会,需要对未来产业的深刻理解和研究跟踪,这对于中国大多数城市在土地财政背景下成立的产业投资平台公司无疑是个挑战,也充满机遇。“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未来产业发展,比拼的是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技术突破,比拼的是企业家成果转化的高效率管理,比拼的是金融机构和平台公司的投研能力、慧眼识珠的项目筛选。一旦掌握“科技+产业+金融”的发展密码,中国的未来产业将进一步脱颖而出。(作者是中国发明成果转化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