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zr1TfedFQ作者:张逸伦opinion.huanqiu.comarticle张逸伦:在北极圈大会,看见中国“在场”的意义/e3pmub6h5/e3pr9baf610月16日至18日,笔者随中美研究中心(ICAS)团队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参加一年一度的北极圈大会,并主办题为“中国的北极关系:战略竞争与务实合作”的分论坛。作为目前全球最重要的北极事务多边会议,大会吸引了来自六十多个国家的两千余名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表面看,北极议题聚焦气候、航道与资源,然而它已实质上成为全球战略竞争的前沿。在大会中感受国家间思想碰撞后,笔者认为,面对北极问题日益复杂的语境,坚持参与、积极发声、以理性和专业回应误读,对于传递中国声音、寻求多边合作,尤其显得必要和珍贵。误读与转折:俄乌冲突后的“中俄叙事”。俄乌冲突爆发后,国际社会对中俄关系的认知经历了从“同谋论”到“系统性误读”的过程。一些美欧媒体将中国在北极的科研与经济合作活动片面解读为对俄罗斯的支持,并据此构建“中俄联手军事化北极”的叙事框架。这种叙事长期主导了部分西方政策讨论,使北极合作被笼罩上不必要的政治阴影。 但近年来,随着中国在北极事务中的实际行动被更多国家观察到,这种过度政治化的解读开始逐渐减少。多位欧洲学者在本届会议上指出,中国的北极参与主要集中在科研合作、气候变化观测与可持续发展领域,其政策始终强调“尊重、合作与共赢”。还有一些与会专家也承认,“中国在北极的实际活动远未达到被西方媒体渲染的程度”。尽管如此,以美国为首的部分国家仍然在战略竞争框架下推销“中国威胁论”。这种惯性反映了美方在北极治理中寻求主导地位的政治动机,也说明“安全化叙事”仍然是美国维持自身话语主导的重要工具。然而,经过年初美国谋求格陵兰岛控制权一事,越来越多国家已经开始认识到,美国对于北极地区的利益诉求是单边的,而涉及多边的全球气候治理和资源利用问题不可能在美国主导的封闭体系中得到解决,跟随美国排斥中国只会削弱相关治理的有效性。在场与差距:中国国际参与的经验和挑战。笔者注意到,美国和部分欧洲国家的官方、智库、科研机构乃至议员团队,往往能够在不同议题下形成相互呼应、配合紧密的“叙事合唱”。他们不仅熟悉会议流程和话语节奏,更善于通过精准选题与数据支撑,将自身立场融入多边讨论。美国之所以能在国际会议上形成相对统一的北极叙事,正是因为其从政府到学界、从科研机构到媒体,在多个层面建立起了一套有组织、有延展性的表达体系。相比之下,中国在参与此类大型国际会议以及提升话语协调与议程设置能力方面,仍有积累更多经验的空间。我国官方代表在大会中展现出真诚务实的合作姿态和对国家政策的深刻理解,充分体现了中国积极、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未来,若能在有限的发言时间内更加聚焦国际关切、强化协同表达与议题设计,中国声音将在多边场合中更具系统性与感染力。借鉴与启示:讲好中国的北极故事。从本届会议观察,同处亚洲且对北极圈开发合作抱有浓厚兴趣的日韩两国的对外传播方式值得参考。日本善于通过科研合作和技术展示树立形象,其北极研究所、海洋机构常以数据和实验成果为核心论据,让科研成为沟通的语言;韩国则以造船、航运和新能源领域的产业优势切入,用具体案例讲述“参与即贡献”的故事。这些均使日韩能在北极议题上有效扩大认知影响。中国在北极科研、船舶制造、极地工程与气候观测等方面具有领先优势,如何将这些具体成果更系统地融入国际传播?与其被动回应“存在感”争议,不如主动塑造“贡献感”叙事: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北极行动不仅是科学探索,更是为全球公共利益提供知识与能力的实践。事实上,不仅是本次北极圈大会,类似的国际会议平台都为我国提供了一个难得机会,让我们能够在第一时间、面对面地阐释立场、澄清认知、探索合作。面对快速演变的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主动参与多边议程、在国际智库与政策圈建立制度化对话渠道,已经成为中国扩大国际认知空间的重要实践。这就要求我们更多地走出去、讲出来、合作起来。(作者是中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1762196072034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肖山环球时报176221088124511[]{"email":"xiaoshan@huanqiu.com","name":"肖山"}
10月16日至18日,笔者随中美研究中心(ICAS)团队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参加一年一度的北极圈大会,并主办题为“中国的北极关系:战略竞争与务实合作”的分论坛。作为目前全球最重要的北极事务多边会议,大会吸引了来自六十多个国家的两千余名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表面看,北极议题聚焦气候、航道与资源,然而它已实质上成为全球战略竞争的前沿。在大会中感受国家间思想碰撞后,笔者认为,面对北极问题日益复杂的语境,坚持参与、积极发声、以理性和专业回应误读,对于传递中国声音、寻求多边合作,尤其显得必要和珍贵。误读与转折:俄乌冲突后的“中俄叙事”。俄乌冲突爆发后,国际社会对中俄关系的认知经历了从“同谋论”到“系统性误读”的过程。一些美欧媒体将中国在北极的科研与经济合作活动片面解读为对俄罗斯的支持,并据此构建“中俄联手军事化北极”的叙事框架。这种叙事长期主导了部分西方政策讨论,使北极合作被笼罩上不必要的政治阴影。 但近年来,随着中国在北极事务中的实际行动被更多国家观察到,这种过度政治化的解读开始逐渐减少。多位欧洲学者在本届会议上指出,中国的北极参与主要集中在科研合作、气候变化观测与可持续发展领域,其政策始终强调“尊重、合作与共赢”。还有一些与会专家也承认,“中国在北极的实际活动远未达到被西方媒体渲染的程度”。尽管如此,以美国为首的部分国家仍然在战略竞争框架下推销“中国威胁论”。这种惯性反映了美方在北极治理中寻求主导地位的政治动机,也说明“安全化叙事”仍然是美国维持自身话语主导的重要工具。然而,经过年初美国谋求格陵兰岛控制权一事,越来越多国家已经开始认识到,美国对于北极地区的利益诉求是单边的,而涉及多边的全球气候治理和资源利用问题不可能在美国主导的封闭体系中得到解决,跟随美国排斥中国只会削弱相关治理的有效性。在场与差距:中国国际参与的经验和挑战。笔者注意到,美国和部分欧洲国家的官方、智库、科研机构乃至议员团队,往往能够在不同议题下形成相互呼应、配合紧密的“叙事合唱”。他们不仅熟悉会议流程和话语节奏,更善于通过精准选题与数据支撑,将自身立场融入多边讨论。美国之所以能在国际会议上形成相对统一的北极叙事,正是因为其从政府到学界、从科研机构到媒体,在多个层面建立起了一套有组织、有延展性的表达体系。相比之下,中国在参与此类大型国际会议以及提升话语协调与议程设置能力方面,仍有积累更多经验的空间。我国官方代表在大会中展现出真诚务实的合作姿态和对国家政策的深刻理解,充分体现了中国积极、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未来,若能在有限的发言时间内更加聚焦国际关切、强化协同表达与议题设计,中国声音将在多边场合中更具系统性与感染力。借鉴与启示:讲好中国的北极故事。从本届会议观察,同处亚洲且对北极圈开发合作抱有浓厚兴趣的日韩两国的对外传播方式值得参考。日本善于通过科研合作和技术展示树立形象,其北极研究所、海洋机构常以数据和实验成果为核心论据,让科研成为沟通的语言;韩国则以造船、航运和新能源领域的产业优势切入,用具体案例讲述“参与即贡献”的故事。这些均使日韩能在北极议题上有效扩大认知影响。中国在北极科研、船舶制造、极地工程与气候观测等方面具有领先优势,如何将这些具体成果更系统地融入国际传播?与其被动回应“存在感”争议,不如主动塑造“贡献感”叙事: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北极行动不仅是科学探索,更是为全球公共利益提供知识与能力的实践。事实上,不仅是本次北极圈大会,类似的国际会议平台都为我国提供了一个难得机会,让我们能够在第一时间、面对面地阐释立场、澄清认知、探索合作。面对快速演变的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主动参与多边议程、在国际智库与政策圈建立制度化对话渠道,已经成为中国扩大国际认知空间的重要实践。这就要求我们更多地走出去、讲出来、合作起来。(作者是中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